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脑静脉畸形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妊娠期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治疗6例,脑室外引流术3例,保守治疗3例。结果治疗后随访3—18个月,按Et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估预后,恢复工作4例,生活自理2例,部分自理4例,生活不能自理2例。结论多学科合作并正确选择诊治方案可改善妊娠期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妊娠 脑出血
  • 简介:目的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上,尝试建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血管造影,监测椎基动脉脑血管痉挛(CVS)的新方法.方法兔枕大池一次性注血,同时行逆行颈总动脉插管椎基动脉造影及开骨窗TCD监测.结果逆行性脑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注血前后血管直径差异明显(P<0.05),平均血流速度注血后明显增快,但中、重度痉挛之间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一侧颈总动脉逆行插管椎基动脉造影,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采取开骨窗以提高TCD超声频率的方法,可获得兔基底动脉稳定的频谱图并易于重复.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观察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04例.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收集详细病史资料,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记录入院后血压的管理方式及干预时间等.运用简单和多因素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并且存在自发下降趋势,8h内下降最明显,36h趋于稳定.其中脑梗死患者血压在入院30h内趋于稳定,脑出血患者血压在入院96h内趋于稳定.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要高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患者TOAST分型和OCSP分型间血压无显著差异.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入院时和入院后36h内血压.独立影响入院时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入院时NIHSS评分、心脏病史、高血压史,其中心脏病史与入院时血压成负相关.独立影响入院时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年龄、入院NIHSS评分、高血压史.年龄与入院时舒张压呈负相关.独立影响7d内平均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入院NIHSS评分、伴发疾病评分、心脏病史、高血压史、既往史评分.心脏病史与7d平均血压呈负相关.影响入院7d内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年龄、伴发疾病评分、入院NIHSS评分、心脏病史.心脏病史和年龄与7d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并有自发性下降趋势.卒中类型及高血压史与血压呈正相关,心脏病史及年龄与血压呈负相关.

  • 标签: 脑卒中 血压 高血压
  • 简介:目的观察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发病时间在24h内的3,12例脑卒中患者。连续观察7d血压,随访6个月死亡及NHISS评分情况。采用多元线形回归、COX生存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342例患者中脑卒中早期血压通常升高,16h下降明显,4h尤甚,48h趋于平稳。影响7d平均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伴发病评分,影响7d内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既往史评分、伴发病评分。7d内平均收缩压过高或过低早期死亡风险均较高。血压在140~160/70~80mmHg预后较好。血压变异程度与预后呈负相关。单位时间内血压变化越大预后越差。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有自发下降的趋势,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处理应谨慎、缓慢。

  • 标签: 脑卒中 血压 预后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6岁,农民。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h"入院。患者2h前(2014-5-188∶30am)晨起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摔倒在地,左侧肢体不能抬起,头部未着地,不能自行站起,无意识不清,无头痛、恶心、呕吐,无发热,无视物双影,无尿便失禁,症状未见好转,遂来我院急诊,查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未见出血灶(图1A),考虑脑梗死可能,启动"溶栓流程"。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出血转化
  • 简介: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清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前循环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影像学及手术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结果预后按GOS评分分级:良好80例(80%);差13例(13%);死亡7例(7%)。死亡7例中4例为Hunt-HessⅣ级,3例Hunt-HessⅤ级。Ⅴ级存活2例中1例植物生存,1例生活部分自理;Ⅳ级存活23例中2例植物生存,2例生活部分自理,1例完全不能自理。结论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获得满意疗效。对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的自发性脑内血肿术前3D-CTA检查可以明确出血原因并指导急诊开颅手术;已有脑疝形成,不具备行3D-CTA或DSA检查条件者,在开颅清除血肿术中对邻近血肿可疑动脉探查,可减少动脉瘤的漏诊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手术 脑内血肿
  • 简介:目的观察重型脑室出血行双侧脑室穿刺外弓l流灌注尿激酶后不同保留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70例行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的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尿激酶保留时间长短分为3组,A组(23例)保留1h、B组(25例)保留2h、C组(22例)保留3h,观察比较每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血肿完全消散例数,住院时间,发病3个月内延期性脑积水发生率,发病6个月后的预后等。结果血肿消散情况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住院时间三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间、A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期性脑积水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05,P〉0.05)。结论尿激酶脑室内保留2h对重型脑室出血外引流是比较合适的。

  • 标签: 重型脑室出血 尿激酶 血肿消散 住院时间 延期性脑积水 预后
  • 简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在临床很常见,多为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者并不多见。2005年9月至2007年5月我科共收治颅脑损伤并发下消化道出血者4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颅脑损伤 下消化道出血 抗生素 营养
  • 简介:目的探讨调节引流高度在脑室出血外引流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脑室出血或继发性脑室出血32例,均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根据引流的高度分成抬高引流组(17例,引流管的高度在外耳道上25cm)和常规引流组(15例,引流管的高度在外耳道上10cm)。结果抬高引流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血肿消失时间是5~8d,平均(6.41±1.06)d;常规引流组血肿消失时间是7~10d,平均(8.33±1.11)d;两组血肿引流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抬高引流组组没有并发颅内感染;常规引流组有1例颅内感染,脑脊液培养示鲍曼不动杆菌,经抗生素治疗、腰大池引流后好转。结论脑室出血外引流的高度在外耳道上方25cm,辅以尿激酶灌注,有助于脑室系统内血肿消散。

