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卵巢癌耐药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预后。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数据库和平台,筛选、挖掘、比对、分析卵巢癌耐药问题的相关基因和通路。结果 从GSE41499、GSE33482、GSE15372和GSE28739这四套基因表达数据集中分别筛选出差异基因和通路。结论 卵巢癌耐药现象是一个的多基因和多通路共同参与的结果,应用现代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和分析卵巢癌耐药相关基因和通路,可以研究卵巢癌耐药的问题,改善卵巢癌预后。

  • 标签: 卵巢肿瘤 肿瘤耐药 基因 筛选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中,CYP3A5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35例中国成人患者。移植前采集骨髓进行CYP3A5基因分型。应用静脉输注他克莫司、短疗程甲氨蝶呤(MTX)±吗替麦考酚酯进行GVHD预防。在他克莫司用药第2天或第3天监测初始血药浓度,随后每周监测2~3次。根据目标血药浓度(10~15 ng/ml)调整药物剂量。结果16例携带CYP3A5*3/*3基因的allo-HSCT患者的初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9.82 ng/ml对8.53 ng/ml)、初始血药浓度/剂量(C/D)比值(5.72 ng·ml-1·mg-1对4.26 ng·ml-1·mg-1)、allo-HSCT后第一和第二周C/D比值中位数(5.29 ng·ml-1·mg-1对4.61 ng·ml-1·mg-1,5.65 ng·ml-1·mg-1对4.56 ng·ml-1·mg-1)均明显高于19例至少携带一个CYP3A5*1等位基因的患者(P值分别为0.028、0.001、0.037、0.045)。至少携带一个CYP3A5*1等位基因的患者,allo-HSCT后Ⅲ~Ⅳ级急性GVHD的发生率有高于携带CYP3A5*3/*3基因患者的趋势[(26.3±10.1)%对(6.2±6.1)%,P=0.187]。结论CYP3A5基因型导向给药可能有助于allo-HSCT后更快地达到他克莫司目标血药浓度,减少严重急性GVHD的发生,改善移植疗效。

  • 标签: CYP3A5基因型 他克莫司 血药浓度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中,CYP3A5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35例中国成人患者。移植前采集骨髓进行CYP3A5基因分型。应用静脉输注他克莫司、短疗程甲氨蝶呤(MTX)±吗替麦考酚酯进行GVHD预防。在他克莫司用药第2天或第3天监测初始血药浓度,随后每周监测2~3次。根据目标血药浓度(10~15 ng/ml)调整药物剂量。结果16例携带CYP3A5*3/*3基因的allo-HSCT患者的初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9.82 ng/ml对8.53 ng/ml)、初始血药浓度/剂量(C/D)比值(5.72 ng·ml-1·mg-1对4.26 ng·ml-1·mg-1)、allo-HSCT后第一和第二周C/D比值中位数(5.29 ng·ml-1·mg-1对4.61 ng·ml-1·mg-1,5.65 ng·ml-1·mg-1对4.56 ng·ml-1·mg-1)均明显高于19例至少携带一个CYP3A5*1等位基因的患者(P值分别为0.028、0.001、0.037、0.045)。至少携带一个CYP3A5*1等位基因的患者,allo-HSCT后Ⅲ~Ⅳ级急性GVHD的发生率有高于携带CYP3A5*3/*3基因患者的趋势[(26.3±10.1)%对(6.2±6.1)%,P=0.187]。结论CYP3A5基因型导向给药可能有助于allo-HSCT后更快地达到他克莫司目标血药浓度,减少严重急性GVHD的发生,改善移植疗效。

