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引流技术动脉穿支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8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收治的四肢创面的病例。均采用超引流技术动脉穿支进行修复。术中除常规吻合神经并按1∶2的动、静脉比例吻合穿支血管外,再根据浅静脉(v)和受区浅静脉(V)在缘的相对位置、管径大小及静脉的长度给予匹配,按照静脉标记编号依次吻合1~3条浅静脉。上肢创面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下肢创面患者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所有患者感觉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结果共纳入67例,男54例,女13例,年龄21~65岁,平均44岁。创面位于上肢16例,下肢51例。术中吻合3条浅静脉的有8例,吻合2条的38例,吻合1条的21例;56例直接闭合供区,11例因切取面积较大行全厚片移植覆盖供区。术后1例出现动脉危象,急诊探查后1/2坏死,二期行植皮手术修复;3例出现下积血,经清创后二期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随访6~44个月,术后早期未见明显肿胀及水泡,质地与受区皮肤基本一致,后期萎缩不明显,未见色素沉着,感觉恢复较快,切口瘢痕不明显;供区均一期愈合,无功能异常。16例上肢创面患者经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2例,良3例,可1例;51例下肢创面患者经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优38例,良11例,可2例;所有患者经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两点辨距觉为8~10 mm,平均9.1 mm,感觉功能48例达S3+,19例为S3。结论动脉穿支手术中应用超引流技术,能有效预防血液淤滞,降低坏死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成活质量,利于受区功能恢复。

  • 标签: 穿支皮瓣 游离组织瓣 四肢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脉穿支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02月~2021年0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8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传统带蒂腹部转移修复术和动脉穿支游离移植修复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治疗部位微循环指标及术后3个月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PU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WMT、FPI及LCS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修复手部皮肤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营养营养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及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给予营养治疗)和对照组(43例,给予营养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神经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并对比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及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P、ALB、BMI指数均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TP、ALB、BMI指数优于对照组[(61.01±1.31)g/L、(34.04±1.09)g/L、(20.46±1.63)kg/m2比(56.92±0.08)g/L、(29.53±1.03)g/L、(17.65±1.02)kg/m2](t=8.921、9.087、9.103,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LC、IgM、IgG、HLA-DR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淋巴细胞计数(TLC)、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指数均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TLC、IgM、IgG、HLA-DR指数均优于对照组[(1.32±0.08)×109/L、(1.93±0.03)g/L、(10.62±1.03)g/L、(70.05±1.02)%比(1.15±0.01)109/L、(1.45±0.02)g/L、(9.02±0.03)g/L、(66.46±1.63)%](t=7.213、7.093、7.903、7.392,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道感染、管道堵塞、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65%、2.33%、4.65%、6.98%、11.63%比18.60%、9.30%、16.28%、44.19%、20.93%)(χ2=8.023、8.261、8.321、8.632、8.732,均P<0.05);观察组格拉昏迷指数(GOS)评分优于对照组(67.44%比37.21%、32.56%比62.79%)(t=8.821、8.932、9.632、9.932,均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应用营养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营养指标,改善免疫指标,提高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危重症 肠道营养 胃肠外营养 营养支持 神经内科 免疫指标 胃肠功能 并发症
  • 简介:2003年以来,我科收治不同原因造成手背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除皮肤、深部软组织缺损外,还合并肌腱、骨骼、关节及血管神经损伤与缺损.我们采用带趾伸肌腱及神经复合足背游离移植,在修复软组织的同时亦修复肌腱,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手背软组织缺损 肌腱缺损 皮瓣修复 皮神经 皮肤 足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营养营养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方法:将60例重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取营养(观察组)和营养(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营养指标、病情发展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营养护理方式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更容易吸收机体所需营养,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病情改善。

