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9 个结果
  • 简介:瓦格纳诞辰百周年2013年是德国浪漫乐派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诞辰百周年,世界各大歌剧院早从2012年便开始为这百周年的纪念庆祝活动而制作演出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下简称《指环》),有的旧制作翻新,有的则全新制作,前者如伦敦皇家歌剧院(2007年复兴版)、美国洛杉矶歌剧院耗资三千二百万美元的2009年制作、纽约大都会歌剧院2010年制作的“重金属”版、德国科隆歌剧院2008年“现代工业”版(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演出)等;

  • 标签: 国家歌剧院 《指环》 瓦格纳 制作 诞辰 演出
  • 简介:鲍利斯·贝尔曼,耶鲁大学音乐系教授,国际知名的俄罗斯钢琴学派出身的演奏家兼德高望重的钢琴教育家。在《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一书中,贝尔曼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探索了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诠释方面的问题,还在音乐表演和音乐教学的心理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本刊将陆续节选该书部分内容供读者阅读。

  • 标签: 钢琴教育家 教学笔记 贝尔曼 乐句 钢琴演奏技巧 耶鲁大学
  • 简介:<正>在有关小提琴演奏的技术方面,最重要的是弓和指法。小提琴的弓,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较早的小提琴弓子的弓杆向弓背方向突出成弧形,略似我国的胡琴弓子,此时弓技术比较简单。后来弓杆逐撕改变成向内弯曲,到十八世纪时固定成现在所用的弓子式样。弓的运用相应也日益复杂,从仅仅是上弓、下弓、连弓、分弓到产生了用手臂加以控制的击跳弓(spiccato)、利用弓杆本身弹性而跳动的一种速度较快的弹跳弓(sautillé)、顿弓(martéle)、抛弓(ricochet)、连顿弓(staccato)等多种弓。早期的小提琴演奏不换把,指法比较简单,可

  • 标签: 小提琴演奏 弓法 指法 十八世纪 技术比较 弓杆
  • 简介:《乐府新声》2006年第3期上刊登了刘学严、朴英位老师的文章《〈和声学教程〉的教学体系特色(下)》,文末附有“本书的基本规则一览”将小组的《和声学教程》中的和声题写作技术与和声分析方面的规则要求分为12个条目进行讲解。讲解概括性强,简洁清晰,在实际教学中极有价值。

  • 标签: 老师 中介 和弦 和声学 教学体系 和声分析
  • 简介:通过对《刘智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的宫调曲牌的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当时诸宫调的宫调数量和宫调之间的衔接特点。并且这部作品的宫调特点和元杂剧宫调有直接联系:仙吕宫和中吕宫原本是“仙吕调”和“中吕调”;仙吕调至双调的调关系在元杂剧音乐中是主要的调框架(第一折至四折)。仙吕调的普遍运用、以及它以“上”字为主音的特点,后来演变为“工尺七调”的小工调。

  • 标签: 《刘智远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 宫调 元杂剧 北曲
  • 简介: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协奏曲作品不仅"体形庞大",是巨大的学习工程,而且要有很高的与乐队合作的能力。钢琴教育大师格拉夫曼曾评价他的学生郎朗在演奏协奏曲方面"有难以置信的天赋与内心感受力"。另外,

  • 标签: 协奏曲 郎朗 钢琴演奏者 演出 美国 札记
  • 简介:歌剧重唱在西方歌剧中承载着叙述剧情、发展剧情、抒发情感、激发矛盾、引发高潮等艺术功能,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增加了歌剧的戏剧性。对不同版本歌剧重唱的音乐诠释比较研究对后来者的演唱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大师贾科莫·普契尼的代表作《艺术家的生涯》中的经典重唱——第一幕结尾的爱情二重唱和第四幕结尾的四重唱已成为许多中外歌唱家的保留曲目。本文通过版本介绍、音乐表现比较、声部平衡比较、舞台编排比较等方面对这个重唱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演唱该剧中的重唱的声乐学习者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

  • 标签: 歌剧重唱 《艺术家的生涯》 音乐诠释
  • 简介:《小宇宙》是作曲家巴托克在其创作成熟阶段耗费十多年的时间,不断编写创作、整理和补充完成的钢琴练习曲集。一直以来学术界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巴托克的《小宇宙》是巴托克对自己整个创作生涯的总结,是他一生创作理念的缩影。本文将对作品《小宇宙》中的第二十九首与三十首在音乐形态上进行研究分析,从而阐释作品中的艺术特点并解析巴托克的创作思维。

  • 标签: 小宇宙 纵向多调性叠置 声部多调性模仿 黄金分割点
  • 简介:本文对萨莉亚霍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演奏进行分析研究,其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萨莉亚霍钢琴作品的关注,加深对萨莉亚霍和她的钢琴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衷心期望对于当代乐曲的教学和演奏实践起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并推动当代作曲家作品的传播。