  • 标签: CYP3A5基因型 他克莫司 血药浓度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HP-CagA)、HP分离株空泡形成毒素基因A(HP-VacA)与胃癌发生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胃癌患者8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良性胃部病变患者80例作为良性对照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临床资料、HP-CagA、HP-VacA阳性表达率,分析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价HP-CagA、HP-VacA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有胃癌家族史、高盐饮食、喜好烫食、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降低、合并脂肪肝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吸烟、情绪抑郁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HP-CagA、HP-VacA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对照组、健康对照组[82.93%(73/88)比62.50%(50/80)和26.25%(21/80)、30.68%(27/88)比7.50%(6/80)和0](P<0.05)。HP-CagA、HP-VacA与胃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P-CagA、HP-VacA阳性患者1年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HP-CagA、HP-VacA阳性HP感染与胃癌关系密切,加强对HP-CagA、HP-VacA阳性的HP感染患者的治疗,对切断胃癌早期发生环节、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及社会意义。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胃肿瘤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分离株空泡形成毒素基因A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HP-CagA)、HP分离株空泡形成毒素基因A(HP-VacA)与胃癌发生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胃癌患者8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良性胃部病变患者80例作为良性对照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临床资料、HP-CagA、HP-VacA阳性表达率,分析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价HP-CagA、HP-VacA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有胃癌家族史、高盐饮食、喜好烫食、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降低、合并脂肪肝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吸烟、情绪抑郁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HP-CagA、HP-VacA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对照组、健康对照组[82.93%(73/88)比62.50%(50/80)和26.25%(21/80)、30.68%(27/88)比7.50%(6/80)和0](P<0.05)。HP-CagA、HP-VacA与胃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P-CagA、HP-VacA阳性患者1年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HP-CagA、HP-VacA阳性HP感染与胃癌关系密切,加强对HP-CagA、HP-VacA阳性的HP感染患者的治疗,对切断胃癌早期发生环节、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及社会意义。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胃肿瘤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分离株空泡形成毒素基因A 预后
  • 简介:摘要患儿 男,1岁2月龄,因“阴茎短小、尿道下裂伴反复感染1年”就诊,合并发育迟缓、慢性腹泻、吞咽功能障碍、一过性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结合基因检测,患儿7号染色体92732940位点存在c.2471G>A(p.Arg824Gln)的杂合变异,诊断为MIRAGE综合征。儿童MIRAGE综合征罕见。儿童期病死率高达62.5%,常见死因为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与环指蛋白216(ring finger protein 216, RNF216)相互作用的蛋白,进一步阐明RNF216在GnRH缺陷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GBKT7-RNF216重组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到Y2HGold酵母中,与人cDNA文库进行杂交,筛选与RNF216相互作用的蛋白,然后在Y2HGold酵母中进行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pGBKT7-RNF216重组表达载体,并在Y2HGold酵母中成功表达;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到了一个与RNF216相互作用的蛋白——丝状蛋白B(filamin B, FLNB),并在Y2HGold酵母中验证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论成功筛选到一个与RNF216相互作用的FLNB蛋白,RNF216可能通过调节FLNB或FLNB/FLNA异源二聚体影响GnRH神经元的增殖和迁移。

