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MR影像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MR影像资料,包括形态、信号改变及伴随征象等。结果22例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病例均表现为前交叉韧带弥漫性增粗增宽,韧带纤维走行连续无中断,T1WI前交叉韧带形态欠清,呈中等信号,T2WI呈弥漫高信号,其内可见走行连续完整的低信号韧带纤维。7例合并韧带腱鞘囊肿。3例患者伴有严重骨软骨炎。结论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具有比较典型MR影像学特征及伴随征象,结合临床有助于正确诊断。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磁共振成像 黏液样变性 腱鞘囊肿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因发现右中下腹拳头大小肿块1个月余,于2009年7月11日入院.无腹痛、无呕吐,大小便正常.入院查体: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软,右中下腹可触及约9cm×8cm包块,质中等、无压痛、边界清楚、轻度活动度.肠鸣音正常.查血常规正常.腹部CT示右中腹见类椭圆形低密度影,大小8.6cm×7.8cm,CT值在16HU左右,壁不均匀增厚,并见断断续续条状钙化影,其右下方见小分隔,与周围结构界限清晰,周围肠管受压,移位,提示右中腹部囊性占位.考虑肠系膜囊肿可能性大.

  • 标签: 阑尾黏液囊腺瘤 肠系膜囊肿 误诊
  • 简介:摘要脂肪肉瘤(liposacroma)是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恶性软组织肉瘤的14%-18%⑴。常发生在脂肪组织较多的腹部和腹膜后、四肢(尤其是下肢)、臂部等部位。黏液性脂肪肉瘤(myxoidliposarcoma,MLS)是脂肪肉瘤的一个常见亚型,占脂肪肉瘤的30%-55%⑵。肿瘤主要是由各种分化不同程度的脂肪母细胞和粘液样基质组成,由于肿瘤的病理特征,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本组收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黏液性脂肪肉瘤的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 标签: 肉瘤 恶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地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为本院临床选择敏感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分离出的3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用药敏卡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氨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最高(100%)、头孢吡肟(97.1%)、庆大霉素(91.4%)、左氧氟沙星(91.4%)、阿米卡星(87.5%)、环丙沙星(85.7%)、妥布霉素(83.0%)、头孢他啶(64.03%)、哌拉西林(56.7%)、头孢哌酮(51.4%)、头孢噻肟(61.4%)以及头孢呋辛(40.0.%)。结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耐药性比较弱,可是由于能产生大量藻酸盐,而在菌体外形成生物膜,体内用药时耐药率较高,因此临床微生物室培养鉴定出铜绿假单胞时,特别注意黏液型,以便医生选择合理的抗菌素进行治疗。

  • 标签: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抗生素 耐药性 生物被摸 肉汤稀释法 敏感率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患者经内镜检查考虑为阑尾黏液囊肿,遂行结肠镜下切开引流治疗,术后病理提示黏液囊肿,患者术后1年复查未见明显异常,显示出较好的疗效。现结合病例实际,对阑尾黏液囊肿的诊治方法进行总结报道。

  • 标签: 阑尾肿瘤 黏液囊肿 结肠镜检查
  • 简介:<正>前列腺黏液腺癌临床罕见,我单位收治该病患者1例,其临床表现具有鲜明特点,特予以总结报道并对该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因"尿频、尿急8月余,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并发现前列腺癌2周"入院。患者入院前8个月时出现尿频及进行性排尿困难等典型前列腺增生症状,自诉射精后排尿时常伴有透明胶冻样成块固体流出。于外院行CT示"前列腺占位并累及膀胱,双侧肾盂输尿管积水"。随后于该院行TURP(具体不详),术中切除前列腺、尿道及膀胱内组织送病理,术后病理示:"(前列腺、尿道)前列腺黏液腺癌;(膀胱)内翻性乳头状,部分细胞增生活跃"。为排除黏液腺癌是否由胃肠

