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肾移植是目前终末期肾病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尽管手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其远期存活相关并发症仍不容忽视。肾细胞癌和肾腺瘤属于其中两种主要并发症类型,这两种肿瘤在肾移植原肾同时发生极为罕见。本文收集报道2例罕见远期肾移植原肾并发肾透明细胞癌合并肾乳头状腺瘤病例,并行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以期提高肾移植术后并发肾肿瘤诊治的认识。

  • 标签: 肾移植 并发症 肾透明细胞癌 肾乳头状腺瘤
  • 简介:摘要肾移植有较高的非计划性再入院率,会严重影响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增加医疗费用,加重医疗负担。肾移植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通过单一措施进行很好的干预。本文对肾移植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现状、相关原因、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工作参考。

  • 标签: 综述 肾移植 非计划性再入院 影响因素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客观评估辐射事故中受伤人员的照剂量,指导放射性损伤的诊断、治疗和判断辐射事故等级。方法使用自制辐射场测量架和LiF(Mg,Cu,P)热释光探测器,模拟重建事故源项X射线透射仪出束时的辐射场,以剂量率与距离平方反比关系拟合得到辐射水平空间分布图,作为剂量估算基础;根据实际操作情况,提出了手部皮肤吸收剂量估算的参数计算方法。结果X射线透射仪出束口方向附近的空气吸收剂量率水平在mGy/h量级以上,出束口外200 cm空间内的空气吸收剂量率最高值为262 μGy/h,最低值为2.1 μGy/h,比环境本底水平高2个量级以上;无论是正常操作还是极端操作情况,辐射事故中两名女性照射人员短期内总的手部皮肤吸收剂量均超过16.9 Gy,达Ⅲ度或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手部皮肤受照剂量估算结果为照射人员放射性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辐射事故等级确定提供了有效支持,辐射场重建方法及剂量估算方法可为同类辐射事故的处置提供参考。

  • 标签: X射线 辐射事故 辐射场重建 剂量估算
  • 简介:目的分析巴利昔单抗对肾移植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评价其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肾移植随机分为巴利昔单抗组(n=37)和对照组(n=35)。所有病人均采用环抱素(CsA)+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维持治疗。巴利昔单抗组:分别于术前2h和术后4d使用巴利昔单抗1.0mg/k异。检测术后2月内IL-2和血清肌酐浓度。观察急性排斥反应(AR)、不良反应、和移植肾存活情况。结果巴利昔单抗组IL-2和肌酐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共有12例病人发生AR,巴利昔单抗组3例,对照组9例(P〈0.05)。结论巴利昔单抗明显降低IL-2和血清肌酐水平和AR发生率,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强效安全的免疫抑制剂。

  • 标签: 肾移植 白介素-2 巴利昔单抗 免疫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延续护理对出院后肾移植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收治的98例接受肾移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疾病认识、运动锻炼、遵医嘱用药以及饮食控制方面的自我管理效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职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状态等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3%(P<0.05)。结论延续护理对出院后肾移植的护理效果更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延续护理 肾移植 自我管理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卢峡 明长生 文志向 仇丽茹 许淑云 陈韬 宁琴 罗小平 陈知水 宫念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 教育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内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武汉 43003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亲属活体肾移植发生COVID-19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发生COVID-19后临床诊治经过,包括起病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2019-nCoV核酸检测和肺部CT平扫)、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本例肾移植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方面具备典型COVID-19特征,诊断为COVID-19(重型)合并A型流感病毒感染。通过减停免疫抑制剂、阿比多尔/奥司他韦抗病毒、预防细菌感染、激素抗炎、吸氧、营养支持和充分休息等治疗,临床症状逐步缓解,肺部病灶吸收,达到临床治愈。结论亲属活体肾移植具有特定免疫抑制状态,COVID-19对的长期影响需要继续随访观察。

  • 标签: 肾移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输血前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某院3年中的输血患者1500例,分成三组,每组500例,在输血前进行静脉采血5.0mL,且无需抗凝处理,并进行离心处理,有效分离血清后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1500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测定的阳性率分别为12.0%、0.67%、0.2%、1.1%。结论有效地控制输血环节,对预防与控制输血性相关疾病中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受血者输血 传染性 指标检测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前备血及血清中不规则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5月共7400例手术前备血及血样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7400例血样中检出不规则抗体35例,阳性率为0.47%。结论为避免由不规则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应常规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以保证输血安全,提高输血疗效。