  • 标签: 脑室出血 脑室外引流术 引流高度 效果
  • 简介: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已经广泛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及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neuralgia,GN)等脑神经疾患,并逐渐扩展用于治疗致残性眩晕、难治性耳鸣、原发性高血压等其他疾患,均取得了显著成效。MVD的宗旨是最大程度的保证治疗效果,同时显著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幕上出血 急性硬膜下血肿 远隔部位出血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目前中老年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栓药物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者较前明显增加。然而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同时,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可使患者的凝血功能出现异常,使出血概率增加,颅内出血成为最严重并发症。

  • 标签: 抗血栓药物 出血和凝血 治疗策略
  • 简介:患者男性,23岁,因“头痛4天”于2011年11月25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11月21日下夜班后突发头痛,呈搏动样痛,伴有恶心,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无明显肢体乏力、麻木,无意识丧失等,未引起重视,未及时就医,休息3d后,头痛未缓解,曾至当地医院行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因经济因素未人院治疗,今头痛加重至我院治疗。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梗死 胃内容物 肢体乏力 意识丧失 头颅CT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临床上仍缺乏能明显改善病人预后的治疗手段,因为SAH的损伤机制较为复杂,包括早期脑损伤(earlybraininjury,EBI)、迟发性脑损伤(delayedbraininjury,DBI)、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而炎症反应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并且炎症反应严重地影响SAH的预后,因此减轻炎症反应也就成为治疗SAH的一条重要途径.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炎症反应 早期脑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严重低血压分期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严重低血压,简化急诊手术,生命体征平稳定后,再次开颅手术的病例,探讨术中低血压的原因,终止手术的必要性以及再次手术的意义.结果本组24例均二次手术,首次手术后6~54h,平均18.5h血压恢复平稳,两次手术间隔7~72h,平均34h;死亡率20.8%,轻残及良好率58.3%,重残率12.5%,植物生存率8.3%.结论合并伤是重型颅脑损伤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分期手术处理对减轻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发展,对病人神经功能的良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手术 低血压 分期手术 临床资料 脑内血肿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前床突旁动脉瘤术中瘤体破裂出血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术中破裂的眼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手术均采用翼点入路,床突旁动脉瘤病例预先暴露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以备临时阻断。从硬脑膜内快速咬除前床突,以显露动脉瘤的近侧角。术中监测脑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并采用术中超声多普勒检查动脉血流。结果2例动脉瘤直接夹闭,1例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行检查加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例动脉瘤均不显影。结论充分显露、合理应用临时阻断技术,以及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和超声多普勒检查等辅助措施,能够取得动脉瘤的满意处理,减少脑损伤。

  • 标签: 眼动脉瘤 动脉临时阻断
  • 简介: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注入脑室治疗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的效果。方法将65例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两组均采用双侧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组患者每天侧脑室注入尿激酶10万IU,对照组患者侧脑室注入尿激酶2万IU,连续3~7d。两组患者在侧脑室引流管拔除后均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后每天行头颅CT检查,观察脑室血肿的变化;并观察颅内感染、脑积水发生的状况。结果治疗组脑室血肿消失及侧脑室、腰大池置管引流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无1例出现脑积水及颅内感染,对照组出现脑积水7例(21.8%)、颅内感染8例(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大剂量尿激酶注入脑室治疗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有显著效果,可迅速清除脑室积血,缩短脑室、腰大池置管引流时间,减少颅内感染和脑积水等并发症。

  • 标签: 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 尿激酶 大剂量 脑室穿刺 腰大池置管 脑脊液引流
  • 简介: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病人超早期应用重组活化Ⅶ因子(rFⅦa)的疗效,及其术中应用对开颅术后颅内再出血的预防.方法回顾我院从2003年10月到2005年9月的肝移植病例,颅内出血超早期给予rFⅦa50~60μg/kg,并在开颅术中给予rFⅦa50~60μg/kg.结果503例肝移植中10例颅内出血,其中3例超早期应用rFⅦa结合手术治疗,2例治愈,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超早期应用rFⅦa结合保守治疗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3例开颅术中应用rFⅦa,均未出现术后再出血,治愈.结论rFⅦa可作为肝移植术后急性颅内出血早期止血治疗的选择之一.建议采用超早期和开颅术中应用rFⅦa结合神经外科手术的治疗措施.

  • 标签: 肝移植 颅内出血 重组活化Ⅶ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溧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03年9月至2014年10月采用微创穿刺行侧脑室外引流手术,术后尿激酶溶血引流治疗的39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9例患者中,死亡5例(12.8%),1例发生迟发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依据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术后3个月恢复良好者15例(38.5%),日常生活可基本自理者11例(28.2%),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者8例(20.5%)。结论微创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是一种操作简单,疗效确切,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有效的微侵袭治疗方法。

  • 标签: 微创 脑室外引流术 脑室出血 尿激酶
  • 简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59例,女27例,年龄14~78岁.有高血压史者62例,外伤12例,脑血管畸形4例,原因不明8例.头痛39例,偏瘫35例,去脑强直7例,单侧或双侧锥体束征37例.GCS:<7分者32例,8~13分26例,>13分28例.

  • 标签: 脑室外引流 尿激酶冲洗治疗 脑室内出血 C丁扫描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内出血(IVH)的治疗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40例IVH病例随机分为改良组及传统组。改良组选择在出血相对较多的一侧常规行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而在出血相对较少的一侧额角置入Ommaya囊后行囊腔穿刺外引流。脑室外引流5-7d后,改为仅Ommaya囊穿刺外引流。传统组则行双侧侧脑室普通外引流,5-7d后结合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血性脑脊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迟发性脑积水、颅内感染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等。结果两组迟发性脑积水、颅内感染发生率及预后(ADL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良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组。结论该项改良技术安全可靠、损伤小、恢复快,能大大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改善预后,优于传统方法。

  • 标签: Ommaya 脑室外引流 脑室内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