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SSS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0~3岁婴幼儿组(A组)97例,3~6岁(B组)143例,6~10岁(C组)21例。结果A组易伴发热,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B组易伴发热,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组间白细胞及细菌培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诊断SSSS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可结合血常规及细菌培养进一步明确诊断。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不同年龄段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咪唑斯汀缓释片两种服药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及控制复发的效果。方法10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8例,必要时口服咪唑斯汀,服药剂量24h不超过10mg;B组59例,连续服用咪唑斯汀,10mg/d,共观察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1、2、4、8周及停药后第3d、1周、2周对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症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总体症状控制早期B组优于A组,但随着时间推移,差距逐渐缩小,且对控制瘙痒症状差异不显著。在控制复发方面,1周后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治疗慢性荨麻疹以控制瘙瘁为主,必要时采取口服咪唑斯汀可减少用药次数、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荨麻疹 慢性 咪唑斯汀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考察梅毒新生儿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TC)、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亚型(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先天性梅毒新生儿66例,依据是否存在临床症状分为症状组(32例)和无症状组(34例),并选取健康新生儿30例作为健康对照。比较分析两组患儿血清hs-CRP、PTC、CK-MB、LDH阳性率和表达水平。结果:梅毒新生儿血清hs-CRP、PTC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患儿,且症状组患儿两指标阳性率高于无症状组患儿(P〈0.05),三组间血清CKMB、LDH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新生儿血清hs-CRP、PTC、CK-MB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且症状组患儿三指标阳性率高于无症状组患儿(P〈0.05),三组间血清LDH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梅毒患儿存在心肌损害,早期联合检测hs-CRP、PTC、CK-MB对了解梅毒新生儿患儿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梅毒 新生儿 hs-CRP PTC CK-MB LDH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用于宫颈癌前病变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11月到医院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5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经病理学检测诊断为宫颈癌前病变患者(观察组)和宫颈正常或宫颈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各2600例,全部患者进行宫颈液基细胞检查和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探讨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临床诊断价值。结果:FH检测方法和TCT检测方法检测两组患者阳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检测方法同TCT检测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检测特异性显著低于TCT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用于临床宫颈癌前病变患者检测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的优势,临床检测敏感性较高,广泛适用于经济落后地区女性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诊断。

  • 标签: 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 宫颈癌前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并且探讨VEGF与PI3K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S-P方法对32例EM手术标本和30例子宫肌瘤中VEGF、Akt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EM中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Akt、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6/30)、37.5%(12/32)、84.4%(27/32)、60.0%(18/30)、75.0%(24/32)、87.5%(28/32);EM中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MVD分别是(10.37±5.24)、(19.14±7.10)、(48.24±10.54)。Akt、VEGF和血管密度在EM中异位内膜较正常内膜组高表达,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中,Akt与VEGF呈正相关。结论:PI3K/Akt、VEGF均参与EM的发生发展,在EM血管生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共同参与EM过程。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评价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6例AD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2例,A组患者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每天2次,同时采用NB-UVB光疗,每周2次;B组患者仅采用NB.UVB光疗,每周2次;C组患者仅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每天2次。三组均连续治疗8周为一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统计方法采用秩和检验。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痊愈率为53.13%、显效率为34.38%、进步率为12.50%、无效率为0,总有效率为87.50%;B组患者治疗后痊愈率为28.13%、显效率为40.63%、进步率为21.86%、无效率为9.38%,总有效率为68.75%;C组患者治疗后痊愈率为31.25%、显效率为40.63%、进步率为21.86%、无效率为6.25%,总有效率为71.86%。A组与B、c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47,P=0.02;Z=4.04,P=0.04);B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34,P=0.71)。三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他克莫司软膏联合NB-UVB治疗AD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他克莫司 窄谱中波紫外线 特应性皮炎
  • 简介: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伐昔洛韦治疗老年性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1例,局部照射NB-UVB联合伐昔洛韦口服;对照组41例,单纯口服伐昔洛韦,疗程均为10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结论NB-UVB联合伐昔洛韦口服治疗老年性带状疱疹,可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 标签: 窄谱中波紫外线 伐昔洛韦 老年性带状疱疹
  • 简介:背景:额部纤维化脱发(FFA)是一种获得性瘢痕性脱发,目前被认为是毛发扁平苔藓(LPP)的一种临床变异。本研究旨在调查FF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比较其与LPP的异同点。方法:从8例FFA患者和8例LPP患者的头皮损害处取活检标本行显微镜检。2例FFA和4例LPP皮损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尽管FFA和LPP患者的临床特征明显不同,但两种疾病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似。FFA和LPP的普通镜检都显示毛囊峡部及漏斗部炎性淋巴细胞浸润,外毛根鞘存在凋亡细胞,毛囊周围同心圆状纤维变性使毛囊结构毁坏,从而继发瘢痕性脱发。相对LPP而言,FFA显示较少的滤泡性炎症和较多的凋亡细胞。部分LPP患者表皮滤泡间炎性浸润,FFA患者则无此特征。2例FFA患者直接免疫荧光检测阴性,4例LPP患者中2例显示免疫球蛋白和(或)补体沉积。结论:FFA较LPP的凋亡细胞增多而炎症轻微,并伴有少量表皮滤泡。尽管作者未找到FFA与LPP间明确的组织病理学差异,但FAA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当有特征性。