  • 标签: 术前备血 受血者 不规则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肾移植术后BK病毒(BKV)血症对及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肾移植229例临床资料。根据移植术后24个月内血清BKV最大载量,将其分为无病毒组(血清BKV持续阴性)、低病毒载量组(血清BKV最大载量≤1×104 copies/mL)和高病毒载量组(血清BKV最大载量>1×104 copies/mL)。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作为评价移植肾功能的指标。观察年龄和性别、供肾来源、供肾冷/热缺血时间、免疫抑制方案、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谷值、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失功发生率以及术后24个月内eGF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年龄、供肾冷/热缺血时间、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谷值及术后24个月内eGFR,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低病毒载量组与高病毒载量组首次检测到BKV的术后时间。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组供肾来源、免疫抑制方案以及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失功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29例中28%(64/229)的肾移植术后血清检测到BKV,其中19%(43/229)为低病毒载量,9%(21/229)为高病毒载量。截至2018年7月,229例平均随访时间(44±8)个月。低病毒载量组术后首次检测到BKV的时间为移植后(10±8)个月,高病毒载量组为(8±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P<0.05)。无病毒组排斥反应发生率[24.8%(41/165)]低于低病毒载量组[60.5%(26/43)]和高病毒载量组[61.9%(13/21)](χ2=19.82和12.42,P均<0.017)。无病毒组细胞排斥反应发生率[13.9%(23/165)]低于低病毒载量组[39.5%(17/43)]和高病毒载量组[42.9%(9/21)](χ2=14.38和10.94,P均<0.017)。无病毒组中12例发生移植肾失功,低病毒载量组中2例发生移植肾失功,高病毒载量组中4例(3例发生BKVAN,1例病因不明确)发生移植肾失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27,P>0.05)。高病毒载量组术后第3个月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谷值高于无病毒组和低病毒载量组(P均<0.05)。高病毒载量组术后第3、6、12、24个月eGFR均低于无病毒组和低病毒载量组(P均<0.05)。结论肾移植术后高BKV血症会影响肾移植预后及移植肾功能;而低BKV血症对移植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此类无需调整他克莫司剂量。

  • 标签: BK病毒 BK病毒血症 BK病毒相关性肾病 肾移植
  • 简介:春秋末期的郡县关系和战国时期有所不同.这时期晋国的郡县,设置已比较普遍,但诸多文献对其关系解释各有不同,后人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一部分学者的"郡远县近"说和"郡大县小"说以及对郡县制的起源认识等观点,未能反映出春秋末期的郡县实际关系,作者在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标签: 赵文化 春秋战国 郡县制度
  • 简介:在工程实践中,对双向弯梁的斜截面剪承载力计算通常是简化成按两个方向单向弯梁分别计算。本文以32根集中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双向弯梁斜截面剪性能试验为依据,对该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简化设计方法是不安全的。

