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临床上胃壁脓肿较罕见,临床表现不特异,可导致早期诊断困难。本文介绍1例CT及胃镜下发现的由甲鱼骨导致的胃壁脓肿,采用超声引导下建立隧道的方法将胃窦部包埋的甲鱼骨成功取出。

  • 标签: 异物 胃脓肿 内镜超声检查 隧道技术
  • 简介:摘要自1999年人类第1次吞下胶囊开始,胶囊已走过了临床应用的20个年头。20年来,从问世到成为小肠疾病一线检查方式,从技术进步到适应证拓展,从小肠到全消化道,从诊断到治疗初探,从技术应用到并发症预防,胶囊为小肠疾病乃至全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模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谨以此文回顾过去20年胶囊的发展,并展望其将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带来的巨大影响。

  • 标签: 胶囊内镜 20年发展
  • 简介:摘要消化下胰瘘诊治已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但目前国内外尚无胰瘘下诊治的指南及专家共识。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分会组织本专业领域权威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本共识从胰瘘的定义与病因、诊断、分型分级、治疗适应证、预防性治疗及下治疗术式6部分,共提出12条陈述建议。

  • 标签: 胰瘘 诊断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吻合夹(over-the-scope clip,OTSC)技术在胃瘘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1月在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使用OTSC治疗的12例胃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瘘口充分控制后实施治疗。结果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52.5±13.9)岁,共实施15次OTSC治疗,均操作成功。5例患者1周后复查造影,瘘口完全愈合;5例患者1周后造影局部少许渗漏,给予纤维蛋白胶封堵后取得瘘口自愈;2例袖状胃切除术后患者未能取得成功,后又分别行1次及2次OTSC夹闭,仍未获得胃瘘治愈,最终行手术治愈。结论OTSC是治疗胃瘘的一种有效手段,充分控制瘘口周围的感染后早期使用可提高OTSC成功率,局部瘢痕化、黏膜外翻则会影响OTSC治疗效果。

  • 标签: 胃瘘 腹腔感染 内镜吻合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吻合夹(over-the-scope clip,OTSC)在闭合医源性肠道穿孔中的疗效。方法对应用OTSC夹封闭肠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穿孔长径为1.0~4.0 cm,均在内下一次成功闭合,平均封闭时间为9.1 min,平均住院6.5 d,术后无迟发性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无病患死亡。结论使用OTSC封闭医源性肠道穿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肠穿孔 结直肠肿瘤 医源性疾病 内镜吻合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原地区上消化道异物的发病特点及相关治疗方法。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570例,回顾性分析其异物种类、嵌顿部位、相关并发症、选用器械及取出方法等相关资料。结果570例患者中,男323例,女247例,平均年龄47岁。枣核是最常见的异物(24.2%,138/570),其中以食管最为常见(73.2%,417/570)。自异物嵌顿到就诊时间为6 h~30 d,平均住院率为62.3%(339/570)。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胸骨后疼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58.1%,331/570)。2例患者因食管穿孔行手术治疗取出异物,其中1例因治疗无效死亡。结论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异物取出方法,临床工作中应提供快速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异物 上消化道 胃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行外科手术的13例小胰癌(≤2 cm)患者,EUS分型中肿瘤狭窄型(A3型)占大多数,而单纯扩张型(B型)及间质肿瘤型(C型)较少。EUS对小胰癌的分型可为未来胰腺癌的处理提供一定诊治思路。

  • 标签: 小胰癌 超声内镜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如何开展胆瘘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胆瘘患者有良好预后,是越来越多的消化医师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胆瘘的病因、诊断和处理等问题均尚无明确的指南参考和统一的专家共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考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中国胆瘘消化诊治专家共识。本共识内容分为胆瘘的发生原因、诊断、分级与分型及治疗,共13条陈述建议。

  • 标签: 胆瘘 诊断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胰腺疾病临床诊断比较困难,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是超声技术和弹性成像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对胰腺的超声弹性成像,在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和慢性胰腺炎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胰腺 内窥镜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 诊断显像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对胶囊护师的培训现状及进展进行总结,胶囊护师经过规范化培训后,对病灶的检出率与有经验的胶囊医师具有高度一致性;将护师初筛后的图像交由医师做出最终诊断,不仅节约医生时间,还具有潜在的经济学效益。目前胶囊护师仅限于对检查结果的提前审阅,最终的诊断仍然依赖于医师。但胶囊护师存在阅片时间较长、易"过度报告"和漏诊病灶的问题。未来应当积极开展胶囊护师规范化培训,为胶囊护师积累经验,以提升诊断质量,达到可以独立操作及阅片的程度,并高效地辅助医师做出最终诊断。

