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男性,45岁,右腕部肿块25年,大小为3×5cm,近日因腕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障碍来我院检查。

  • 标签: 腕关节 滑膜 骨软骨瘤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索组织工程软骨体外构建技术体系可行性。方法种子细胞选用胎儿软骨细胞(口服药物流产胎儿,胎龄3-6个月)。酶消化法获得第1代细胞,以50×106/ml浓度均匀接种于经聚乳酸(PLA)包埋聚乙醇酸(PGA)高分子聚合物支架,形成细胞-支架复合体,在体外静态培养。分别于2周、4周、8周进行大体观察、扫描电镜及组织学检测。结果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随培养时间延长,色泽由2周时的乳白色逐渐呈现半透明,8周时接近正常软骨外观。扫描电镜显示软骨细胞与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培养7天PGA纤维之间有基质沉积。HE染色示2周有大量软骨陷窝形成和均匀嗜碱性基质分泌,Safranin’O染色示基质有酸性蛋白多糖分布,Massons’strichome染色示基质有胶原成分,但含量较少,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为特异Ⅱ型胶原。培养4周胶原成分开始明显增多,软骨陷窝形态接近成熟,8周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含量丰富且分布均匀。结论以成熟软骨细胞为种子细胞,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在体外能构建出具有正常软骨组织结构特征的人组织工程软骨

  • 标签: 胎儿软骨细胞 组织工程软骨 体外
  • 简介:目的:研究复合支架材料——关节软骨再生支架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细胞毒性、皮肤致敏性、皮内反应、急性全身毒性、溶血、遗传毒性、植入试验和亚慢毒性试验对复合材料制备的关节软骨支架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关节软骨再生支架在细胞毒性、皮肤致敏性、皮内反应、急性全身毒性、溶血、遗传毒性、植入试验和亚慢毒性试验均符合规定。结论:复合材料制备的关节软骨再生支架样品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 标签: 关节软骨再生支架 生物安全性 毒理学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颗粒软骨纠正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鼻翼基底过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15例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病历资料。男6例,女9例,年龄16~24岁,平均19岁,皆为单侧唇裂矫正术后并发鼻畸形患者。均取自体肋软骨重建鼻部轮廓,将剩余的自体肋软骨切割成0.5~1.0 mm的颗粒,最后通过切掉前端针乳头的1 ml注射器填充到预先剥离出来的梭形鼻翼基底腔隙内,注射量0.8~1.0 ml。于手术前、后拍摄患者面部照片效果,用Adobe Photoshop CS 6软件进行分析。调查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15例,术后鼻翼基底皆明显抬高,鼻畸形轮廓得到较大改善,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10个月,鼻部形态稳定,软骨颗粒未见明显吸收。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分析结果提示鼻基底抬高,患者对整体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颗粒软骨纠正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的鼻翼基底凹陷具有可行性,可充分利用剩余的自体肋软骨,减少供、受区损伤,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鼻,畸形 软骨,颗粒 鼻翼基底
  • 简介:摘要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收治的4例先天性气管软骨环缺失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儿确诊年龄为2个月~1岁。1例出生后无明显症状,之后反复喘息发作3次;余3例患儿出生后即有症状,表现为喉鸣、反复咳喘。4例患儿支气管镜检查均见气管局部管腔呈类圆形、明显向心性狭窄,但镜身可顺利通过,管壁未见软骨结构。其中3例行胸部增强CT检查均表现为气管局限性狭窄,呈沙漏样,不伴血管环畸形。4例患儿均手术治疗,其中3例恢复良好,1例术后死于重症感染。

  • 标签: 先天性气管狭窄 气管软骨环缺失 支气管镜 儿童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自体肋软骨耳支架的雕刻—拼接制作方法,以期获得良好的再造耳形态。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共行545侧外耳再造术。应用改良Nagata法耳再造术285例,扩张皮瓣法260例。切取第6-8肋软骨,分2-3层雕刻、拼接耳支架,构建耳轮、对耳轮、耳舟、三角窝、对耳轮上脚、耳屏、对耳屏、耳甲腔等耳廓亚结构,用于外耳再造术。结果术后有6例因局部皮肤坏死致耳支架外露,经再次手术处理后愈合;1例因感染取出肋软骨支架,6个月后再次行外耳再造术。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488例再造耳廓形态良好,效果满意;80例再造耳廓亚结构欠清晰,效果欠佳;另有19例失访。结论用雕刻—拼接法制作自体肋软骨耳支架,可获得结构稳固、形态逼真的支架,是耳再造获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步骤。

  • 标签: 雕刻—拼接法 耳廓再造术 自体肋软骨 耳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软骨肉瘤的治疗方法、病理亚型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1994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诊治的鼻腔鼻窦软骨肉瘤患者47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8例,年龄7个月至71岁,中位年龄38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肿瘤侵犯部位、治疗方法、病理亚型、复发及预后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 Rank分析预后相关因素,采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除1例患者行肿瘤活检术后放弃治疗,其他46例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的手术切除,包括31例鼻内镜切除术和15例鼻外入路切除术。根据术后病理结果,39例诊断为常规髓内软骨肉瘤(其中Ⅰ级24例,Ⅱ级15例),6例诊断为间叶性软骨肉瘤,2例诊断为黏液软骨肉瘤。在术后平均56.1个月(17~156个月)的随访时间中,5例患者失访(包含活检术后放弃治疗的1例患者),23例患者出现复发(54.8%,23/42),复发患者中9例行二次手术;5例死亡,37例生存,其中无瘤生存者25例。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7%和34.3%。肿瘤侵犯颅底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95%可信区间1.089~5.825,P=0.031)。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是鼻腔鼻窦软骨肉瘤的首要治疗方式。其病理亚型最常见为常规髓内软骨肉瘤。鼻腔鼻窦软骨肉瘤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完全切除病变后长期预后良好,无法控制的局部疾病并侵犯相邻的关键结构是导致患者死亡最重要的原因。