  • 标签: 钢筋混凝土 双向受弯 斜截面 受剪承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24在肝癌肝移植术前外周血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65例肝癌肝移植及同期入院的41例良性肝病肝移植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术前外周血CD24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癌灶及癌旁组织CD24表达。绘制不同CD24表达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生存差异。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CD24表达水平与肝癌肝移植各项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影响肝癌肝移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肝癌肝移植术前外周血CD24水平(6.51±2.33) μg/L显著高于良性肝病肝移植(4.10±0.91) μg/L(P<0.001),癌组织中CD24阳性率为87.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6%,P<0.05),且外周血CD24水平与肿瘤组织CD24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70,P<0.001)。CD24表达(外周血和癌组织)与术前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最大肿瘤直径、有无微血管侵犯、门静脉癌栓、肉眼脉管癌栓及卫星灶显著相关(P<0.05)。超米兰标准、超UCSF标准的外周血和癌组织CD24表达程度较符合标准的更高(P<0.005)。CD24高表达的总体生存(OS)率预后和无复发生存(RFS)率预后明显劣于CD24低表达(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癌组织CD24表达强度[OS:HR=3.661(1.005~13.333)],P=0.049;RFS:HR=4.331[(1.887~9.942),P=0.001]和术前AFP水平[OS:HR=4.900(1.590~15.097)],P=0.006;RFS:HR=3.414[(1.614~7.221),P=0.001]是影响肝癌肝移植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癌肝移植术前外周血CD24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癌组织中CD24表达情况。癌组织中CD24表达强度是影响肝癌肝移植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肝移植 肝细胞肝癌 CD24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肝移植术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数据库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BM)、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万方),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1年8月。纳入肝移植术后EN与PN相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定量综合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RCT文献,文献质量等级均为B级,合计57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PN组相比,EN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WMD=2.5(1.33,3.68),WMD>0,P<0.000 1],前白蛋白水平增加[WMD=59.78(32.22,87.35),WMD>0,P<0.000 1],总胆红素水平降低[WMD=-27.81(-41.88,-13.74),WMD<0,P=0.000 1],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OR=0.25(0.16,0.39),OR<1,P<0.000 01]。结论肝移植术后肠内营养相较肠外营养而言,能够提高营养水平,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以及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移植 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移植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心脏移植临床预后和术后肾功能变化趋势,并总结相关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原位心脏移植(≥18岁)的临床资料,并采用CKD-EPI公式计算术前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疾病预后组织发布的eGFR分类标准,将受分为四组:M1组(术前eGFR≥90 ml/min/1.73 m2),M2组(术前eGFR为60~89 ml/min/1.73 m2),M3组(术前eGFR为45~59 ml/min/1.73 m2),M4组(术前eGFR<45 ml/min/1.73 m2)。比较各组术后1年的临床预后。主要终点分析术前eGFR是否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次要终点包括术后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使用率、住院周期和肾功能的变化趋势等。结果共纳入276例,其中eGFR<60 ml/min/1.73 m2的占24.6%。与eGFR≥90 ml/min/1.73 m2相比,调整模型后的1年内死亡率风险比分别为1.78(M3组,95%CI为1.31~3.39)和2.74(M4组,95%CI为1.41~5.32),且M4组的死亡率风险比、CRRT使用率及住院周期风险也明显增加;移植前eGFR中位数为73 ml/min/1.73 m2,术后3个月后降至61 ml/min/1.73 m2,此后逐渐趋于稳定,各组eGFR的改变趋势基本相似。结论心脏移植术前的eGFR是术后短期存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移植术后3个月eGFR可能逐渐恶化,经过恰当处理,术后3个月后eGFR甚至好转。

  • 标签: 肾功能不全 心脏移植 临床预后 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系统在肝移植术后早期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术的28例,应用FGM系统(美国雅培公司)连续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同时采集清晨空腹血液标本,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静脉血糖值作为参考,评估FGM血糖值临床应用的精准性。使用R语言3.6.1软件进行克拉克误差网格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术后第1周与第2周FGM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FGM血糖值与静脉血糖值的相关性。计算FGM血糖值与静脉血糖值配对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RD)和决定系数r2,比较两种血糖检测方法的一致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8例平均佩戴FGM系统时间为(12.5±2.4)d(7~14 d),佩戴期间均未出现过敏、瘙痒、皮肤红斑、青紫和疼痛等不良反应,均未出现传感器脱落。FGM系统佩戴期间,28例预估糖化血红蛋白为(6.7±1.7)%,FGM血糖值为(8±3)mmol/L,目标范围内时间为(72±34)%,低于和高于目标范围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和8%。3例FGM血糖值全程在目标范围内,23例出现过高于目标范围,14例出现过低于目标范围。肝移植术后第2周FGM血糖值低于术后第1周,分别为(8±3)、(9±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P<0.05);术后第2周低于目标范围时间中位数(1%)高于术后第1周(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P<0.05)。FGM系统佩戴期间共采集244对空腹FGM血糖值与静脉血糖值,平均血糖值分别为(7±4)、(8±4)mmol/L,二呈高度正相关(r=0.976,P<0.05)。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的静脉血糖值作为参考,克拉克误差网格分析结果示:FGM血糖值有93%(227/244)落在A区,有7%(17/244)落在B区。MARD=9.8%,r2=0.95。结论FGM系统在肝移植术后早期中的临床应用是可行的,与常规间断末梢血糖监测方法相比,可监测到更多血糖异常事件及其持续时间,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控制血糖水平在最佳范围。

  • 标签: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 肝移植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型抗风湿病药物艾拉莫德降低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因PRA阳性服用艾拉莫德的肾移植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后的PRA水平变化以及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5例中4例因肺部感染停药未达随访时间,2例观察期间自行停药,3例失访,共纳入26例。服用艾拉莫德至9个月时复查PRA,207个位点中有71.5 %呈下降趋势,其中107个Ⅰ类位点中有69.9 %、41个Ⅱ类位点中有75.9 %呈下降趋势,治疗前后肾功能及免疫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常规、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等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艾拉莫德可有效降低肾移植PRA水平,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标签: 肾移植 群体反应性抗体 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