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4 个结果
  • 简介: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主办的第四次学术年会“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文物科技发展”为主题,在湖北省文物局和荆州市的支持与协助下,于2005年11月8日至11月11日在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荆州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博物馆和各地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员、专家、学者和部分高校的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员二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博物院、成都市新都区杨升庵博物馆等省内几家文博单位的文物保护专家以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应邀参加了此次会。

  • 标签: 文物保护技术 技术协会 学术年会 年会综述 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
  • 简介:在考察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空间扩散的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结合产业布局演变的一般规律探讨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布局模式。以大连市为例,进一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在市域范围内的布局模式和演变规律。基于大连高新园区的布局特征、成长趋势和点轴模式理论,提出了大连市旅顺南路高新带“株链式”的组团结构模式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网络布局模式的发展思路。

  • 标签: 高新技术产业 布局模式 高新区 高新技术产业带 大连市
  • 简介:东周时期盛行佩剑之风,在剑上集中了多项杰出的装饰技术,其中位于青铜剑首端部的同心圆装饰以其精湛的制作技术引起了科技史界的关注.剑首同心圆由多圈高同心度、高凸起、薄壁状凸棱组成.对东周时期的多件剑首同心圆的考察表明剑首同心圆应用了类似轮制法成形工艺,预先单独铸造成形,后与剑茎铸接成一体.通过对车削法、石范铸造、失蜡铸造、陶范铸造等剑首同心圆可能的成形方法的分析,推测古人很可能不预制陶模,而是用轮制法直接车制出具有同心圆的剑首陶范,以陶范铸造法铸造剑首同心圆,此法是东周时期最可行的成形方法,其基础是新石器时代已采用的轮制法制陶技术及商周时期成熟的陶范处理技术.通过模板轮制法的模拟试验,成功地复制了青铜剑首同心圆.其过程为配制极细的泥料、制作带齿的模板、采用轮制法制作同心圆陶范并在相应的凸棱上刻下绳纹、焙烧陶范与浇注青铜液.

  • 标签: 青铜剑首同心圆 模拟试验 东周时期 制作技术
  • 简介:本文通过对多年田野考古工作实践经验的分析,总结出一套在广东地区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中,如何准确、有效的发现遗址,并确认遗存现象的心得和方法。考古调查方面,侧重对地势、地貌的观察和分析,来寻找和发现古代遗址;田野钻探部分,通过对广东地区土质、土色、包含物的分析,来准确判断遗迹性质。这些方法通过多年的田野考古工作验证是行之有效的,对如何发现遗址,判断遗存现象的功能和性质有所帮助。

  • 标签: 田野考古 调查 钻探 遗存 生土 夯土
  • 简介:2018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ISAC-2018),将于2018年11月6~9日在上海举行。大会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承办。会议将邀请国内外古陶瓷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学者,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文物保护领域的科技人员参加。会议以大会邀请报告、一般学术报告的形式,总结交流近年来在古陶瓷科学技术、工艺、原料、测试方法、窑炉、考古、仿制、保护与修复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在古陶瓷科学研究及其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标签: 科学技术研究 国际讨论会 古陶瓷 青年科技工作者 文物保护 中国科学院
  • 简介:国家文物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局)、文管会发出通知,组织开展2005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励申报、评选工作。此次创新奖励申报范围为在基础性研究,文物保护,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推广工作,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文物保护的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且为1999年12月31日以后发表、验收完成或成果登记的项目。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科技奖项的不在推荐范围之内。创新奖设立一等奖和二等奖,其中一等奖不超过2项、每项奖金10万元,二等奖不超过8项、每项奖金5万元。

  • 标签: 技术创新奖励 文物保护 申报工作 科学 国家文物局 技术成果
  • 简介: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更多的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论文尝试分析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提出了'趋利、避害、改善'的观点,并以用水观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了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即近水(趋利),防水(避害),掘水与蓄水(改善)等三个方面。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古今'节能'观点的对比分析,选取宏村与屏山村两个村落进行比较研究,挖掘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可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分析。

  • 标签: 传统建筑营造技术 取水观 环境
  • 简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争取国际援助、遏止战争伤亡起见,中国与国联间的技术合作逐步由水利、交通等一般技术合作改为组织防疫团来华救助为主,并由国民政府经济部负责与外交部、财政部、内政部卫生署等机关协调,处理中国与国联技术合作相关事项。1940年双方合作因国际形势变化而告中止。本组史料选自本馆所藏国民政府经济部档案。

