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达斡尔族民间器物由天然材料加工制作,给人以外表糙拙、不太精致的效果,因倾向于关注工艺精美的器物研究领域也常忽略民间糙拙的日用品,但生态美学研究的兴盛使达斡尔族民间日用品成为研究对象;当制铁技术成熟时,达斡尔族建房仍使用天然材料,以保持房屋的原生态关联;当柳编和桦皮制品已有精致制作能力时,民间仍以制作和使用糙拙的器物为主,以保持选材的可再生性;当骨木器物工艺技术成熟时,他们仍以制作和使用粗糙耐用的器物为主,理性地顾及到生态环境、人的需求、工艺难度等综合因素,以最俭省的材料适应了环境,满足了使用要求,从这一点来看,达斡尔族民间器物制作体现了生态和美学的结合。

  • 标签: 达斡尔族 民间造物 生态美学观
  • 简介:古代蒙古社会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散见在'约孙'(习惯法)、(成吉思汗法典)、元朝典章制度和北元时期的蒙古法典之中,其保护的范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由于古代蒙古社会是以动物为中介,以人、自然为要素而构成的,法律特别重视对动物,尤其是家畜--马的重点保护.宗教因素曾经引起古代蒙古社会的生态规范的部分嬗变,但其生态保护法的精华部分仍被明清民族法制继承下来.

  • 标签: 生态保护法 “约孙” 习惯法 蒙古法典 游牧民族
  • 简介: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活动。从传统自然山水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旅游审美文化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比德"旅游审美观、"逍遥"旅游审美观、"畅神"旅游审美观、"审美愉悦"旅游审美观。从《诗经》到魏晋兴起的山水诗,可以透视出中国传统旅游审美文化与审美心理的变迁。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审美观念,当代旅游审美活动逐渐趋于世俗化、符号化,而当代旅游审美观在某种程度上的异化,促进了旅游审美观的回归与勃兴——生态旅游审美。

  • 标签: 旅游审美观 变迁 发展 山水文化
  • 简介: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是宪政秩序的核心要素。在宪政实践中.不应局限于宪法学者通常论述的二者间的制约、抗衡关系,而应积极构建相互合作、互动的良性秩序。宪法是宪政的前提,这就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府权力宪法构造方式。以此衡量中国现行宪法,不难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规范上的缺陷,为创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间的宪政秩序,须尽快实现中国政府权力宪法构造方式之转型。

  • 标签: 公民权利 政府权力 良序 转型
  • 简介:那培思博士认为,作为地域观念的西南具有参照的相对性,作为学术概念的西南正体现出从海外到中国学者群体不断扩大的交流与合作;田野、民族志和文献相结合是认识西南地区文化的地方性、多元性以及表征的复杂性的主要途径,对地方观念以及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讨论,将突破长期以来以族群为西南研究模式的格局。

  • 标签: 大理 族群与文化 西南观 地方性与多元性
  • 简介: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的反洗钱实践作了简要述评,总结了既有的经验与不足,据以提出改善我国反洗钱行动实施成效的若干建议,主张应继续加强以经济学为主体的跨学科的反洗钱理论研究,注重对洗钱现象的实证分析,并加快反洗钱制度体系的创新步伐。

  • 标签: 转型期 中国金融业 反洗钱制度 反洗钱监测 金融监管
  • 简介: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民族乡的俄罗斯族,具有俄罗斯人和华人两个族群的文化特点,体质上依然保留着俄罗斯人的某些特征;这种特殊性使其民俗风情成为当地政府开展俄罗斯民俗游活动的资源。

  • 标签: 室韦民族乡 俄罗斯民俗游 现状调查 问卷分析
  • 简介:"三苗网"是中国开通最早、坚持最久、网友最多的苗族主题网站,其筚路蓝褛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互联网时代苗族人对于"数字化生存"之路的孜孜探索。"三苗网"这一特殊的田野样本,为研究互联网时代之苗族呈现(representation)和重构(reconfiguration)提供了绝佳的场域和文本,其多重复杂的意义还有待人们发掘和阐释。

  • 标签: “互联网+”时代 三苗网 中国苗族 数字化生存
  • 简介:文化的流动与封闭、延续与断裂是人类学研究的经典问题。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迈克.罗兰教授从宏观的跨区域文明视野出发,讨论了“文化区”、迁徙与流动、民族学与社会学在文化/文明认知角度上的差异,并以“深度历史”和“长时段文化”的观念,对亚马逊、太平洋地区和非洲大陆的人口、生态和物质文化进行了探讨,对欧洲殖民势力侵入非洲之前的中非和西非的王权和世界观作了精辟的分析。

  • 标签: 文化区 流动与封闭 “深度历史” “长时段文化” 王权 世界观
  • 简介:尔苏语是川西南20世纪80年代新发现小语种之一。尔苏语高度濒危。本文从濒危语言记录和典藏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尔苏语拼音方案的构建要点。一是简要介绍尔苏语分布、人口、地方土语;二是介绍尔苏语濒危的主要原因,以及尔苏语典藏和保护的意义和方法;三是介绍当前尔苏语研究的国际前沿;四是介绍尔苏语拼音转写系统的建立以及标准音点的选择;五是尔苏语拼音转写系统的具体内容。

  • 标签: 尔苏语 语言生态 语言活力 濒危语言 语音系统 拼音方案
  • 简介:毛泽东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始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在他一生的革命活动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壮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巩固,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和发展,也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尤其是在认识中国国情和探索农村包围城市、

  • 标签: 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根据地 革命活动 游击战争 工农武装割据
  • 简介:早在20多年前,美国著名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便在《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一书中指出,人类即将进人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阶段,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将时刻充斥在我们的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之中,并改变传统的生存方式.

  • 标签: 《数字化生存》 民族学 互联网 山地 中国 语境
  • 简介:山地民族万物关联的生态观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向对方植入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个生命体。在这样的生态观的影响下,山地民族不断地向其所处的社区里布控着“神”的化身,使其社区极具神圣性,每一生命体和非生命体都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结果是,在一个有“神”的社区里,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一传统思维给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生存方式的选择。

  • 标签: 山地民族 有“神”社区 生态智慧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创新方面,郑杭生先生的贡献最为系统、全面,从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角度来看,这种理论贡献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的。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郑杭生先生尝试开拓一种新的社会学认识论传统,发展出完备的社会学元理论,构建了多个中国化的社会学本理论。他的社会学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学界乃至整个思想界的一笔巨大财富。

  • 标签: 郑杭生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认识论 元理论 本理论
  • 简介:伴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黔湘边区少数民族村寨的普及,当地古老的"唱山歌"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迁,传统歌场被搬上网络平台,在QQ群、微信群中对歌已成为一种时尚。黔湘边区四十八寨歌场田野考察所见表明,QQ群、微信群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以往苗侗山歌的生存样态和传承方式,新媒体已经成为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 标签: 山歌传承 互联网+ 黔湘边区 QQ群 微信群
  • 简介: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发展往往与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而特定地域的地理位置对该地区民族关系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青藏地区为个案,就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影响问题作了考察。

  • 标签: 地理环境 青藏地区 民族 文化 民族关系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