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指导思想及总体构思“文明展”地区跨度为长江下游,包括现苏皖两省、上海一市及浙、赣之部份地区。时间为上下五千年,从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史的角度反映该地区的光辉历史。这种考虑出自如下几个依据。(1)通史陈列是前几年各大馆通行的历史陈列体例,自有其长处,发挥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作为一个省级地方馆,通史陈列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实践证明长此以往,路子越走越窄,必须重新考虑从本馆条

  • 标签: 上下五千年 专题陈列 总体构思 设计构想 指导思想 大馆
  • 简介:仲夏六月,六朝古都南京姹紫嫣红,分外妖娆。继2002年、2005年、2006年文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由南京大学、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联合主办的“第四次文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6月11日至14日在南京召开。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明对话 综述 南京大学 2010年 六朝古都
  • 简介:《天问》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因为作者用诗歌话语内涵了诸多的原始文化或原始文化观念.对此学界虽已有所论,但仍有论而未尽或言而未当者.本文就《天问》中所涉及的原始哲学中的宇宙本体、二元对立生成、"三才"说、"天圆地方"说(亦即"盖天"说)做必要的考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下出土文物与古典文献中的记载对以上提出的几个远古哲学理论范畴做进一步的义证和阐述.

  • 标签: 《天问》 楚辞 诗歌 阐述 中国文化史 二元对立
  • 简介:2016年6月5日,纪念《古代文明》中文版创刊10周年座谈会在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会议室举行。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教授、辽宁师范大学赵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彭卫研究员和徐建新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晏绍祥教授、吉林大学张鹤泉教授、许兆昌教授,东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部张澍军教授、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李德山教授,东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詹子庆教授、周巩固教授、罗冬阳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白冰副处长,以及《古代文明》部分审稿专家、编委会成员、编辑参加会议。座谈会由《古代文明》副主编张强教授主持。

  • 标签: 古代文明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大 古籍整理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 詹子
  • 简介:国庆五十周年前夕,笔者应邀参加新编《修文县志》首发仪式。会上听取县长魏明禄及省、市有关部门的同志对该书所作的介绍评述,会后参观了县城市政建设新貌,特别是即将竣工的阳明展览馆。

  • 标签: 《修文县志》 中国 地方志 编纂工作 贵州
  • 简介:由传统集权政体向现代立宪政体的转换,是梁启超一生的执着追求.梁氏认为,在这一历史性的转换过程中,宪政体制的建构、权力制约机制的确立固然十分重要,但起主导、能动作用的,始终是活生生的人.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与政体的现代化同步推进,双向互动,才能较好的实现预期目标,实现政治文明的整体和谐发展.这就是梁启超"政治文明整体发展观"给我们的主要启示.

  • 标签: 梁启超 国民公德 宪政 权力制约
  • 简介:<正>中华文明最早兴起于黄河流域,这一点殊无异议。不过这种文明的因素吸取了新石器晚期各区域文化中的精华特别是东南沿海文化的最优秀部分。在一度辉煌的“玉器时代”过去以后,中原黄河流域率先绽开了文明之花。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文明的典型代表。从此以后的数千年间,引代兴衰的历史悲喜剧皆以中原大地作为主要舞台。故尔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摇蓝。然而,不可忘记长江流域对奠定中华文明的历史功绩。考古资料告诉我们,从距今二百万年前的“巫山人”起,这一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郧县猿人、和县猿人、长阳人,旧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崇山峻岭叫就一直繁衍着人类的祖先,特别是旧石器中、晚期文化遗址都被普遍发现。新石器时代这里出现了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稻作遗存——彭头山文化。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以

  • 标签: 文明模式 长江流域 楚国 早期国家 江汉地区 吴国
  • 简介:货币的产生,缘起物质产品的丰富和生产力的发展。货币文化是人类文明曙光中的一抹亮色。不仅经济,凡政治、历史、军事,以致宗教,文化都能从这里得到反映。在蚌埠三县这块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演绎过禹会诸侯的雄伟大剧:发生过楚汉争霸的垓下决战;双墩遗址上,七千年前先民们在陶器上刻写着原始汉字。与这些远古文明相辉映,深藏地下的古钱币遗存.更加重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积淀,推助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一步步走向今天的繁荣昌盛。