  • 标签: GnRH缺陷疾病 GnRH神经元 RNF216蛋白 FLNB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转座子突变文库,筛选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hvKp)的新毒力基因。方法构建转座子突变文库,血清处理,通过转座子测序(transposon sequencing, Tn-seq)比较分析血清处理前后各基因突变株在文库中丰度变化,并对筛选出的基因进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以处理后丰度低于初始丰度20%为界,共筛选出405个基因,其中351个基因在HS11286、NJST258_1、NTUH-K2044和RJF293等4株参考菌株中保守存在,占86.7%,10个基因为NTUH-K2044和RJF293两株高毒力株共有而低毒力株HS11286和NJST258_1缺失;荚膜多糖基因簇中基因如糖基转移酶基因wzy、聚集蛋白基因wzi、荚膜转运蛋白基因wza等突变株在血清处理后不能检出,气杆菌素、沙门氏菌素等铁载体基因簇在各文库中的丰度变化不超过1倍;KEGG注释结果显示,注释最多的基因为参与氨基酸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结论Tn-seq是功能基因筛选的可靠方法,本研究成功筛选出405个hvKp的候选新毒力基因,为后续深入研究hvKp的新毒力基因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转座子突变文库 血清杀菌实验 转座子测序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新毒力基因
  • 简介:摘要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是老年人群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目前,nAMD的治疗主要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激光治疗等对症疗法,这并不能解决nAMD持续性活动的问题,反复治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眼压升高、炎症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基因疗法的广泛应用为nAMD的治疗带来了更多可能。它以病毒为载体,将目的基因cDNA与载体组合,利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特点,实现了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的表达。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Ⅰ期、Ⅱ期临床试验,其靶点有色素上皮衍生因子、RNA干扰、可溶性VEGF受体-1、内皮抑素和血管抑素、抗人VEGF抗体片段、可溶性CD59、阿柏西普、补体因子Ⅰ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就基因疗法治疗nAMD的机制、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基因疗法的前景展望。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黄斑变性 基因疗法 临床试验
  • 简介:摘要患儿 男,1岁,因“生后小阴茎”于2020年9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表现为特殊面容、发育迟缓、双侧胼胝体缺如、双眼Peters异常、小阴茎和右侧隐睾。家系全外显子检测提示患儿为CDH2基因c.1879G>A(p.D627N)杂合变异所致胼胝体发育缺如、心脏,眼和生殖器综合征。该变异是新发变异,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进步,转基因效能和安全性得到更深入的验证的背景下,基因疗法的前景越来越值得期待。基因疗法是在DNA水平对致病的缺陷基因进行编辑从而到达治愈疾病的目的。肝脏的血液供应和有孔的内皮系统为细胞或基因传递提供了相对容易的途径,肝细胞增殖和再生能力更是使得基因疗法在治疗肝脏疾病中的应用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旨在通过回顾现有的临床试验及相关进展,就基因治疗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肝脏疾病 基因治疗 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9 递送载体
  • 简介:摘要机械转导是细胞功能的一项基本机制,在人类生长发育、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其分子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Piezo2蛋白是一种机械敏感性的阳离子通道,近年来被证实是机械转导作用的重要组成元件,参与调节和维持呼吸节律、肠道运动、软骨应力、触觉等多项生理过程。在过去几年里,PIEZO2基因突变相关疾病逐渐被报道,其表型以远端关节挛缩、脊柱侧凸、肌张力低下、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要特征。该文从PIEZO2基因突变相关疾病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未来治疗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生对于此类疾病的认识,使患者得到长期科学的管理,同时为该基因的基础研究和重要药物靶点的开发提供思路。

  • 标签: PIEZO2 离子通道 基因 机械转导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在肺腺癌(LUAD)中起关键作用的肿瘤干细胞相关基因(SRGs),并研究作用机制,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从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下载肺腺癌数据集的基因表达谱。使用R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GEs),并和SRGs交叉分析,确定影响肺腺癌发生和预后的关键SRGs。采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方法对关键SRGs分析,利用GO和GSEA进行富集分析。使用TIMER数据库分析SRGs对肿瘤免疫浸润的影响。此外,分析SRGs与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在数据集GSE68465中得到740个差异基因,在数据集GSE31210中得到364个差异基因,在数据集GSE115002中得到859个差异基因,在TCGA数据集中得到4 464个差异基因,4个数据集与肿瘤干性基因集取交集得到干性基因CDCA8。采用GO和GSEA分析CDCA8主要参与有丝分裂过程,PPI分析得到核心基因,TIMER分析CDCA8与多种免疫细胞表达水平相关,高表达CDCA8肺腺癌患者预后较差。结论CDCA8作为SRGs参与肺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与肺腺癌免疫浸润相关,是肺腺癌患者生存与预后评价指标之一,并可为免疫治疗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生物信息学 免疫细胞浸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轴前多指畸形家系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DNA,采用trio全外显子组测序法检测疾病相关基因,筛选出可疑致病基因,并在家系其他成员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家系中6例患者的LMBR1基因均存在c.423+4909(IVS5)C>T杂合变异。表型正常家系成员未检测到该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LMBR1基因c.423+4909(IVS5)C>T变异被判断为致病性(PM1+PM2+PP1-S(PS)+PP4+PP5)。结论LMBR1基因第c.423+4909C>T变异可能为该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

