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10月21~26日,第4届人工影响天气国际研讨会在韩国大邱召开,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中国的30多位人工影响天气专家出席了此次大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姚展予、史月琴、陶珥、段婧和湖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唐仁茂全程参加了此次大会和会后的研讨。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国际研讨会 中国人 韩国 专家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根据人工增雨作业对预报精细化的需求,结合辽宁部分城市天气预报和多普勒雷达回波实时资料,研究确定了沈阳市乡级人工增雨作业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业务运行及发布系统,分别以文本和图形的形式定时或不定时地发布人工增雨作业指标预报信息,可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较为准确、更精细的指导预报,提高了人工增雨作业效率。

  • 标签: 人工增雨作业 指标预报 系统开发 乡级
  • 简介:以灵敏度、准确度作为选择、评价试验方法的依据,结合自然降水的气候变化对全省常用的非随机化试验方法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在甘肃省开展人工增雨试验中不同试验方法对降水自然变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其效果检验历史回归试验较好,区域对比试验次之,序列试验最差.

  • 标签: 人工增雨 效果检验 自然降水 气候变化
  • 简介:2011年5月23日,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组织召开了《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资源卫星应用处理软件》项目验收会议。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监察审计处、省气象局重点工程项目办公室、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及北京捷泰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业务人员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工程项目 软件项目 卫星应用 人工增雨 三江源 资源
  • 简介:利用国家环境保护部大气污染指标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CommunityMultiscaleAirQuality,WRFCMAQ)的模拟结果,对2015年12月大连市大气污染过程的气象要素和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大气污染天气条件下有效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5年12月大连市出现5次大气污染过程,累积污染日数为13d,占12月总日数的41.94%,且日平均最低能见度为227km。出现大气污染时,近地面温度均略有升高,大气层结稳定,因此,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时,宜选用增雨火箭和增雨飞机,从而保障催化剂可以播撒到高效核化层高度(-15℃~-10℃);同时,模拟结果表明,污染天气条件下一定量的细颗粒物在大气各种扰动下可以扩展至300km以上,对具有增雨(雪)潜力的冷云实施作业时,应考虑催化剂量在常规作业剂量基础上适当减少。通过对2015年12月大连市的一次重度大气污染个例分析发现,大连市形成重污染的大气气溶胶物种主要为硝酸盐、铵盐和硫酸盐,其中硝酸盐占比最大,可以达到51.27%,说明除了相关工业源和燃煤排放,交通源排放也是大连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

  • 标签: 大气污染 WRFCMAQ 人工增雨(雪) 气溶胶
  • 简介:自动气象站(简称自动站)和人工气象站(简称人工站)气温资料的差异分析对自动站使用后与原来人工站气温资料的衔接有重要的意义。在诸多分析自动站和人工站观测资料差异的文章中,认为观测时间的不一致是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中国家基准气候站自2003年运行地面自动观测站(CAWS600BS),使用的是天津气象仪器厂生产的采集器,

  • 标签: 人工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 气温资料 观测时间 自动观测站 人工站
  • 简介:通过对察右中旗2011年人工观测与GStar-IC型自动土壤水分仪观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观测方法存在的差异,为自动土壤水分监测仪投入业务化运行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标签: 自动土壤水分仪 人工测墒 对比分析
  • 简介:2006年10月14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在北京组织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可行性论证报告会。会后,项目牵头组织单位中国气象局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择优委托,确定了本项目的7个课题和相应承担单位:

  • 标签: “十一五” 科技支撑 人工影响 研发 装备 技术
  • 简介:利用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CLOUDSAT和CALIPSO卫星主动遥感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3个典型区域不同云类型的宏观及微观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祁连山和天山地区的年均总云分数分别为62.8%,65.2%和73.4%;3个区域的积状云在夏秋季节发展旺盛,而层状云在冬春季节占主导地位。云层垂直方向的概率密度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其峰值位于2~6km之间。各个区域云液态水含量自云底向上有明显的递减趋势,夏季天山和祁连山地区低层具有丰富的云水资源,峰值分别达0.47mg/m3、0.38mg/m3。各个区域的云液态水含量峰值以冬季最小,夏季最大。对应的液态云有效粒子半径平均值位于8~16μm之间。降水云的有效粒子半径随高度上升具有明显的递减趋势,而非降水云则存在较弱的增加趋势。这种云层垂直方向上的结构变化对降水有直接影响,是评估人工增雨潜力的重要依据。