  • 标签: 神经内科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护理 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神经危重症患者中给予内、营养支持的效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共选取102例神经危重症患者进行研究,单一组实施营养给予,联合组采取内、外共同的方式,对比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在对各项数据进行比对后所得,联合组的临床治疗价值与改善患者身体各项机能方面更高(P<0.05)。结论:在神经危重症患者进行早期营养给予及免疫功能提升时实施内、外联合的方式有效性显著。

  • 标签: 肠内加肠外营养 神经危重症患者 早期营养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上肢微型游离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手外伤科行上肢微型游离修复手部缺损的患者102例共118指,其中右手68例,左手34例,拇指缺损48例,食指30例,中指20例,环指15例,小指5例,均为不规则创面,面积(1.5cm×2.0cm)~(3.0cm×5cm)。结果本组102例患者(118指)均顺利完成手术修复缺损,118指均顺利存活,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手指创面外观恢复良好,均无需再次手术修复。供、受区伤口均直接缝合并Ⅰ期愈合,供区仅残留局部线性瘢痕。术后出现静脉危象4例,经局部按摩、红外线理疗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使用标准》评价疗效,优38指,良74指,差6指,优良率为94.9%。结论上肢微型游离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术后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游离皮瓣 上肢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上,患有神经危重症的病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身体会长时间处于高耗能的状态,这导致患者对于营养的需求量增加,如营养支持供应不上则会导致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受损、体重下降,增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身体负荷,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是死亡。因此对于神经危重症病人来说,身体的营养状况成为了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持续关注的重点。如何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营养支持,成为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笔者从营养的角度对其进行营养支持护理的探讨,通过营养支持的适用时间、使用方法、护理注意事项等方面系统性地说明营养神经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 标签: 肠内营养 营养支持 神经危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合三维重建辅助设计浅动脉穿支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15例手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51岁[(27.8±8.1)岁]。患者均为手部软组织缺损合并骨骼或肌腱外露,缺损范围2.0 cm×1.0 cm~6.0 cm×4.0 cm。患者术前均行腹主动脉至足背动脉CTA检查,并使用Mimics 20.0软件三维重建下肢骨骼、血管、皮肤等组织,精确测量浅动脉穿支血管定位点、血管直径及血管长度,然后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设计,并使用软件模拟切取操作。术中按设计切取浅动脉穿支并移植修复创面。术中测量穿支血管定位点、直径和长度等指标,并与术前建模测量进行比较。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观察存活及供区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患肢功能。术后3个月,观察供区外观、感觉和活动情况。结果基于重建的三维模型,可在术前明确浅动脉穿支来源及走行,建模所得穿支血管定位点、直径和长度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12.2±3.8)个月]。手术时间为50~125 min[(91.2±10.4)min],术中出血量为150~450 ml[(364.1±44.7)ml]。术后2例出现部分表皮坏死,换药后逐渐愈合,其余均顺利成活。供区均可直接缝合,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中华医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分为(76.4±9.7)分,高于术前的(48.2±10.1)分(P<0.05),其中优8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3%。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供区轻微瘢痕生长,足背及供区皮肤感觉无明显异常,行走步态正常。结论CTA检查结合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可精确定位穿支血管,实现浅动脉穿支的个体化、精准化设计,辅助快速准确切取,从而促进手部创面愈合及功能恢复。

