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格里塞尔达·波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主义艺术史家,她的女性主义理论结合了艺术社会史、精神分析学、符号学、解构主义等多重理论维度,解析了古往今来女性、艺术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建构关系,并从中发现了诸多前代女性艺术史家未能注意到的盲点甚至根本性的误区.在《分殊正典一女性主义欲望与艺术史书写》一书中,波洛克对传统男权化正典进行了独特的重读与重审,也对早期女性主义理论进行了反思.通过女性主义对艺术史的介入,波洛克揭露了性别差异与艺术创作、艺术家与观看这三个链条上细微的体现.本文将围绕《分殊正典》的主要观点,结合作者之前的两本重要著作:《古代女大师:女性、权力与意识形态》及《视觉与差异:女性主义、女性气质和艺术的历史》,分析波洛克如何从全新的女性主义视角解构艺术史上的经典,并采用独到的“艺术母语”重新理解艺术史,从而让女性主义艺术史超越了简单的性别权力斗争,建构了后现代之后女性艺术史的视野,最终将差异、重审、转化融入到当今的艺术史研究当中.

  • 标签: 格里塞尔达·波洛克 正典 女性主义艺术史 解构 反思
  • 简介:坦率的讲,西方学术界并没有作好思想准备来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真正的、自主的、有规模的国际出场。意大利当代艺术批评家、一线策展人安德烈·洛莫勒·巴贝勒(AndreaRomoliBarberini)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非常清晰的看法:"虽然较之中国艺术的多样性而言,他们展示的仍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艺术在威尼斯的出现有助于这场盛会在全世界的传播与扩大。在此之前,中国当代艺术从未全面地踏足西方,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已成为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真正的主角。中国艺术以极具内涵的方式

  • 标签: 媒体分析 艺术批评家 策展人 安德烈 中国现代文化 参展艺术家
  • 简介:继《观察者的技术》(Techniqueso,theObserver)出版后十余年,克拉里出版了《知觉的悬置》一书。该书秉承了克拉里一贯的研究风格,用综合了自然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马奈、修拉、塞尚的作『舁l进行个案分析,以十年为一个阶段交代一种现代注意力的历史演进关系,聚焦于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人类之眼,并再次回归到对现代性景观的思考。

  • 标签: 注意力 现代性 情动意指
  • 简介:中国宋代画院与意大利16世纪迪塞诺绘画学院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美术教育机构。我们通过二者在招考制度和课程设置上等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并结合当下我国美术院校培养现状,反思经验和教训。从人文精神的内涵角度总结出美术人才培养的具体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以真善美的追求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必须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双管齐,凸显美术教育过程中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 标签: 美术院校 人才培养 16世纪 人文精神 意大利 学院
  • 简介:在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学术语境里,以"元叙事"1逻辑来考量中国美术教育转型的判断方式,是人们长期基于某种线性思维而展开的、逻辑叙事的基本前提。这种通过回溯历史与传统、知识与理性、以"大叙事"观念来引领当下教学观念变革的学术路径,使单一权重于现实主义2造型原则的教学思路、经典模式等,成为阻滞教育、教学改革或以经验传承替代实验性教学原则的逻辑根源。本文试图在剥离"元叙事"思维逻辑的不同现象中,寻求当代美术教育转型及其课程建设的逻辑切点,并通过"把目光聚焦于单个事件"的叙述,全面质疑"线性思维"3的作用及意义。

  • 标签: 元叙事 线性思维 造型教育
  • 简介:《艺术的理论与哲学》是夏皮罗撰写的一部论辩色彩很强的著作。此书中每一篇文章几乎都存在着潜在的论敌。本文作者梳理了《艺术的理论与哲学》中夏皮罗的理论主张.总结、分析了夏皮罗的艺术史观点,并分析了夏皮罗在艺术史学术圈内没有获得应有地位的原因,以更加客观的角度评价夏皮罗的艺术史理论。

  • 标签: 夏皮罗 艺术的理论与哲学 现代 艺术立场
  • 简介:2006年湖北美术学院筹备成立了视觉艺术基础部①。2009年,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教育部立项。2014年,基础部拟在梳理1+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探讨视觉艺术观念的造型教学理念,在确立和彰显教师“教学个性”同时,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路径,不断推进1+3课题的对接及创新人才计划的实施。本文试图以“合而不同”的教学构想,明晰“通识”与“专识”的课程对接关系,并通过1+3课题计划,逐步推进以教学共识为基点、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其教学路径的课程计划的对接。

  • 标签: 视觉艺术 观念 教学共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