  • 标签: 扁平苔藓 临床变异 纤维化 病理学研究 脱发 毛发
  • 简介:目的:研究舒利通颗粒治疗阴虚湿热夹瘀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舒利通颗粒治疗80例阴虚湿热夹瘀型慢性前列腺炎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变化情况。动物实验研究采用二甲苯、醋酸等致炎剂,观察舒利通颗粒对由此产生的小鼠耳廓肿胀及扭体的镇痛作用、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的影响。结果:舒利通颗粒治疗80例阴虚湿热夹瘀型慢性前列腺炎,痊愈14例,显效52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3.8%。治疗后患者NIH—CPS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实验研究:舒利通颗粒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次数有显著性降低(P〈0.01);舒利通颗粒对二甲苯的致炎作用有显著性减轻(P〈0.05);舒利通颗粒对本鼠棉球肉芽肿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舒利通颗粒对阴虚湿热夹瘀型慢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慢性前列腺炎 舒利通颗粒 抗炎 消肿 镇痛
  • 简介:目的:探索二氧化碳激光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48例在二氧化碳激光术后外用咪喹莫特乳膏每周3次,连用12周,对照组48例单用激光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复发率为12.5%对照组为66.67%,两组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9.44,P〈0.01).结论:二氧化碳激光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治疗后复发率.

  • 标签: 尖锐湿疣 二氧化碳激光 咪喹莫特
  • 简介: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爱宝疗治疗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的疗效。方法:对有不良妊娠史的连续2次和/或2次以上的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患者43例,采用口服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爱宝疗浓缩液宫颈局部上药治疗,分别于治疗结束后的第10天和35天进行宫颈拭子解脲脲原体培养,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10天病原体转阴率为92.7%;35天病原体转阴率为90.2%。结论: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爱宝疗治疗难治性解脲脲原体生殖道感染疗效较好,本结果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 标签: 解脲脲原体 盐酸米诺环素 爱宝疗
  • 简介:优特克单抗是2009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一种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用于成人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的治疗。该药通过与IL-12/IL-23的p40亚基特异性结合,抑制Thl和Th17细胞的激活及其下游TNF-α,IL-6,IL-17等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抑制银屑病的炎症过程。该药可用于斑块型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以及青少年银屑病的治疗,优于TNF-α拮抗剂的疗效,且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和良好的耐受性,在中、重度银屑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前景。

  • 标签: 优特克单抗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12 白细胞介素-23
  • 简介:目的:研究57例妊娠合并尖锐湿疣患者应用三氯醋酸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114例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我院接诊的尖锐湿疣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随机均分为两组。将两组患者外阴及分泌物擦净。对照组仅用蘸有50%三氯醋酸的棉棒涂于患者患处。观察组采用三氯醋酸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对妊娠的影响。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治愈率为78.9%低于观察组的治愈率93.0%。在后期随访调查中,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的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4.04%、12.28%、7.02%、12.28%、7.02%;观察组复发率分别为3.5%、1.75%、0.00%、1.75%、0.00%。对照组的总复发率为52.63%,远高于观察组的复发率7.0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未见明显影响妊娠进展新生儿HPV感染、新生儿畸形病例发生。结论:三氯醋酸与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联合对妊娠期尖锐湿疣患者的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过程中,孕妇的妊娠进展能正常进行,不受影响,胎儿发育情况良好。