  • 标签: 手损伤 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下采用游离动脉穿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3月—2019年9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5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8~60岁。入院时创面面积为3.0 cm×3.0 cm~9.0 cm×8.0 cm。术前行3D-CTA检查,选择血管蒂长度合适、血流灌注好的动脉穿支血管。根据创面面积及3D-CTA检查定位的动脉穿支血管情况,设计及切取大小为3.5 cm×3.5 cm~9.5 cm×8.5 cm动脉穿支携带外侧神经并与创面的神经吻合。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大腿中厚覆盖。观察术前3D-CTA检查拟切取的动脉穿支血管类型、管径、穿出位置与术中实际探测情况是否一致,记录切取时长和术后成活情况。术后12个月随访,指导患者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该组患者术中探测到拟切取的动脉穿支血管类型为肌间隔穿支者12例、肌穿支者2例、肌肉-肌间隔穿支者1例,与术前3D-CTA检查结果一致。术前3D-CTA测量的动脉穿支血管管径为(1.38±0.17)mm,与术中测量的(1.40±0.19)mm相近(t=0.30,P>0.05);术前3D-CTA测量的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为(42±6)mm,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水平的垂直距离为(219±14)mm,分别与术中测量的(43±6)、(221±15)mm相近(t值分别为0.46、0.38,P>0.05)。切取时长为(31±6)min,术后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出现。术后12个月随访,足功能评定为优者11例、良者3例、中者1例;供区创面愈合良好,瘢痕不明显,无挛缩,肢体运动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动脉穿支是重建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3D-CTA明确了穿支血管解剖位置,降低了手术风险。

  • 标签: 伤口愈合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术 足前段,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食指背侧带血管神经束的岛状修复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0例,均为我院骨科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采用食指背侧带血管神经束的岛状修复治疗。结果本次选取的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0例,行平均5个月随访,均成活,出现静脉回流障碍6例,血管危象在经局部减压处理后解除。皮肤耐摩擦,质地好,感觉障碍不明显,患者满意。结论针对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食指背侧带血管神经束的岛状实施修复治疗,可促感觉功能恢复,避免了二次手术造成的损伤,成功率高,修复后拇指耐磨性好,外形美观,对供区造成的损伤较小,未造成重要血管神经损伤。

  • 标签: 食指背侧 血管神经束 岛状皮瓣 修复 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浅动脉解剖特点和分布规律,设计以浅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临床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利用新鲜尸体12具乳胶灌注标本对浅动脉血管走行、穿支及分布等解剖结构进行分析.根据解剖结果临床上采用浅动脉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病例12例,均为逆行带蒂,大小:4cm×5cm~8.5cm×15cm,旋转点设计在外踝上方5cm处.结果解剖发现,浅动脉下行过程中发出不同数量的穿支,供应小腿前外侧上、中区域,并向下方走行与动脉终末穿支相吻合构成的血管链.12例均成活,随访3~16个月,浅动脉修复创面后皮肤弹性好、薄、外形好.结论浅动脉穿支分布较多、主干口径长度适宜,旋转弧长,可满足足背中远段皮肤缺损修复的需要,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 标签: 腓浅动脉 解剖 显微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游离Flow-through浅动脉修复手指伴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对7例7指伴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患者,应用游离Flow-through浅动脉修复手指创面,同时桥接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其中拇指2例2指,示指3例3指,中指2例2指。手指缺损创面面积为2.5 cm×3.0 cm~5.0 cm×7.0 cm;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为1.0~3.0 cm。切取面积为3.0 cm×3.5 cm~5.5 cm×8.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予预防感染、抗痉挛、抗凝血、镇痛、补液等支持治疗,卧床制动1周。每月定期随访,在医师指导下行功能锻炼。结果7例7指及指体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伤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8个月,色泽、质地好,弹性良好,外形饱满,无明显臃肿,术后6个月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手指无明显肿胀、萎缩,皮肤温度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指体功能,优3例,良4例;小腿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Flow-through浅动脉修复手指伴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创面,手术操作简单,血供可靠,外形满意,并能同时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外形、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无明显影响,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 标签: 腓浅动脉皮瓣 血流桥接 手指 软组织缺损 指掌侧固有动脉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医院收治的28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3~69岁[(33.8±13.7)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 cm×2 cm~18 cm×12 cm,切取面积为12 cm×4 cm~24 cm×10 cm。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急诊清创、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移植修复或清创后Ⅱ期移植修复。观察成活情况,以及受区、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患肢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Thankappan外观满意度评分评价外观。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0个月[(17.4±5.9)个月]。全部成活。创面均愈合,转位色泽接近受区皮肤、外形可,均未行修薄手术。术后1周内3例供区出现切口两侧麻木,术后2个月左右自行恢复正常,1年后所有恢复部分浅痛觉。无患肢血运障碍、筋膜间隔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56~95分[(82.3±15.2)分],显著高于术前的17~68分[(35.7±13.4)分](P<0.01),其中优2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3%。末次随访时Thankappan外观满意度评分为4~10分[(7.6±2.9)分],其中优6例,良15例,可7例,优良率为75%。结论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血运可靠,成活率高,能较好地恢复患肢的外观和功能。

