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癫癎发作起源和定位作用和意义。方法:120例患者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其中73例监测中可见明确局灶癎样放电,结合临床发作形式和发作期脑电图以及影像学检查,73例为症状癫癎,且均有手术治疗意愿,经准确定位癫癎灶后,实施手术治疗,手术中均行皮层脑电图监测(CoEEG)。23例脑电检测中发现明显癎样放电,因放电灶分散或位于功能区或因脑肿瘤伴发癫癎或患者发作不太频繁且不愿意接受开颅手术者,行伽玛刀治疗。结果:73例开颅手术者,术中均监测到皮层棘波放电。术后随访6~24个月,发作停止者70例,明显减少者2例,无显著改善者1例,有效率99%。结论: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在癫癎术前评估定位致癎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视频脑电图监测 癫癎外科 术前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TCD检查结果。方法:对200例偏头痛患者采用TCD测定颅内主要脑血管血流速度,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偏头痛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异常。结论:偏头痛发生机制是由于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TCD为偏头痛敏感检查方法,可以指导诊断和治疗。

  • 标签: 偏头痛 TCD
  • 简介:作者用DOCTOR-852程序在APPLE-Ⅱ微机上对33例冠心病人进行高频心电图检查,以52例健康人作对照,分析其切迹、频谱及功率谱变化,结果如下:1.最高频率分布:冠心病组:频率范围31.24-113.27HZ,≥60HZ24例(72.7%),≥100HZ7例(21.2%),最高频率均值52.76HZ。对照组:频率范围0-10936HZ,HZ,60HZ14例(26.9%),≥100HZ1例(1.9%),最高频率均值40.22HZ。

  • 标签: 高频心电图检查 冠心病人 频率范围 功率谱 频率分布 切迹
  • 简介:本文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月,因急性颅内出血而入院100例患者心电图资料,所有病人经脑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证实。临床上将急性脑血管意外引起继发性心血管系统异常改变,称为脑心综合征,这全部除外原有心脏疾病,尤其是冠心病、风心病、心律失常。我们观察了100例急性颅内出血后心电图异常资料,现分析如下:

  • 标签: 急性颅内出血 心电图分析 急性脑血管意外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心血管系统 脑心综合征
  • 简介:一般来说,对癫痫(EP)患者诊断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典型EP临床发作;二是脑电图(EEG)有痫样放电。但儿童EEG表现不同于成年人EEG且各个年龄组别的EEG表现亦各不相同,因此,对儿童异常EEG正确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对38例儿童EP24小时动态EEG作一分析,以对儿童异常EEG进行一个局限、初步探讨。

  • 标签: 动态脑电图分析 儿童 EEG表现 癫癎 临床发作 痫样放电
  • 简介:对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学生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合格实用型人才,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如何以这一目标为中心进行必要改革,是我们面临一个重要课题。多年来,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一直沿用传统模式,通常选择一些所谓“经典”验证实验让学生刻板地在动物身上反复“验证”,以期促进学生对药理学基本理论理解,其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学生们反馈信息是: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形式呆板、枯燥乏味、收效甚微、与临床脱节。而另一方面,实验材料耗费巨额开支也使不少教学单位感到负担沉重,难以为继。面对如此局面,对医科学生实验课程教学进行合理改革以适应目标教学需要势在必行。近几年以来,我们立足于实验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基本观点、对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作

  • 标签: 药理学实验课 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 病案讨论 实验课程 高等医学院校
  • 简介:目的:研究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FS)患儿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就诊172例上呼吸道感染致热性惊厥患儿为惊厥组,同期10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肌酶谱变化。并将惊厥组分为四个亚组,单纯热性惊厥(Simplefebrileseizures,SFS),抽搐时间〈5min59例为甲组,5-15min44例为乙组;复杂热性惊厥(Complexfebrileseizures,CFS)患儿选取24小时抽搐〉2次以上,每次抽搐时间均〈5min37例为丙组,至少有1次抽搐时间〉5min32例为丁组。比较抽搐时间及抽搐次数对心肌酶谱影响。结果:惊厥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yocardiumbrain,CK-MB)、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actatedehydrogenaseisozyme,LDH1)均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搐时间长、次数多患儿心肌酶谱明显升高(P〈0.05)。结论:FS可有心肌损伤。患儿抽搐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心肌损伤越严重。治疗FS同时应注意保护心肌。