  • 标签: 黏液腺癌 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癌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内翻性乳头状瘤
  • 简介: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syndrome,PJS)以青少年多见,常有家族史,很少癌变。多发性息肉可出现在全消化道,以小肠为最多见。此病范围广泛,无法手术根治,当并发肠道大出血或肠套叠时,可作部分肠切除术。1996年1月本院收治PJS合并息肉癌变病例1例予以手术治疗,随访13年,患者生存良好,报告如下。

  • 标签: 黑斑息肉病 肠套叠 黏液腺癌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超声诊断乳腺黏液癌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武汉市济和医院67例乳腺黏液癌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分为单纯型乳腺黏液癌(PMBC)组(28例)和混合型乳腺黏液癌(MMBC)组(39例), 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和诊断符合率。结果: PMBC组的乳腺肿物超声声像图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和后方回声改变与MMBC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超声诊断 乳腺黏液癌 回顾性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与MP菌量、混合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MP感染所致肺实变患儿87例,根据支气管镜下表现,将患儿分为黏液栓组(34例)和非黏液栓组(53例)。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患儿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MP-DNA定量;取痰液及BALF用于细菌培养;采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分析系统联合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痰液病毒。结果黏液栓组高菌量比例、混合病毒感染率分别为64.7%(22/34)、52.9%(18/34),高于非黏液栓组的24.5%(13/53)、20.8%(11/53)(P<0.05)。两组混合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菌量〔OR=10.682,95%CI(1.447,78.877)〕是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MP肺炎患儿黏液栓的形成与MP菌量、混合病毒感染有关,而未见与患儿性别、年龄有关。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肺炎患儿 黏液栓形成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食管黏液表皮样癌是来源于食管黏膜下腺导管或腺泡的恶性肿瘤,易复发或发生转移,预后较差。

  • 标签: 食管 黏液表皮样癌 临床病理学
  • 简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原发于气管或大支气管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表现为低度恶性。我科于2009年5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表皮样癌 黏液腺癌 腺鳞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鼻窦黏液囊肿(Mucouscystofnasalsinus)的CT检查进行分析研究,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有CT扫描资料及临床资料并经手术(或内窥镜)及穿刺病理检查证实17例,均采用常规轴位连续扫描,5例加扫冠状位,6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临床主要症状有头痛、眼球移位、面部隆起、视力障碍及面部麻木等;发病部位主要在筛窦及额窦,额-筛窦及蝶-筛窦复合囊肿次之,上颌窦及蝶窦黏液囊肿更少;CT表现窦腔气球样扩大,窦壁骨质变薄,部分增生硬化,病灶穿破骨性窦壁边缘光整;病灶多为等、低密度,少部分为高密度;增强扫描病灶本身不强化,囊壁大部分环形强化。结论螺旋CT检查及CT增强扫描对鼻窦黏液囊肿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鼻窦 鼻窦疾病 囊肿 黏液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乳头状黏液性化生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子宫内膜黏液性化生性病变,被认为可能是低级别子宫内膜腺癌的癌前病变。由于细胞学异型性和结构变化的差异性较大,尤其是在小的、破碎的活检标本中,可能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收集2例绝经后女性发生的子宫内膜乳头状黏液性化生,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KRAS突变的情况,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气道不同位置发生的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癌的CT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资料,按病灶位置分为中央型、肺门型和周围型三型。结果:9例中央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中,8例表现为气管或左右主支气管腔内结节灶;15例肺门型表现为肺叶或段支气管的管腔结节灶,其中10例(66.7%)合并病灶远端肺组织不张和扩张支气管黏液栓形成;4例周围型均表现为较大肿块。斑片样低密度区在各型中均常见,甚至可形成空洞。结论:气道不同位置发生的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具有不同的典型影像表现,但均易出现内部斑片样低密度区。

  • 标签: 黏液表皮样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世界上有一颗被“利用到了极致”的心脏。这颗心脏曾被接连移植到4个人的身体中,为这4个人提供生命的力量。这颗心脏的原主人是英国人理查德。

  • 标签: 心脏 接力 理查德 英国人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