  • 标签: 鼻腔 鼻窦 软骨肉瘤 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骨软骨组织是由软骨和骨骼两个明显不同组织构成的界面组织,这两种组织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机械特征、生物电学特征以及生理代谢存在差异。鉴于从关节软骨表面到软骨下骨存在多种梯度变化,本文通过对这些梯度变化充分研究,可以寻求同时再生软骨软骨下骨的界面组织工程方法。本文旨在研究骨软骨组织从关节软骨表面到软骨下骨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机械特征、生物电学特征以及生理代谢变化。

  • 标签: 软骨 组织工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采用MRI对关节软骨损伤进行诊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且其还能够作为术前关节镜的筛选工具,对关节镜在临床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指导。本文通过对关节软骨损伤的MRI检查方法、MRI在关节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优势、MRI在关节软骨研究的新进展等进行系统的阐述说明,对MRI对关节软骨损伤进行检查的应用与进展进行研究。

  • 标签: 软骨损伤 MRI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髌骨骨软骨骨折采用中药薰洗联合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8例髌骨骨软骨骨折手术复位骨折块,康复时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膝关节IKDC评分。结果8例患者髌骨骨软骨骨折愈合好,膝关节活动好,无疼痛。术后膝关节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髌骨骨软骨骨折采用手术复位高强度缝线悬吊固定疗效好,联合中药熏洗可以提高疗效。

  • 标签: 髌骨 软骨骨折 手术疗法 中药熏洗疗法
  • 简介:摘要: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症、MRI、关节镜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在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治疗,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包括清创、骨髓刺激术、软骨移植等等。就当前临床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来看,清创手术所耗费的费用更低,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效果较轻,对于小范围损伤治疗效果更佳。除此之外,还包括多种治疗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症状给予治疗,基于此,本文主要综述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诊断分型,并探究当下诊断治疗方法的进展。

  • 标签: 距骨骨软骨损伤 治疗手段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自体骨填充对于距骨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48例距骨软骨缺损患者,对患者进行关节镜下自体骨填充固定术治疗,比较治疗满意度及NRS评分。结果 48例患者,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患者分别2、12、34例,满意度为95.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NRS运动及NRS休息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距骨软骨缺损患者进行关节镜下自体骨填充固定术治疗,效果理想,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且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因此,该诊断方法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自体骨填充 距骨软骨缺损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报告一例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产前超声发现胎⼉肱⻣,股⻣均位于4个标准值以下。患儿生后外观可见头大肢短,前额突出,大腿较小腿短,胸廓扁平短小。基因检查成纤维细胞⽣长因⼦受体3(FGFR3)chr4:1806119,c.1138G>A(p.G380R)杂合突变。通过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改善ACH患儿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软骨发育不全 新生儿 FGFR3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新型生物墨水和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通过3D生物打印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块,并评估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分为三组:①丝素蛋白(silk fibroin, SF)-磷酸三钙冻干支架组(冻干组),应用冻干法制作的SF-TCP复合支架修复软骨缺损,作为对照;②3D生物打印组(3D打印组),以PCL为原料通过3D生物打印机打印一个中空的多层圆柱体框架,后以软骨细胞外基质、S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原料配置新型生物墨水,并在PCL框架上方继续3D生物打印含有活细胞的软骨层,最后于底层的PCL框架中充填自体松质骨,以此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③自体骨软骨移植组(马赛克组),通过自体骨软骨移植术修复软骨缺损,作为对照。术后3个月通过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系统对修复组织进行评分。通过测定硫化糖胺聚糖(sulfated glycosaminoglycan,sGAG)和胶原蛋白含量可分析软骨细胞外基质分泌的程度。通过测定缺损修复区域组织的压缩模量评价修复组织的性状。结果3D打印组新生软骨的压缩模量(2.56±0.30)MPa和马赛克组(2.51±0.13)MPa相接近(P>0.05),明显高于冻干组(1.37±0.14)MPa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058,P<0.05)。3D打印组中sGAG的含量(14.49±0.7)μg/mg和马赛克组(14.98±0.81)μg/mg接近(P>0.05),明显高于冻干组(8.72±0.73)μg/mg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973,P<0.05)。三组的胶原含量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CRS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结果表明,在基质、细胞分布、细胞群活力和软骨下骨4项评分中,3D打印组与马赛克组的得分接近(P>0.05),明显高于冻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544,P<0.05);在表面和软骨矿化2项评分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新型生物墨水和聚己内酯通过3D生物打印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块能够简化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的体外构建,并且可以在体内较好的修复软骨缺损。

  • 标签: 生物打印 打印,三维 细胞外基质 羧甲基纤维素钠 丝素蛋白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