  • 标签: 国联 技术合作 防疫 经济部 外交部
  • 简介:大量现场地质调查结果表明:大型平原土体遗址原地原样保护的主要环境地质病害是地下水形成的渗水对遗址及其文物造成的腐蚀和破坏,因而治水工程是这类遗址保护中最主要的岩土工程。结合该类遗址原地原样保护原则要求:①遗址围岩和文物的含水率要低于40%;②遗址区地下水位要长期保持在遗址底板高程减去土层毛细水上升的水平面上;③为遗址长期保护服务的地质工程要能长期保持稳定正常运行;④地质工程要与文物景观相容。提出了治水工程的基本技术思路;①查明遗址区水文、工程地质条件;②建立遗址区水文地质模型;③遗址区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评价;④遗址区治水工程方案论证;⑤工程优化设计;⑥工程施工。其中,治水工作的关键是查明遗址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渗流场的变化规律,而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能够模拟计算地下水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本工作以抗州萧山独木舟遗址为例,分析了该遗址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模拟计算遗址区原始地下水位分布;根据遗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原始地下水位模拟结果,提出了暗沟疏干排水方案,并模拟预测疏干排水工程实施后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规律,模拟结果合理,能够用于指导治水工程设计施工。

  • 标签: 水害 模型 地下水渗流场模拟 疏干排水工程
  • 简介:为了加强馆藏文物修复保护工作,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国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复制技术的新鲜经验,经中国文物学会批准中国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08年7月,召开“第六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文物修复”现将有关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 标签: 文物修复 技术研讨会 征文 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工作 专业委员会
  • 简介: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高校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应该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变革潮流,利用对'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和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和服务模式,实现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创新与突破。

  • 标签: 大数据 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服务
  • 简介:纸质文物保护所采用的保护措施应以延续寿命、缓解病害为目标,避免过度干预造成对纸质文物价值、信息的改变,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本研究从"水"的选择、清洗技术选择和书画修复技术路线选择三方面论述了最小干预原则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通过近期研究成果及实际案例,探究出适合的清洗用水、清洗技术及"能不揭画芯尽量不揭,能保留的尽量保留"的书画修复技术路线。

  • 标签: 纸质文物 清洗 修复
  • 简介:江苏省江都市文联在对民间艺术资源调查中发现,工艺美术人员技术与文化素质良莠不齐,产品价格制定缺乏重要的合理机制,严重影响了江都市民间艺术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对江都的工艺美术产业无法做大做强有一定制约。于是,江苏省江都市文联本着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思想,并从搭建一个开拓国内国外民间工艺品市场平台的实际出发,从加强行业管理入手,先给民间艺人进行工艺资格鉴定,给他们一个“技术身份证明”。市文联经过与专门管技术职称的市人事部门取得协商,文联主动担起工艺美术类评审重任,这是文化部门与人事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联合,全国首创!就此事本刊采访了江都市文联主席罗建华先生。

  • 标签: 社会主义新农村 工艺美术 技术职称 身份证明 江都市 民间艺术品
  • 简介: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如何使用照相机和计算机软件Photoshop来绘制作为资料存档和可供发掘简报或报告直接使用的探方地层图。

  • 标签: 照相制图 探方四壁图 考古发掘 PHOTOSHOP
  • 简介:投资1000亿的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已经在今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它有"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林鸣是谁?又有多少人知道,林鸣和他的团队为港珠澳大桥做了些什么?

  • 标签: 港珠澳大桥 建设者 技术 世界级 跨海大桥 投资
  • 简介:2018年10月15~18日,“第二届博物馆文物防震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本次会议由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云南省文化厅主办,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云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承办,是国家文物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共同推进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合作协议》框架下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物保护 省博物馆 技术 防震 上海博物馆
  • 简介:文物测绘是一项伴随着考古、田野调查和文物保护规划而发展起来的专业方向,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正逐渐从单纯的文物本体的测绘、制图、建档和研究要求向保护规划和保护工程提供全面的空间信息技术支撑转化,向综合性文化遗产区域基础信息化建设方向发展。在丝绸之路(新疆段)申遗前期资料的准备中,测绘技术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为申遗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代表了其将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 标签: 空间信息技术 文物测绘 申遗
  • 简介:本研究利用EDXRF、EPMA和Raman光谱等技术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案板遗址、西坡遗址、陶寺遗址、瓦店遗址、桐林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衣涂层进行组成结构分析,研究陶衣的原料特征和制作工艺,并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陶衣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为探讨陶衣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与釉的起源关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案板遗址发现的青色光亮涂层中含有较多量的钾(约14%)和磷,这与植物燃烧后的草木灰中含有高含量的钾和磷相似。西坡遗址除了彩陶上具有两种类型的白色陶衣,还发现部分红陶上存在深红色陶衣,铁含量〉10%,原料为赭石。陶寺、瓦店和桐林遗址都发现了黑色陶农,原料特点相似,铝含量(〉20%)都明显较高。二里头遗址原始瓷釉釉层厚度超过100μm,并且连续覆盖于表面。这些陶衣涂层中熔剂氧化物RxOy的总合量有高有低,按时间序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递进而未表现出规律性的增长趋势。新石器时代的陶衣涂层由于烧成温度较低以及胎体易熔的特性,达不到在高温不变形的器物表面呈现玻璃状釉层的效果,但是陶衣工艺长期积累的技术形式应该为早期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陶衣 组成结构 釉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