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继“外国法律文库”之后,我国法学界的一批青年学者又推出了一套翻译丛书:“当代法学名著译丛”。这套侧重法社会学与法理学的丛书的出版不仅使中国读者可以读到一批近二十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名著,对于推进中国法学向纵深发展,乃至为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镜和思路也必将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中国的比较法学研究从中获益也是当然的。作为主编,季卫东博士为译丛各书分别撰写了一篇导引性的评介,这些评介文字建立在作者对各派学说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不仅有理论上的深度,而且也照应到各派学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很有价值的评论作品。本刊征得季博士及当代法学名著译丛编委会同意,选出其中五篇在本刊先行刊出,并附登译丛总序以及第一批十种书目,以便读者了解丛书概况。该译丛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精印出版。

  • 标签: 布莱克 波斯纳 现实主义法学 译丛 回应型法 正当化
  • 简介:<正>五、社会与个体(个人)问题知识分子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社会与个人的相互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对不同社会结构所作的历史分析给予回答。资本主义在分解劳动的个人,把个人变成“零件的制造者”,变成号码。无产者的个人不断受到压制,无论是在生产过程中、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作为一个公民的生活中都是如此。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技术性失业”等等,更加缩小了无产者的个性发展的余地。资产者的个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所有“经济人”的本质被股票社会、托拉斯、财团、国家资本主义组织、国家垄断、官僚政治及规章条例所排挤——这是使资产阶级个人主

  • 标签: 法西斯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 个性发展 资产阶级 社会结构 历史分析
  • 简介:从名人名居名墓,到各类文化遗产,从经典翻拍到面子工程,且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代文化。我曾问公司里的80后、90后这些年轻人,中国当代文化是什么?他们给了我一个字:'钱'。在近日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何为当代中国文化'论坛主持人洪晃表达了她的困惑。对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说:'很多年轻人认为当代文化就是一个钱,我觉得特别能够理解。'中国最近三十年的文化思路从来没有被质疑过,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

  • 标签: 文化钱
  • 简介:近年来.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关于“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确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等一系列语汇、表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论述、政策纲领和政策创议。结合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和世界发展的长期趋势,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向纵深推进的内在要求。由此也为中国现代化自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新的模式转换创造了可能性。

  • 标签: 当代中国 中国现代化进程 创新型国家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 阶段性特征
  • 简介:本文结合笔者在“食盐进军”纪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对当代印度政治中透露出的种种现象——诸如政治与历史、政治与妇女、政治与学生、政治与演员、政治与独身等,做了简要论述与思考,以期就教于学界同仁。

  • 标签: 食盐进军 印度政治
  • 简介:(二)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是与政治民族主义相对而言的,(三)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是指民族主义中那些强调要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因素,经济民族主义是一种在发展阶段上各个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必然产生的结果

  • 标签: 民族主义趋势
  • 简介:当代东亚的文化景观(续)·庄礼伟·在“东亚崛起”的背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时弊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这些弊端不能都算到“西化”、“西风”的帐上,中国的固有传统中也有大量的消极面。人类的私欲总是“相通”的,例如拜金主义,并非泊来,而是中西历来有之。...

  • 标签: 当代东亚 文化景观 梁启超 《欧游心影录》 儒家学说 信仰危机
  • 简介:保护消费者利益确保公平交易、严格限制免责条款、在某些行业如公用事业立法规定格式合同内容及其格式,(二)、我国欠缺专门规范格式合同的立法我国格式合同在市场交易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作为日常贸易法律表现形式的格式合同广泛的出现在了社会经济生活中

  • 标签: 合同新问题 格式合同
  • 简介: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存、发展、成功,需要有客观与主观的、各个方面的条件。无数实践证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即鲁迅提倡的韧性战斗精神,犹如他在1933年10月7日的一封信中讲的:“……要(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鲁...

  • 标签: 鲁迅 爱情婚姻 韧性战斗 《人民日报》 《两地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当代美育应超越学校审美教育的狭窄范围,转为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重视审美的功利性价值,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人生.在理论层面上,美育的发展应从传统美育注重抽象的情感教育转为培养社会公众反映现实的情感能力,塑造自由个性;美育应以其外在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导向功能来引导大众的审美活动.在实践层面上,应把审美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成年公众,把实施美育的途径扩展为整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 标签: 美育 审美文化 个性 情感 功利性
  • 简介:现在划分阶层跟阶级划分不一样。因为我国是工业化、市场化的国家.所以以职业分类为基础.再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首先要看职业.不同职业的人.经济和社会地位都是不同的。