  • 标签: 尖锐湿疣 妊娠 三氯醋酸 重组人干扰素Α-2B
  • 简介:目的临床观察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3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六组。治疗组为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的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各一组,以及仅使用不同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各一组作为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六组于治疗前后记录荨麻疹症状评分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结果治疗4周后,雷公藤多苷和抗组胺药联合应用的治疗组的症状评分均低于仅使用抗组胺药物的对照组(P〈0.001),有效率治疗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的DLQI评分在用药2周与4周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使用雷公藤多苷联合抗组胺药(尤其是咪唑斯汀)能够更快的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雷公藤多苷 抗组胺药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暖宫贴配合甲硝唑、地塞米松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采用暖宫贴配合甲硝唑、地塞米松灌肠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微波治疗配合甲硝唑、地塞米松灌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痊愈率为54.44%(60/110),总有效率为90.00%(99/110);对照组痊愈率为38.18%(42/110),总有效率为74.55%(82/110).观察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其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CD4以及CD4/CD8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D8水平均有明显的下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D4、CD8以及CD4/CD8的组间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有9例患者在第一次灌肠后出现轻度腹泻.结论:暖宫贴配合甲硝唑、地塞米松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较为简便,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暖宫贴 甲硝唑 地塞米松 慢性盆腔炎
  • 简介:目的:探讨全子宫与次全子宫切除术与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关系,为提高患者的性生活质量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子宫恶性肿瘤1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子宫切除术组97例,次全子宫切除术组97例。采用不同方式手术后,分别比较两组子宫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性激素变化情况、性生活质量和满意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全子宫切除术组患者术后黄体生成素变化情况为(34.91±1.32)mIU/mL,促卵泡激素(19.28±1.13)mIU/mL;次全子宫切除术组患者术后黄体生成素(25.67±1.44)mIU/mL,促卵泡激素(14.69±1.54)mIU/mL;手术后,全子宫切除术组的激素变化水平明显高于次全子宫切除术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全子宫切除术组患者术后性欲评分(159.93±11.31)分,性高潮评分(161.25±14.17)分,性心理评分(165.71±19.64)分;次全子宫切除术组性欲评分(187.21±9.18)分,性高潮评分(190.42±12.56)分,性心理评分(184.49±16.71)分;术后次全子宫切除术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全子宫切除术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全子宫与次全子宫切除手术是子宫恶性肿瘤的常见手术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性激素水平影响较小,性生活质量和满意程度均较高,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全子宫切除术 次全子宫切除术 子宫恶性肿瘤 性生活质量
  • 简介:引言: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CLL)表现为低度恶性的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是成人最常见的白血病。肿瘤细胞是自反应性CD5CD23B淋巴细胞。已知B-CLL可累及皮肤,且表现典型。作者报道1例亚临床B-CLL患者首发于皮肤。病例报道:一73岁男性2003年4月于右侧面颊出现皮肤损害,同时合并基底细胞癌。再切除标本包含分化良好的非典型性淋巴细胞浸润,符合B-CLL伴残癌。随后的实验室检查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伴破碎细胞。诊断为0期(Rai分期)CLL。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显示13q14.3缺失。第2种原发性皮肤癌切除后活检显示为B-CLL相关的鳞状细胞癌,与之前诊断的皮肤受累相同。结论:本病例确定为亚临床B-CLL的皮肤表现。先前有2例描述B-CLL首发皮肤表现的报道。其中1例的再切除标本中偶见皮肤浸润。第2例报道提示16%的B.CLL患者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

  • 标签: 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皮肤表现 首发症状 亚临床 外周血染色体检查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掌跖脓疱病发病中的作用,分析掌跖脓疱病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表记录掌跖脓疱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掌跖脓疱病患者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前后外周血IL-17水平变化.结果100例掌跖脓疱病患者中,以感染为诱发因素的患者占30%.掌跖脓疱病组外周血IL-17的水平[(13.12±3.18)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7.68±2.8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后随病情好转IL-17水平[(9.18±2.25)pg/mL]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参与了掌跖脓疱病的发病,提示其可作为监测掌跖脓疱病病情变化及评价临床疗效的指标,感染可能是掌跖脓疱病主要的诱发因素.

  • 标签: 掌跖脓疱病 白细胞介素-17 雷公藤多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