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古今之争的视野分析现代西方哲学的现代本质,并且展示“哲学与政治”这一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古代与现代所呈现的特有图景。

  • 标签: 政治哲学 古今之争 现代性
  • 简介:一、引论印度的初期寺院称为僧伽蓝(samgharama),是僧侣们居住的空间,兼有园林的职能。现代的寺院功能,不能只是考虑作为修行和居住,传统的僧侣生活方式或者寺院的职能应当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 标签: 佛教寺院 管理问题 现代 生活方式 居住 僧侣
  • 简介: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位于诸菩萨之首.他在释迦牟尼四十五年的弘法中,始于《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大多有他参加,他在弘扬大乘佛法上,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不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的祖师之一,为大乘佛教所崇奉.这还因为,他的智慧是般若,而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一切菩萨之师,所以,在大乘佛教中,他的地位尊崇显赫,思想博大精深,影响广大久远,信仰传遍全球.

  • 标签: 思想现代 文殊菩萨 现代意义
  • 简介: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其将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结合在一起,使得园林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苏州与扬州更是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华荟萃之地。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与造园设计理念对现代景观设计影响很大,如以自然之美为原则的设计思想、巧用他处风景的空间设计技巧、以意境为表现手法等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都有很多的运用,其注重整体性、连续性、因地制宜的传统理念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 标签: 江南古典园林 现代景观设计 苏州园林 现代意义
  • 简介:非暴力不杀生、慈悲、众生平等、无情有性是佛教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体现了佛教自然伦理的逻辑内涵和体系特点。"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属于消极的非暴力,其内在的"慈悲"精神属于积极的非暴力,其伦理学基础是"众生平等",体现了宗教伦理、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的统一。"无情有性"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道德关怀空间。佛教伦理以服从自然律、以自然万物为关怀对象和顺乎自然的无中心,突显了自然伦理的本质特征。不杀生和慈悲基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众生之间的同情,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个体主义和仁慈主义相通;众生平等和无情有性以对生命共同体和自然界的道德关怀,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整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通。佛教自然伦理以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仁慈与自然的统一、学理与实践的统一,为现代环境伦理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佛教 自然伦理 非暴力 慈悲 众生平等 无情有性
  • 简介:2005年7月4日,可祥法师在其驻锡的七塔寺方丈室同本刊记者谈话时,表达了以下的思想。这充分显示出:当前的中国佛教中,现今正领导着各大丛林的佛门才俊,对于佛教当前的处境,对于现代化潮流中的中国佛教的前景,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有着如法如理且应时契机的战略设想,以及积极的应对措施。

  • 标签: 可祥法师 七塔寺 佛教理念 僧伽 社会责任
  • 简介:现代政治哲学早已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国人对它的理解至今还主要停留在后现代主义一般性理论的层面上,政治哲学领域的独特性往往被忽视或淹没。事实上,无论从与传统政治哲学在研究起点、内容、方法、旨趣等方面的不同所规约出的理论视阈,还是从理性反思、合法性论证及日常生活强调等研究路径所反映出的理论取向,都鲜明地彰显着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独特魅力和启示。

  • 标签: 现代性 后现代 政治哲学 后理性
  • 简介:张志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本书关切的核心主题主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思问题,围绕此一主题,集中探讨了如下几个贯穿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史的重要议题:一是孔佛会通是否也是一种新文化?二是现代条件下成德之学如何讲?三是共和之后,教化任务由谁承担?本书重点探究了彭绍升、章太炎、欧阳竞无等思想人物,特别对近代唯识学复兴的思想史脉络进行了深入解析。

  • 标签: 中国思想史 现代转换 晚明 现代思想 佛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简介:中国的现代化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信仰危机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专家称之为“现代化的弊端”。如何克服现代化的弊端,屏弃对美国的现代化模式的一味摹仿,使中国走一条追求“共同福祉”的可持续的后现代化之路?这是许多中外思想家和有识之士一直思考的问题。

  • 标签: 现代化发展 后现代化 研讨会综述 中国 国际学术 现代思维
  • 简介:团结和带领广大妇女群众紧密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是各级妇联的重要职责。妇联组织抓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积极加快自身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适应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客观要求。当前加快妇联组织转型发展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工作定位上从行政化的机关向社会化的群众组织转变;组织架构上从传统妇联系统为主的纵向组织结构向纵横结合的立体化、多层面组织体系转变;工作方向上由当前的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推动妇女工作转型发展应坚持改革创新,具体采取以下措施:坚持政治职能,校准妇联工作方向;增加先进引领,着力构建妇联工作大格局;增强群众观念,筑牢群团组织生命力;抓牢'一根线',张开'一张网',建强组织体系。

  • 标签: 妇联 组织转型 妇女工作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简介:为进一步巩固社会的稳定、厘清社会转型时期新兴宗教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为能更有力地打击各类邪教的违法犯罪活动,2004年12月4—5日,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上海市反邪教协会联合召开丁“转型社会中的新兴宗教、邪教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30多名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组、上海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和上海市反邪教协会等单位。

  • 标签: 新兴宗教 邪教 宗教研究 名学 学术研讨会 社会转型时期
  • 简介: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的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的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这时的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的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的,这就肯定了艺术的阶级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源泉之一。

  • 标签: 阶级性 超阶级性 无产阶级文学 纯文学
  • 简介:汉代吉语砖瓦文字的产生,不仅受汉代政治经济的影响,而且与汉代的室墓文化、书法教育密切相关。吉语砖瓦文大致分为装饰意味浓郁的、整饬规范的、自然率意的几个类别。从文字意义上看,这些“吉语”是古代先民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它在反映社会物质生活形态的同时,以其博大雄浑的艺术特征,融贯古今的表现形式,充溢着时代文化精神。

  • 标签: 汉代 吉语 砖瓦文字 书法艺术
  • 简介:影视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形式,日益成为影响当代青年审美与接受的重要方式。通过影视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同时对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而审美教育恰好可以利用影视艺术的这些特点发挥其优势、避免其不足,实现美育的目的。

  • 标签: 影视艺术 审美心理 审美教育
  • 简介:一、十八罗汉信仰在藏地的传播十八罗汉信仰何时传播到西藏?在藏传佛教史上一直有不同的争论,藏族学者们大多赞成藏传佛教后弘期,大约10世纪前后,十八罗汉信仰就开始在藏区流传。但一些汉族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传播的时间晚到明朝。其次,对十八罗汉信仰是直接从汉地传入西藏,

  • 标签: 十八罗汉 藏传佛教 佛教绘画 艺术 信仰 传播
  • 简介:陈育宁、汤晓芳在2007年第4期《西北民族研究》上发表文章《回族古代宗教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文章通过对以清真寺、拱北为代表的回族宗教建筑的考察,研究了回族古代建筑文化的演进过程及艺术特征。作者认为,一些有着共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很多体现在宗教上,其文化传承和交流也往往以宗教为载体。从这个视角,

  • 标签: 宗教建筑 艺术特征 建筑文化 回族 古代 《西北民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