  • 标签: 当代中国 十大 职业分类 经济资源 阶级划分 组织资源
  • 简介:“战略决定结构,结构紧随战略”的论断体现了分离式的线性思维方法。在现实世界中,结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调整,但决不能任意进行。一方面,组织的保守本性使得它在面对战略变革时依然能够获得强大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当今日趋复杂、多变、不稳定的环境下,组织形式的变动很难适应一种难以预料的战略变化。因此,管理者必须从传统的“战略决定结构”转向一种新的模型。在这种模型中,由业务流程和员工行为来确定员工被组织起来的方式:当今现实环境的随意性,要求企业总部具有复杂得多的行为能力,因而组织设计需要从依赖于正式的信息和战略系统转变为基于人际交往和关系的更具柔性的体系,等等。

  • 标签: 战略 结构 系统 流程
  • 简介:当今的青年战士民主意识强。这是八十年代带兵人几乎一致的看法。青年战士民主意识强表现在哪里?最近,我们对驻广州海军舰艇部队380名青年战士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中我们看到:八十年代青年战士民主意识强,主要表现在他们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对部队建设出主意,想办法,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部队建设上。但有些问题也应引起重视。现将青年战士民主意识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试作分析:

  • 标签: 八十年代 海军舰艇 军人委员会 三大民主 舰艇大队 战士文化
  • 简介:民众对于政府的支持与信任是任何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也是任何政体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20世纪末以来,西方民主国家中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已经演化为一股国际性的趋势,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西方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是众多因素长期混合和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选举、政府本身、利益集团、社会文化以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原因.为了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心和满意度,巩固政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西方国家采取了多样的手段,开始了塑造“公民性政府”的历程.我国在社会经济改革加速前进的过程中也伴生了一些严重影响政府信任的现象,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政府信任危机的内在症结及其解救的经验措施,对于我们提高政府公信力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标签: 政府 信任危机 西方国家
  • 简介: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社会汹涌澎湃的改革洪流冲击着人们头脑中的旧观念,开辟着中国的新纪元。在这推动社会进步的壮丽事业中,我们古老民族中蕴藏着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也象核裂变一样得到释放,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脱颖而出。在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潮流中,女性参政的数量明显处于弱势。勿容置疑,这里面既有深刻的社会偏见,又有体制诸方面的原因。面对这些,一个有志的女干

  • 标签: 女干部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女性参政 构想 领导艺术 行为模式
  • 简介:刑法教义学的发展,是当代中国刑法知识转型的重要标志。理解当代中国刑法教义学,既要从法教义学的普遍立场和一般方法论出发,也要充分认识中国刑法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刑法教义学的引入不意味着学术主体性的丧失,应当区分法教义学知识与法教义学方法。要仔细甄别域外教义学知识与中国刑法语境的兼容性,积极引入没有语境障碍的教义学知识,并运用教义学的一般方法创造立足本土的新教义。中国刑法教义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体系性,同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体系封闭和僵化保持警惕。社科法学的研究不会对法教义学形成挑战,而是提供了资源和助力。法教义学有能力回应和解决疑难案件,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并充分考虑利益、价值等因素的同时,仍然保持法律场域中法教义学论证的独特性。法典化国家的历史现实,决定了法教义学是法学研究的主流范式,但绝非法学研究的全部;法教义学应当充分尊重其他法学研究方法,虚心学习、共同繁荣。

  • 标签: 刑法教义学 教义学知识 教义学方法 解释论
  • 简介:俄罗斯住房改革之初,沿袭苏联时期的住房管理模式.随着住房私有化改革的深入和私有住房的普及,旧的住房管理体系无法保证住房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营,住房服务质量严重下降,迫使政府对住房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新的住房管理体系呈现多元化趋势,住房公共服务质量得到提高,但亦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 标签: 俄罗斯 住房 管理
  • 简介:威廉·福克纳在他的著名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中说过一句精辟的警句:人生不过是痴人说梦。而读完余国松先生的这本散文集,总体感觉他是在“梦说人生”。集名《半醒人语》,既为半醒,则又为半寐,在此半梦半醒之际发出言语并集为文章,不是“梦说”又是什么?

  • 标签: 《半醒人语》 散文集 余国松 书法家 文学评价
  • 简介:  黄澄澄的玉米很靠近我们这些自誉为炎黄子孙的肤色,我总觉得这不会是一种巧合.我们却常常对玉米的存在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以至于毫无感念之心.然而世世代代以来,我们谁不曾受到土地和玉米的无私无尽的恩惠?而玉米们永远在沉默的土地上自生自灭着.玉米们艰辛、顽强地使自身生命不断繁衍,然后以无数单薄的身躯、瘦小的籽粒前仆后继地抵御灾难,来强化我们的骨骼、养育我们的肉身,使我们得以存活和成长,生生不息,共同演绎和印证了我们共同的岁月沧桑,之后,还目送我们一拨一拨如羽翼丰满的鸟儿飞离多灾多难的土地,而把永无尽头的寂寞守望留给了自己.……

  • 标签: 大地读后 散文玉米 林举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