  • 标签: 人工增雨 主动卫星遥感 云分数 云水含量 有效粒子半径 垂直分布
  • 简介:2007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大气水循环与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和挂牌仪式在中国气象局科技会议中心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主持,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和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分别讲话。应邀参加揭牌仪式的有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标签: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 人工影响天气 北京大学 水循环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2008年8月8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行之际,北京及周边地区出现了较强对流云团,给国家体育场内开幕式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极大威胁。根据云系的发展状况,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地面火箭人工消减雨作业,对抑制云、降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Reisner2方案中引入了AgI粒子与云相互作用的过程,在MM5中实现了催化功能。参照2008年8月8日20:05至20:12进行的消减雨作业情况,利用加入催化方案的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该作业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就不同的播撒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的微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gI播撒率对降水量改变影响很明显,当以5g·S^-1的速率持续播撒AgI7min,在播撒作业后2h,催化区域内均表现为减雨,2h后为增雨。对于减雨的微物理机制主要是由于大量播撒AgI后导致空中云水大量减少,进一步导致霰减少,霰的减少导致雨水的减少;而2h后的增雨机制则是由于在雨水、云水、霰以及温度之间形成了正反馈,最终导致地面降水的增加。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单参数方案的局限性,模拟的最大减雨率仅为8%~12%,离消雨的要求尚有差距,应利用双参数云方案作进一步模拟研究。

  • 标签: 消减雨 中尺度催化数值模式 物理机制 催化效果
  • 简介:在“包头市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信息分析处理系统”中对于根据自动雨量站点雨量数据转化为面数据,从而对任意区域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估。并用到了泰森多边形和Delaulay三角形算法。

  • 标签: Delaulay 泰森多边形 面雨量
  • 简介:用区域回归试验的方法对2003年7月18日~8月12日遂川县开展的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效益评估,发现遂川县在这期间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量38.68mm,相对增加率为35.88%.

  • 标签: 人工增雨 效果检验 统计
  • 简介:同志们:今天,请自治区人工降雨防雹指挥部成员来开会,主要是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区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刚才自治区气象局赵国卫局长对我区人工降雨和防雹工作作了全面汇报,与会的各位领导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就人工降雨防雹工作谈几点意见:一、进一步提高对人...

  • 标签: 内蒙古 人工降雨 人工防雹 人工影响天气 作业效益
  • 简介: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项目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人工增雨作业在综合探测和作业、数值模式、催化播撒、检验与评估、综合集成等关键技术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在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国内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业务单位,

  • 标签: 人工增雨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集成应用 “十五” 研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2003年全区租用6架人工增雨飞机,分别在海拉尔、通辽、赤峰、锡林浩特、呼和浩特、银川(与宁夏合租)等地,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飞行作业124架次,累计飞行作业372小时;2004年全区租用7架人工增雨飞机,分别在海拉尔、乌兰浩特市、通辽、赤峰、锡林浩特、呼和浩特、乌海市飞机增雨基地实施增雨作业.目前,全区共有地面增雨火箭发射装置220套,防雹高炮735门.

  • 标签: 人工增雨 内蒙古 抗旱防雹 气象业务
  • 简介:锦县气象站积极开展人工养虾气象条件研究,1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元旦前,该项成果通过了由省气象局组织的技术鉴定。来自气象和水产部门的专家认为,该项成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可靠性、可学性,达到国内同

  • 标签: 水产部门 技术鉴定 气象条件 养殖水面 气候反常 重点开发区
  • 简介: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三条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近600亿m^3。“三江源”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位置,决定了青海在全国生态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和极为重要的地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增雨 生态环境 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