  • 标签: 足损伤 软组织损伤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穿支双叶在舌癌、口底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8~72岁。采用动脉穿支双叶进行修复,一叶修复舌部,一叶修复口底,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有无肿瘤复发、转移,并评价患者的外形、张口度、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及下肢恢复情况等。结果6例患者中1例口底癌因分穿支血管蒂长度不足而采用单叶;其余5例采用双叶修复。5例均成活,创面一期愈合;1例术后形成积液感染,经冲洗、换药后愈合。术后6个月,无患者出现肿瘤复发、转移,其中5例双叶患者恢复接近正常状态,张口度Ⅱ~Ⅲ度;1例单叶患者恢复一般,言语、吞咽功能仍受限。6例供区瘢痕隐蔽,下肢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动脉穿支双叶修复舌癌、口底癌术后缺损,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舌肿瘤 口腔肿瘤 腓动脉 双叶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穿支螺旋桨在小腿足踝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采用动脉穿支螺旋桨修复小腿足踝创面29例,其中车祸伤19例,机器绞伤7例,皮肤肿瘤3例。术前采用便携式超声多普勒探测仪定位穿支位置,根据创面设计动脉穿支螺旋桨切取面积8 cm×4 cm~20 cm×8 cm,转移修复创面。随访观察受区及供区的外形及足踝功能,评价临床应用的美学效果。结果术后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个月。小腿供区无凹陷、破溃,小腿外形无改变,留有线状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质地良好、色泽正常,与周围皮肤无明显色差。结论动脉穿支螺旋桨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不需取植皮,是修复小腿足踝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之一。

  • 标签: 腓动脉 穿支皮瓣 螺旋桨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应用神经因子对面神经损伤的修复情况。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的新西兰兔36只,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兔子随机分成3组,均给予面神经颊支切断,分别为离断吻合组、NGF治疗组及对照组,离断吻合组及NGF治疗组行显微吻合,观察3组情况。结果术后4、8周时NGF给药组动物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高于离断吻合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损伤修复采取局部NGF进行治疗,可以更好的恢复面神经功能及结构。

  • 标签: 局部应用 神经营养因子 面神经损伤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为确保带血管的手指创面修复术效果好,本文在此探讨此项手术术前、术后护理。方法通过对35例手指部皮肤缺损或伴伸肌腱缺损创面的带血管的手指创面修复实施供、受区护理,术前、术后护理。结果3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外观满意。结论此手术操作简单,手术风险小,效果好,术前后精心护理,为手术成功提供了保障。

  • 标签: 带血管蒂皮瓣 手指创面修复术 护理 手术供区 受区
  • 简介:笔者自1990年以来,应用带血管蒂小腿内侧修复足部创面12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6~63岁,平均年龄27.5岁。交通事故伤6例,机器碾压伤3例,塌方挤压伤1例,电烧伤2例。最小创面面积6cm×7cm,最大创面面积达11cm×13cm。伤后4小时手术者4例,4~8小时手术者5例,超过8小时手术者1例,2例电烧伤患者均在伤后1周彻底清创后再行移植。伴有足背动脉损伤行健侧带血管蒂小腿内侧游离移植者4例,无足部主要

  • 标签: 带血管蒂 小腿内侧皮瓣 足部 创面修复 临床资料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