  • 标签: 轴前多指 LMBR1基因 内含子 基因变异 全外显子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NBAS基因变异致儿童反复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要点,以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内科收治的1例NBAS基因变异导致反复肝功能异常患儿的诊疗过程及随访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4岁,因发热、咳嗽及嗜睡等症状分别于2018年4月及2021年4月在我院PICU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肝衰竭,间隔期间多次因发热及肝功能异常于我院小儿消化内科病房住院治疗。数次入院均采取退热、抗感染、保肝利胆等对症支持治疗,出院前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接近正常。后经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存在NBAS基因c.284C>T及c.3413C>A位点的杂合突变,诊断婴儿肝功能衰竭综合征2型。出院后嘱患儿避免发热,如出现发热立即降温及就诊。随访至今发现随患儿年龄增长,肝功能异常发生频率逐渐下降。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反复肝功能异常患儿,应注意本病可能性,需尽早完善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并采取合适的预防及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基因变异 儿童
  • 简介:摘要利伐沙班是目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主要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之一,明确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稳定的血浆浓度、较少的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较高的患者依从性是它的优势。但临床上观察到用药个体之间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差异,以及药物导致的大出血事件,使利伐沙班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现简述利伐沙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着重讨论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进展,为利伐沙班的个体化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心房颤动 利伐沙班 药物代谢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9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对1999年4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9例遗传性FⅤ缺乏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Ⅴ促凝活性(FⅤ∶C)测定进行表型诊断;使用高通量靶向测序筛查F5基因变异,Sanger测序验证并分析双亲携带情况;Swiss-model进行三维结构分析,ClustalX-2.1软件进行同源保守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的FⅤ∶C为0.1~10.6 U/dl,其中8例患者有出血病史,以皮肤/黏膜出血最为多见(3例),其余1例未发生出血事件。所有患者中纯合子5例,复合杂合子4例,共检测到12个致病或疑似致病F5基因突变,其中c.6100C>A/p.Pro2034Thr、c.6575T>C/p.Phe2192Ser、c.1600_1601delinsTG/p.Gln534*、c.4713C>A/p.Tyr1571*和c.952+5G>C为首次报道。结论该研究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丰富了与遗传性FⅤ缺乏症相关F5基因突变谱,高通量测序方法可以有效检测F5基因突变。

  • 标签: 凝血因子Ⅴ F5基因 突变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免疫相关基因(immune-related genes,IRG)预后模型以准确预测喉癌患者的预后。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获得111个喉癌组织和12个正常相邻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利用ImmPort数据库识别出差异表达的IRG。Cox单变量生存分析用于筛选与生存相关的IRG。差异表达的与生存相关的IRG被认为是预后相关的免疫基因。然后构建免疫基因预后模型计算患者风险值,受试者ROC曲线分析验证模型准确性。通过该模型行单因素、多因素独立预后分析证明其独立预测能力。最后分析关键免疫基因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结果鉴定喉癌的DEG并筛选出IRG。接着与预后生存时间结合,鉴定8个关键免疫基因(CXCL11、RBP1、AQP9、CYSLTR2、BTC、STC2、UCN和FCGR3B)作为免疫基因预后模型,这种预后模型可以准确的将患者分为高危和低危人群。总体生存分析表明,高危患者的生存时间比低危患者要短(P<0.0001)。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0,提示预后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表明其为喉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我们发现模型中的5个关键基因与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喉癌的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发现8个基因有助于预测喉癌患者的预后,其中5个与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

  • 标签: 喉肿瘤 肿瘤微环境 预后 免疫相关基因 预后模型
  • 简介:摘要:特发性矮小的病因目前暂不明确,临床中仍是排外性诊断,国内外广泛认为特发性矮小是多基因病。传统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GH - IGF-I)轴是生长中最重要的信号通路,该轴的缺陷可引起特发性矮小,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因素独立于生长激素IGF-1系统调节生长板。本文介绍了4个基因CYP26C1、ACAN、ANKRD11、rs11205277、将有助对特发性矮小的理解及指导治疗。

  • 标签: 特发性矮小 基因突变 对生长激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