  • 标签: 热性惊厥 心肌酶谱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血压异常与急性脑血管病(ACVD)发病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观察40例ACVD患者和40名正常成人。其中脑梗塞22例,脑出血18例。结果:ABPM监测结果显示:40例ACVD患者ABPM异常者37例(92.5%),其中平均收缩压(MSBP),平均舒张压(MDBP)超过正常值者32例(80.0%),血压波动较大者19例(47.5%)(即每小时之间相差>20.0%),其中多数合并存在MSBP,MDBP升高;低血压状态5例(12.5%);血压正常3例(7.5%)。结论:血压异常包括高血压,低血压、血压波动等,与ACVD发病有密切关系。ABPM优于传统随测血压,并指导临床用药和估计血压异常预后。因此,ABPM对于研究血压异常在ACVD发病中作用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脑梗塞 脑出血 监测 血压
  • 简介: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发展,其相关基因研究非常活跃,采用候选基因法和全基因组扫描法,目前已鉴定了数十种高血压相关基因,本文就这一领域研究较为深入几种基因在近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研究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 基因 ACE AGT
  • 简介:目的:分析癫癎病人加做睡眠诱发试验临床意义。方法:在常规脑电图检查基础上加做睡眠诱发试验。结果:在清醒状态下未记录到异常患者,约40%可以在睡眠中记录到癫癎样放电。结论:脑电图常规检查合并睡眠诱发试验既安全无痛苦,又经济可靠,可在基层医院常规作为癫癎病辅助诊断。

  • 标签: 癫癎 睡眠诱发 临床意义
  • 简介:对30名正常青年人分别采用左、右手按键测定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RP)。我们发现,当靶刺激或非靶刺激出现时,不同手按键,各导联诱发P3或P2波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但当靶刺激出现时,不同手按键能引起按键手对侧半球后部P3波电位值降低,而颅顶中线各导联之P3波电位值无明显差异。

  • 标签: 事件相关电位 按键 潜伏期 波幅
  • 简介:目的:探索睡眠剥夺对健康成人睡眠脑电图(PSG)影响.方法:选择34名健康成人志愿者行睡眠剥夺36h,作睡眠剥夺前后PSG整夜监测.结果:与睡眠剥夺前相比,健康成人PSG表现为睡眠潜伏期缩短(P<0.05),NREM中第1阶段睡眠减少(P<0.05),第4阶段(S4)睡眠增多(P<0.01).结论:睡眠剥夺后再睡眠,健康成人通过其NREM睡眠阶段中S4比例作为“补偿”.睡眠剥夺可影响健康成人脑电生理活动.

  • 标签: 健康成人 睡眠剥夺 睡眠脑电图
  • 简介:随着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临床上日益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突出,迫切需要对其耐药机理及防治进行研究。国内外迄今为止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认为,细菌对这类抗生素耐药性为染色体介导,尚未发现氟喹诺酮耐药质粒。我们首次从一株临床分离大肠杆菌(E.coli)多种耐药株中克隆到氟喹喏酮耐药质粒,并对质粒结构及耐药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通过对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E.coliHx88108

  • 标签: 耐药质粒 喹诺酮 耐药性研究 耐药机理 多重耐药菌 染色体介导
  • 简介:脑电活动是客观反映脑机能变化客观指标,脑电活动有自发脑电和诱发脑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对自发脑电及诱发脑电提取及处理有很大发展,如自发脑电提取已发展有动态脑电,数字化脑电,图像与脑电信号同步数字化视频脑电,功能与形态结合功能定位脑电.如视、听、体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事件相关诱发电位等提取均有专门仪器,它们不仅用于科学研究近十余年已用于临床,尤其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对促进功能神经外科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要求提高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促进了此项检测受到临床医生关注,并在城市大医院里开展,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 标签: 神经外科 手术中 脑电监测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事件相关诱发电位 自发脑电
  • 简介:目的:分析脑电图剥夺睡眠诱发试验在癫痫诊断上应用价值。方法:记录58例癫痫儿童剥夺睡眠后脑电图变化。结果:与本组常规脑电图比较,痫样放电检出率提高至79.31%。结论:剥夺睡眠诱发试验能明显提高癫痫儿童脑电图阳性率。

  • 标签: 剥夺睡眠脑电图 癫痫 痫样放电
  • 简介:目的:应用脑电图(EEG)对静脉全麻病人各期进行监测研究。方法:对19例腹部手术病人分别进行麻醉前、麻醉诱导时、手术中及停药一小时EEG监测及描记,结果:在麻醉诱导时EEG均可呈现典型爆发性抑制,似在额叶向全脑抑制,每次等电位持续时间知短与麻醉深有关,结论:本组静脉复合麻醉药主要作用于在脑皮层,可使得EEG出现典型爆发性抑制,此改变似以额叶向全脑抑制,我们试图利用等电位持续时间长短判断麻醉深度,而普鲁卡因复合液在麻醉中主要起到维持麻醉深度作用。

  • 标签: 脑电图 普鲁卡因 复合麻醉 监测 静脉麻醉
  • 简介:目的:在藏酋猴中,寻找和克隆与人clock基因类似的基因。方法:提取藏酋猴外周血白细胞RNA,逆转录为全基因组eDNA,利用人clock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相关引物,克隆,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扩增得到1994bp核酸序列。该序列与人,苏门答腊猩猩,绵羊,小鼠,褐家鼠,原鸡和蟾蜍clock基因核酸序列同源分别为99%,98%,94%,90%,90%,82%和75%。结论:藏酋猴基因组中存在与人clock基因相似的基因,该基因可能为藏酋猴clock基因。

  • 标签: 基因片段 克隆 CLOCK基因 核酸序列同源性 全基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