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克氏针与微型钢板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骨折伴腕掌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我科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骨折伴腕掌关节脱位患者29例,其中16例行克氏针内固定(A组),13例行微型钢板内固定(B组),比较两种疗法。按照Lundeen分型:A型11例,B型9例,C型5例,D型4例。随访内容包括:术后创口愈合情况,感染与否,骨折延迟愈合与否,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五掌指关节活动度,患侧握力与健侧的百分比,影像学资料(第五掌骨高度)。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术后随访时间9~15个月,平均11.2个月。两组的第五掌指关节活动度、第五掌骨高度及握力与健侧相比,恢复情况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手功能评估优良率B组高于A组,优良率的组成两组间无差异。所有病例均达骨性愈合,无骨性关节炎发生。其中A组骨折延迟愈合2例,延长固定时间后达到骨折愈合;B组无骨折延迟愈合发生。A组病例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B组。A组有4例出现针尾刺激不适,拔除克氏针后不适症状消失。在拔除克氏针早期出现腕关节僵硬,予康复治疗后腕关节活动良好。A组术后早期出现手背尺侧半感觉麻木3例,B组出现2例,予口服神经营养药物3个月后,麻木不适症状缓解。结论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等指标来看,钢板较克氏针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骨折伴腕掌关节脱位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最终关节功能恢复上无明显差异。临床治疗应根据患者依从性、骨折类型、技术条件及患者的年龄、费用情况等合理选用,才可达到最好疗效。

  • 标签: 骨折 脱位 腕掌关节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股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复杂骨折股骨髁异型钢板内固定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26例股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复杂骨折应用股骨髁异型钢板的治疗情况及效果。结果26例病人术后膝关节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股骨髁异型钢板在股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复杂骨折的治疗效果满意,有效地防治了病人肢体的伤残。

  • 标签: 股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复杂骨折 股骨髁异型钢板 内固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5例采用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60—78岁,平均(64.8±4.4)岁。22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外固定组),男6例,女16例;年龄60~82岁,平均(65.9±3.9)岁。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末次随访时测量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角度,并采用腕关节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等。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内固定组、外固定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2±2.2)、(10.3±1.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固定组患者掌倾角(11.44°±4.53°)、桡骨高度[(11.46±2.75)mm]明显优于外固定组[(7.61°±3.67°)、(6.89±2.9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及旋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Gar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8.0%(22/25)、59.1%(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有l例患者拇长伸肌腱断裂,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外固定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螺钉松动,1例患者发生腕关节僵硬。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选择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能达到理想复位,能有效防止骨折复位丢失和�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骨板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采用后内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的30例患者被设为对照组,采用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的30例患者则被设为实验组,对组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可有效促进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骨折断端愈合和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患者住院时间也显著缩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 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5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5~63岁[(45.5±9.8)岁]。16例采用数字化术前设计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数字规划组),19例采用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30.1±8.9)个月]。数字规划组手术时间为(114.7±16.1)min,术中出血量为(323.4±26.1)ml,短于或少于常规手术组的(179.8±67.3)min、(392.6±87.8)ml(P均<0.01)。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分别为(14.1±2.3)分、(15.4±2.3)分、(17.1±1.8)分,高于常规手术组的(13.7±2.2)分、(15.0±2.5)分、(16.8±2.1)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时间点组内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1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常规手术组2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轻微创伤性关节炎,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规划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2/16),常规手术组为21.1%(4/19)(P>0.05)。两组均未出现螺钉穿透关节、内固定失败及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打印,三维 治疗,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心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恢复期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47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做为研究组;同时选取48例同样的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做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变化情况与康复配合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心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康复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恢复期康复锻炼中应用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康复锻炼中的配合度,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心理干预 脑出血患者 恢复期康复锻炼 应用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桡骨骨折(不稳定性)治疗中使用不同钢板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6例桡骨骨折(不稳定性)病例按照使用的钢板随机分为T型组(23例,T型钢板)和锁定组(23例,锁定钢板),观察腕关节功能。结果锁定组腕关节功能优于T型组(P<0.05),差异性明显。结论在桡骨骨折(不稳定性)的治疗中应尽量使用锁定钢板。

  • 标签: 桡骨骨折 钢板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无头加压螺钉以及微型钢板对掌、指骨发生斜行或者螺旋形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所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笔者从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一年时间内收治的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出40例患者,进行试验研究,将其当成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化方法分成两组,每组由20例患者组成,一组患者通过微型钢板进行治疗,叫做观察组,一组患者无头加压螺钉进行医治,叫做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发生概率进行研究比较,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以及术后的愈合时间的长短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19/2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14/20),两组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所以我们认为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术后7天后发生愈合,对照组患者有4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术后12天后愈合,两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所以P<0.05。结论掌、指骨发生斜行或者螺旋形骨折的患者通过无头加压螺钉或者微型钢板进行治疗,均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微型钢板的治疗效果更加优良,术后感染率更低,愈合时间更快,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以及广泛应用。

  • 标签: 掌指骨骨折 螺旋形骨折 无头加压螺钉 微型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实施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我院自 2016年 4 月至 2020年 4 月期间收治的 96 例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采取抽签法随机分为试验组( n=48 )与参照组( n=48 ),参照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试验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 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效果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试验组 患者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P < 0.05 ,数据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试验组手部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参照组,但数据无分析意义( P > 0.05 )。 结论: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术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可促进手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切开复位 微型钢板固定术 掌指关节 周围部位创伤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内科胸腔镜行医用胶辅助氩等离子体凝固术(简称“APC plus”)联合巨型肺大疱减容术(简称“一镜加一针”)治疗高分辨率CT(HRCT)显示多发且部分直径≥4 cm的胸膜下肺大疱(SPB)所致自发性气胸(S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日照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采用“APC plus”联合“一镜加一针”治疗46例SP并多发且大小不等SPB(其中至少有1个SPB的直径≥4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4例,年龄31~79(68.5±10.3)岁。统计术后停止漏气时间、术后1周SPB消失率及缩减程度、术后2年SP复发率及近远期并发症。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SPB消失或接近完全消失39例(84.78%),减少或缩小5例(10.87%),无变化2例(4.35%)。40例患者1周内停止漏气,6例患者超过1周停止漏气。11例患者完成术后3年随访,13例患者完成术后2年随访,6例患者完成术后1年随访,其中1例复发。46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PC plus”联合“一镜加一针”对HRCT显示多发且部分直径≥4 cm SPB的SP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气胸 胸腔镜检查 氩等离子体凝固术 胸膜下肺大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