  • 标签: 胶囊内窥镜 诊断 在职培训 护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胶囊(C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受检者临床特征对CE阳性诊断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4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腹泻行CE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9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消化道出血68例,慢性腹痛104例,腹泻22例。结果CE的小肠病变检出率为53.6%(104/194),其中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小肠病变检出率为66.2%(45/68),慢性腹痛患者为53.8%(56/104),腹泻患者为13.6%(3/22)。CE检出的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为非特异炎症、小肠溃疡和血管畸形,在腹痛患者为非特异炎症、小肠溃疡及克罗恩病,在腹泻患者为小肠溃疡、非特异炎症。女性的CE阳性诊断率明显低于男性[31.6%(25/79)比51.3%(59/115),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与慢性腹痛患者相比,CE阳性诊断的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9%(38/68)比41.4%(43/104),P>0.05],均明显高于腹泻患者[9.1%(2/22),P<0.05]。对CE的小肠疾病阳性诊断结果与受检者临床特征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临床表现与CE阳性诊断结果有关联(P<0.05),男性、消化道出血史可作为CE阳性诊断的预测因素。结论(1)CE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较高,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2)男性、消化道出血史可作为CE阳性诊断的预测指标。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术(EUS)对十二指肠副乳头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内镜中心2006年2月28日至2018年2月28日期间通过EUS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副乳头的122例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22例十二指肠副乳头病例年龄(52.1±12.9)岁,男性多于女性。副乳头以十二指肠降部乳头上方最多见(88/122,72.13%),其次位于球降交界(29/122,23.77%),少部分位于球部(5/122,4.10%)。副乳头均为单发,大多数直径在0.5~1.0 cm(88/122,72.13%),少部分直径大于1.0 cm(23/122,18.85%),也有部分直径小于0.5 cm(11/122,9.02%)。EUS下多为低回声(71/122,58.20%)或中低回声影(35/122,28.68%),回声多均匀。黏膜层光整,黏膜下层及以下表现为括约肌样结构,边界大部分清楚(121/122,99.18%),多数副乳头中央常可见特征性的裂隙样管腔结构(83/122,68.03%),周边肠壁层次结构正常,肠周无相关肿大淋巴结。结论EUS能清晰显示十二指肠副乳头及相邻器官结构,对十二指肠副乳头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内窥镜检查 诊断 随访研究 十二指肠副乳头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构建科学、规范、全面的消化护理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方法本研究遴选消化护理管理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南昌等11省市1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专家由12名女性和3名男性构成,年龄31~40岁8人(53.33%)、41~50岁7人(46.67%)。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德尔斐(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了消化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结果,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15/15)、100%(15/15),权威系数分别为0.88、0.85,协调系数分别为0.398、0.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建立3项一级指标(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11项二级指标和43项三级指标的消化护理质量指标评价体系。结论构建消化护理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护理管理者进行消化安全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消化内镜 护理质量 质量评价
  • 作者: 任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重庆市奉节县人民医院,重庆奉节404600
  • 简介:近些年来,临床护理路径属于新型的医院管理模式,其既能够规范诊疗过程,又可提升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广泛应用在医院的对应专科中。直到20世纪末,美国有超过五分之四的医院均采用了临床护理路径,随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光反应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因为消化诊断技术逐渐更新,迫切应用标准以及规范实施对应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可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 标签: 消化内镜;诊疗;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中耳胆脂瘤经耳手术(EES)和显微手术(MES)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CQ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字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到2020年4月。纳入比较EES和MES治疗中耳胆脂瘤的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研究或回顾性研究。从中提取手术时间、并发症和复发率等数据,然后对提取的数据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共764例中耳胆脂瘤患者,其中367例(48%)接受了EES治疗,397例(52%)接受了MES治疗。EES组在手术时间[MD=-18.61,95%CI(-22.21,-15.01),P<0.05]、手术并发症[OR=0.35,95%CI(0.19,0.67),P<0.05]、术后复发率[OR=0.28,95%CI(0.16,0.50),P<0.05]等方面合并效应的结果优于MES。结论初步证实EES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标签: 胆脂瘤,中耳 耳内镜手术 显微镜手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腹膜型膀胱破裂患者采用腹腔联合膀胱治疗的整体获益,为老年腹膜型膀胱破裂治疗方案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收集我院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完成腹腔修补术治疗的31例老年腹膜型膀胱破裂患者资料,作为A组;同期医院完成腹腔联合膀胱修补术治疗的32例老年腹膜型膀胱破裂患者资料,作为B组;全部患者病历资料、治疗资料、检查资料等均完整。统计并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统计两组术前、随访结束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估;统计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手术总耗时[(106.5±10.2)min和(123.3±10.4)min]、总住院时间[(6.2±1.4)d和(8.7±1.6)d]短于A组(t=6.444和6.583,均P<0.001);组间术中出血量[46.4(46.4,47.5)ml和45.7(41.3,47.5)ml,U=1.905,P=0.057]、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4±1.1)h和(2.7±1.1)h,t=0.874,P=0.386]、引流管拔除时间[(4.2±0.8)d和(4.3±0.8)d,t=0.619,P=0.5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和随访结束时ADL评分为[52.3(51.9,53.3)分和75.9(75.3,76.4)分;Z=6.832,P<0.01];A组术前和随访结束时ADL评分为[52.2(51.2,53.2)分和65.6(64.6,68.8)分;Z=6.769,P<0.01];两组随访结束时ADL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高于A组(Z=6.653,P<0.001);B组和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0%和16.12%,χ2=0.003,P=0.959)。结论老年腹膜型膀胱破裂患者接受腹腔联合膀胱治疗,较单用腹腔治疗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促进术后康复,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不会增加并发症风险,安全性好。

  • 标签: 腹膜内型膀胱破裂 腹腔镜 膀胱镜 日常生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