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0 个结果
  • 简介:周代诸侯国名号是天子所赐,普遍带有政治寓意。周初所封的异姓诸侯焦、祝、蓟、陈、杞、宋诸国,它们的君主都是古代圣王的后裔。这几个诸侯国名号,其生成根据多种多样,所包含的寓意也有多种指向。祝、宋两国是以德命名,焦、陈是以类命名,蓟、杞两国的名号则是取于物。这些诸侯国名号的寓意和文化内涵,显示出周文化深厚的底蕴。

  • 标签: 周代 诸侯国 名号 寓意
  • 简介: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风雅”和“风骚”作为诗歌的渊源,作为检验诗风的标尺,作为各种诗体的宗祖,其至高地位似乎是无须加以讨论的。但是历代文人虽然习惯於标举“风雅”和“风骚”,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是否一致?二者所代表的传统又是否相同?在目前所见的诗学研究中,似乎还缺乏认真的辨析。如果细检清末以前所有的诗论以及研究诗骚的学术着作,不难发现前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其实曾遇到不少麻烦和争执。而这种分歧从诗骚体的角度看得尤其分明。

  • 标签: 诗歌批评 “风雅” 风骚 历代 辨体 得失
  • 简介: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篇里评价楚辞为"雅颂之博徒",博徒只能解释为赌徒,但六朝时赌博成为士族任诞风气的一种标识,而任诞作为魏晋以来个体自觉的最极端形态,社会评价总体上趋于肯定,故"雅颂之博徒"虽然是以雅颂为标尺对楚辞的贬低,但贬低的程度是很轻微的。任诞意味着个体的过度自觉,突破了名教之约束,刘勰正是在此意义上使用博徒一词,其真正指向的是滥觞于楚辞而大行于六朝的任诞风气在文学领域所造成的无序状态。为此刘勰在文之枢纽的前四篇中重建了一个道、圣、文三位一体的以经典传统面目出现的新的文学秩序,但由于六朝圣人观念的影响这一秩序并不能真正落实于具体的文学创作,于是有《辩骚》之作。指出六朝文弊的根源在于个体自觉的过度,同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不在于取消个体自觉,而是使个体自觉接受一般秩序的规整,便是《辩骚》篇的枢纽意义所在。

  • 标签: 博徒 任诞 个体自觉 文之枢纽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李商隐诗集中载有诗人三峡行役之诗多首。义山究竟何时,为何上下三峡?对此,清代著名作家冯浩首创所谓'巴蜀之游'说。其《玉溪生年谱》宣宗大中二年(848)条云:'及亚(按:指义山府主,桂管观察使郑亚)贬,义山即由水程历长沙、荆门,……其时当至故乡与东都。……旋又出而行役,有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之程焉。'冯氏《玉溪生诗集笺注》对有关

  • 标签: 李商隐诗 桂管 诗辨说 观察使 冯浩 樊南文集补编
  • 简介:两汉三国吴时期,以“算”为单位向15岁至免老年龄的成年男女徵发赋税和徭役。“算”不仅意味着有交纳赋税而且有服徭役的义务。“算赋”意为“以算课徵赋税”,而非单一税目。算赋不仅包括每年120钱的人头税,还包括吏俸、转输、缮兵等各种杂税。赋役场合的“事”为动词,意为“服事”。长沙吴简“口。事。”的“口”指户内家庭人口总数,“事”指有赋役义务的口数,包括7—14岁交纳口钱的口数和有“算”义务的口数,相当於後代的“课口”数;“算。事。”的“算”指有“算”义务的口数,“事”和天长汉简的“事算”一样,指实际服“算”的口数。“算”、“事”簿籍按月统计、制作。

  • 标签: 长沙简 天长汉简 算赋 赋役结构
  • 简介:《水浒传》繁本的百回本与百二十回本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后者插增了梁山泊好汉攻打田虎、王庆的故事,还在于后者'移置'了'阎婆事'.'阎婆事'系指'水浒'故事中宋江娶阎婆惜一事.在《水浒传》百回繁本中,宋江娶阎婆惜一事,一般被安排在刘唐奉晁盖之命下书给宋江之后(晚于百二十回本的芥子园本等除外).而《水浒传》百二十回本中,宋江娶阎婆惜一事则被移置到刘唐下书之前.

  • 标签: 宋江 《水浒传》 阎婆惜 故事 情节 考辨
  • 简介:本文不赞同因后来发生的情形而改写胡适与顾颉刚共同酝酿和发动'古史'的历史.指认顾颉刚主持古史运动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一位著名领军人物的三个理由,古史运动展现了一个无'政治的应用'的束缚、无家派门墙的学术大平台,顾颉刚艺术性的超越的学问境界和广纳歧见的大胸襟.提出四项总结顾颉刚的原则性意见.

  • 标签: 古史辨 顾颉刚 胡适 胸襟境界
  • 简介:国家图书馆所藏“陆费墀《颐斋文稿》”,其书名和作者均存在明显问题。通过仔细检核其内容,并将其与南京图书馆所藏陆锡熊《宝奎堂余集》相比勘,可以确知此书实为陆锡熊《宝奎堂余集》之稿本,与陆费墀毫无关涉。这一稿本的发现,对于重新评估陆锡熊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的贡献,以及\研究相关四库学问题均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陆费墀 颐斋文稿 陆锡熊 宝奎堂余集 四库学
  • 简介:本文概括归纳了最近20多年来北美中国学界所流行的“新清史”研究的学术理路及其依据的语境资源。笔者认为,貌似巍峨壮观的“新清史”学术大厦决非建立在对于多语种文献史料进行审慎而严格的实证考察基础之上,而对其学术著述进行分析评估的结果也表明难于相信该学者群业已具备了将传统的中国断代史研究与自伯希和以来得到纵深发展的内亚史研究相贯通整合的卓尔不群的考据兼综合的治学功力。实际上“新清史”学术共同体的研究工具及其依托的学术资源更多地来自各种以后现代面目大行其道的社科理论,他们还进一步将其整饬建构并打造强化成凸现意识形态色彩的学术话语以指导统合其具体研究,因此带有鲜明的为现实服务的趋时性而非传统汉学研究和内亚史研究共同讲求倡导的实证性。不妨说,就这一群体的学术共性而论,族性(ethnichy)/民族主义语境下的认同决定论、帝制晚期的征服叙事和后帝制时代的“民族帝国主义”话语才是真正构筑支撑起整座“新清史”大厦不可或缺的三大基石。故该学派的着力点不在于史实重建而在话语构建。

  • 标签: 意识形态化 学术理路 实证考察 多语种 清史 史料考辨
  • 简介:启明先生:前日快信亮[谅]蒙鉴矣。△得七日手书,敬悉一是。舍弟德文一无程度,大概不能入德文系旁听,只可先入英文系,随后再到德文系旁听(如此办法,应否先向顾孟余先生一说否,请先生酌示)。唯文凭一层颇为难,因舍弟从未正式读完一个学校,河海工程只差三个月,故亦没有毕业文凭;不知能否通融。大概下半年总得进个学堂,强制的振振精神。

  • 标签: 文学史 周作人 茅盾 写作 国人 毕业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