  • 标签: 货币文化 人类文明 古钱币 述略 出土 流通
  • 简介:<正>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经济史研究会筹备组于3月22日至23日在呼和浩特召开了蒙古族文明史开端问题学术讨论会。共有49人出席了会议。在讨论会上,有20余名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蒙古族文明史开端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论证。基本观点有三个方面:(一)蒙古族是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先民早已在蒙古高原地区生存繁衍,它的文明史开端不能同北方各民族割裂开来。(二)蒙古族文明的发

  • 标签: 蒙古族 学术讨论会 开端问题 文明史 经济史研究 呼和浩特
  • 简介:2004年5月18日至5月27日,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为团长的、团员有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徐荣旋、国家文物局国际合作处处长张忠志、四川省文化厅处长林彤、成都市文化局文物处副处长李明斌的四川代表团应邀出席《四川古代文明展——苏醒的三星堆和金沙》在日本秋田

  • 标签: 四川 古代文明 三星堆文化 金沙文化 古代文明 文物展览
  • 简介:日知先生从世界古典文明史的广阔视野中,用中西古典文明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早期文明史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再思考,力图重构中国早期文明史的理论框架,给予中国早期文明史研究很大震动和启示。

  • 标签: 城邦 民主政治 人文精神
  • 简介: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二里头文化已经是较成熟文明,而陶寺文化与良渚文化则为文明的初级形态.在国家发展形态上,前者刚刚进入王朝性质的国家行列的起点,而后者则形成最初形态的国家——前王朝国家。把中国文明史视作由二里头文化所开启的观点不符合史实。

  • 标签: 二里头文化 陶寺文化 良渚文化 夏王朝 文明起源
  • 简介:禹会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是我国目前发现并经发掘的最大的一处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遗存,被专家公认为"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禹会遗址的发现,一是弥补了龙山文化地域性空白,二是确立了龙山文化一个新的地方类型,三是对认识淮河流域史前时期文明化进展的程度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中发现的大型祭祀台基及台基面上的相关设施、与之相配套的祭祀专用通道,内涵丰富的祭祀沟,不同形式的祭祀坑,简易式工棚建筑以及复杂的器物组合等,都为考证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的"禹会诸侯"事件提供了证据,也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增加了新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 标签: 淮河中游 禹会遗址 龙山文化 文明起源 禹会诸侯
  • 简介:  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2007年8月24-28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草原文明探源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

  • 标签: 国际学术 学术研讨会 探源考古学
  • 简介:两河流域文明的神话是人类最古老的神话遗产,其中的宁鸟尔塔神话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梳理并释读了现存关于这位大神的楔文泥板文学作品,对这位兼具毁灭的战神和开发的农神两种形象的大神之身份、地位、故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透视其破除旧的原始部落文明,建立奴隶制文明作用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似乎矛盾身份背后的统一性。此外,本文通过对宁乌尔塔神话中的故事背景、地域、情节和物质的探讨,展现并分析了两河流域文明通过对其周边地区进行征服、原材料贸易、发展水利和农牧业开发等活动,在西亚地区文明冲突与交流方面发挥中心辐射作用的基本事实。

  • 标签: 两河流域 神宁乌尔塔 战神农神事迹 征服 开发
  • 简介:以今东北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在近代以前呈现着渔猎耕牧交汇或兼备的四大经济形态,并与华夏、东胡、[氵岁]貊、肃慎四大族系相对应.纵而言之,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缔造的核心力量多次集中在这里孕育呈现:从商朝南下到“五胡乱华”、从鲜卑人在中原建立北朝到辽金两朝开拓中原,再到元、清两朝分别统一中国全部陆疆与中国整个陆海疆,大凡开局与收关的“重头戏”,都在这个舞台上登场.推究其深层原因,则与该区域塑造的经济生产方式、军政体制与文化性格息息相关,辽东历史上诸政权之统治民族正是凭借其尚武崇文的军政体制、勇于融合异族的民族政策、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开疆拓土,统一辽东乃至最终底定中国.

  • 标签: 辽东渔猎耕牧文明板块 中国疆域 经济类型 军政体制 文化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