  • 标签: 萨莉亚霍 极光 色彩 人文 演奏处理
  • 简介:文章旨在对围绕柏辽兹《幻想交响曲》这部作品所引发的篇批评文章的探讨为载体,引发对“音乐批评”的价值问题作出思考,认为:音乐批评对于受众深入理解具体音乐作品,引发对艺术理论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斐蒂斯 舒曼 李斯特 标题音乐 音乐描绘 音乐批评
  • 简介:弓弦乐器组是管弦乐队中最重要的一个乐器组,在乐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是管弦乐队的基础,被视为“乐队中的乐队”。弓弦乐器组音色统一,表现力强,音域宽广,是个能够长时间演奏却不令人感到厌倦的乐器组,它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拉弦乐器组成。通过演奏不同的音区、力度以及使用不同的乐器比例等方法,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音乐来。

  • 标签: 弓弦乐器 音乐作品 配器法 管弦乐队 拉弦乐器 低音提琴
  • 简介:本研究以四套古琴琴弦所发相同音高乐音为例,分析了乐音分音在起振过程中的时域变化特性。通过与乐音频谱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分音时域变化特性能更加突出地反映古琴乐音音色的物理客观差异,证明将分音时域分析应用于乐音音色比较,能够得到更加明晰和精确的比较结果,在提取乐音声学特征方面具有频谱分析不能取代的独特优势。

  • 标签: 音色 分音 时域特性 古琴
  • 简介:台湾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直到2000年地区领导人选举,民权运动风起云涌。1979年党外人士乘"中坜事件"之余威,组成联合阵线,组织集会、街头演讲、游行示威等活动,争取言论自由与选举权利,成群结队的大学生,参加助阵,激起空前的政治热潮。直接导致"美丽岛"暴力冲突事件的全面爆发,双方近200人受伤。事后,黄信介、施明德等共152名党外人士以"涉嫌判乱罪"被抓扣、判刑,党外运动核心人物几乎被一网打尽。但"美丽岛事件"所打下的群众基础却保留下来并继续深化。

  • 标签: 中坜事件 党外人士 解除戒严 中国流行音乐 施明德 黄信介
  • 简介:匈牙利作曲家捷而吉·里盖蒂(GyorgyLigeti,1923—2006)作为先锋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弦乐四重奏方面的创作最为重要的是《第一弦乐四重奏》(1953—1954)和《第二弦乐四重奏》(1968)。这部作品不但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20世纪弦乐四重奏体裁的创作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们在创作年代上相差了15年之久,分别代表了作曲家在创作早期和成熟时期的作曲风格。文章以这部作品为个案,分别从创作年代、创作社会政治背景、音乐风格、作曲技法特征及创作思维的异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了它们风格上的差异以及作曲技法上的继承发展关系,进而用宏观和发展的眼光观察里盖蒂从创作早期到成熟时期、从民族风格到标新立异的个人风格的衍变过程。

  • 标签: 里盖蒂 弦乐四重奏 风格差异
  • 简介:<正>《生死恨》和《游园惊梦》是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分别于20世纪的40年代和60年代拍摄的部戏曲电影。部作品在梅兰芳的戏曲电影中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是既符合京剧艺术规律,又符合电影

  • 标签: 戏曲电影 《游园惊梦》 京剧艺术 杜丽娘 美学传统 费穆
  • 简介:电子管风琴(又名双排键电子琴)以其乐器表现力的丰富多样性、多变性、包容性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们。也正是由于以上的诸多特点,使得在电子管风琴的演奏中出现了许多有别于传统键盘乐器的特殊演奏技法。这些特殊奏与其独有的音色编辑功能相结合,共同成就了电子管风琴丰富多彩的表现力。由于电子管风琴专业在我国设立独立的专业方向时间不久,专业相关论文资源亟待丰富。本文尝试以独奏曲《挪威的森林》为例,就该曲中所涉及的电子管风琴常用的几种特殊奏及音色编辑运用做一解析,为如何演奏类似作品提供一些思路。

  • 标签: 电子管风琴 奏法 特殊性 音色编辑
  • 简介:储望华是当今专注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本文通过其钢琴前奏曲《隔江相望》的分析,探寻该曲创作与演奏中所贯穿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与西方音乐技法相结合的规律。

  • 标签: 储望华 标题意境 旋律 结构 双调叠置
  • 简介:<正>刘天华(1895、2·4—1932、6·8)是誉满中外的作曲家、民乐器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其曲集、传记已多次出版。他熟习多种中外乐器,更以二胡、琵琶造诣最深。这乃是“其‘恒’与‘毅’非常人所能及”的内因所致,亦毋庸忽视他“犹虚心师事他人,以求其艺”。(刘半农语)并常纳民间乐手所长的外因之故。

  • 标签: 刘天华 乐器演奏 作曲家 民间音乐家 二胡 琵琶
  • 简介:《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明末孟称舜所著的一部传奇。《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前期所创作的一部具有喜剧风格的悲剧。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主要表现人文主义爱的理想,以及这种理想的必然胜利;孟称舜则通过申纯和王娇娘

  • 标签: 罗密欧与朱丽叶 女主人公 莎士比亚 孟称舜 女性形象 人文主义
  • 简介:对《十二音序列的集结态》一文的看法──兼谈六音组之间的“互补”关系华萃康读1993年第二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陈小兵《十二音序列的集结态》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后,觉得有必要提出一些看法供作者和读者参考。一、“集结态”这一概念虽然在文中是用于十二...

  • 标签: 十二音序列 互补关系 “互补” 音组 六音集合 陈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