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1 个结果
  • 简介: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以"公共善"创造出辉煌政治文明。与政治国家日渐分离市民社会将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拓展为包含以公共善为旨归政治品格和以个体善为旨归公共美德两个维度,阿伦特与哈贝马斯试图在交往视域中整合这两个维度来构建当代公民精神。交往视域开启为社会公民精神培育提供了新视角,个体善和公共善在日渐成熟社会中趋向融合。

  • 标签: 古希腊城邦 公民精神 交往
  • 简介:杨国荣、潘小慧、孙春晨三位教授提出讨论,集中指向一个形上问题:伦理道德,为何"精神"?具体展开为三大关系哲学追究:马克思、康德、黑格尔三大理论资源、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传统关系;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关系;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关系。马克思"社会意识"、康德"实践理性"、黑格尔"客观精神",是关于伦理道德"精神"本性三大理论资源,必须基于中国传统对它们进行创造性整合与超越。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位一体,是伦理道德精神体系形上基础,其中"体"是伦理道德"精神"本性,"一"是伦理道德精神哲学形态。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统一,是伦理道德"精神"本性及其精神哲学体系现实性与历史性。民族—伦理—精神概念同一性,伦理与道德关系,"冲动形态伦理"法哲学结构是其现实性和历史性展现三个哲学维度。

  • 标签: 伦理道德 精神 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 伦理精神—民族精神
  • 简介: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思想,但他本人与后来儒家却未能追问仁者为何应当爱人。未能追问这一根据直接关涉并影响到儒家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些根本性问题,包括孔子哲学经验性思维方式、儒家伦理义务论性质、公私观与权利意识缺位,以及中国法律史上民法缺失问题。等等。哲学形而上发问意义也由此可见。

  • 标签: 孔子 儒家伦理 义务论 权利
  • 简介:希腊人以"自由"为理想人性,以"科学"为人文教化手段。"科学"就是希腊人"人文"。"自由"即成为"自己",而"自己"只能通过"永恒"不变者才可达成。追求永恒"确定性"知识于是成为一项自由事业。作为自由学术,希腊理性科学具有非实用性和内在演绎两大特征。自由科学为着"自身"而存在,缺乏外在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自由科学不借助外部经验,纯粹依靠内在演绎来发展和展开"自身"。

  • 标签: 科学 人文 希腊 自由 演绎科学
  • 简介:倪培民先生是以西方哲学开启其学术研究,但在留学并任教于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以后,反而走出了一条向中国传统回归之路.自20世纪90年代起,倪先生即转向了东西方比较哲学,并在西方传统哲学框架之外开辟“功夫论”领域,即从传统所谓“功夫论”角度来阐发儒家学说.21世纪以来,倪先生又撰文倡导《将“功夫”引入哲学》,并积极参与、评骘大陆学界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讨论,认为中国哲学不仅应当肯定自己“合法性”,而且应当从“合法性”讨论走向具有“立法者”意义自觉;而其英文著作《孔子:人能弘道》一书,自然可以视为倪先生以中西双语对孔子思想言说与阐发.至于其新近刊发于《南国学术》《儒家精神性人文主义之模式:如在主义》与发表于《孔学堂》《阳明心学功夫伦理与价值重建》,则无疑代表着倪先生在新历史条件下对儒家人文主义精神之一种新阐发.倪培民先生这一走向,既对“留洋”之士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也值得本土学者认真咀嚼.

  • 标签: 功夫 如在 主体 境界 诠释进路
  • 简介:2006年,我国著名价值哲学家王玉樑先生出版了一本代表作:《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在该书中,王先生通过对一百多年来中外价值哲学发展轨迹理性审视和解读,揭示了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局限,提出了走出价值哲学研究困境期盼——从自发到自觉。

  • 标签: 价值哲学 哲学研究 评介 实践 21世纪 理性审视
  • 简介: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与生活渐行渐远同时也让生活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操控人独立力量,生活就完全地技术化。在生活技术化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便利来改善生活质量和丰富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多维性与技术二重性,技术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价值旨归,生活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化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生活化。

  • 标签: 技术 生活 生活技术化 技术生活化
  • 简介:人权侵犯涉及到人权不实现和人类行动者与这种不实现之间特定、主动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可能是互动性;但当行动者联合设计和施加一些制度安排,以此造成人权可预见和可避免不实现时,这种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制度性。现有证据表明:一、大约一半世界人口,其基本社会和经济人权尚未得到实现;二、较穷一半的人类正在遭受全球家庭收入份额迅速下降(目前份额低于3%),就其原因而言,超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承担重要责任。因此,有充分理由可以说,像我一样的人--有影响力国家富裕公民--联合起来大规模侵犯了全球穷人的人权。我们多数人觉得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但这并不能抹杀这个结论,因为他们既没有调查人权不实现制度性原因,也没有研究相关制度改革可能性。

  • 标签: 经济不平等(或经济两极分化) 人权短缺 人权的侵犯 制度性分析 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 超国家的制度体系
  • 简介:古希腊哲学不仅是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论辩活动或逻辑分析,更是追求智慧生活方式,哲学话语与作为生活方式哲学本身是不同。古代哲学与哲学家具体生活不可分,哲学家总是不满于流俗生活,他们竭力追求一种真正值得过生活,从而追求极高明生活智慧,极高明生活智慧与哲学家生活是不可分,换言之,古代哲学家是知行合一。古代汉语中没有“哲学”一词,但古代中国一直不乏追求极高明生活智慧哲学。孔子、老子、庄子、王阳明等都是知行合一哲人(哲学家)。但现代学院派哲学已沦为话语体系、论辩活动或逻辑分析,已不再追求极高明生活智慧,这是哲学堕落和悲哀。哲学须回归生活,重新追求极高明生活智慧,才能对世道人心有所裨益。

  • 标签: 哲学 生活方式 智慧
  • 简介: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医学研究领域获得越来越多应用和关注.人体作为复杂生理和演化系统,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非线性、多层次性、动态性、突现等特征.从复杂性哲学视角出发,分析了人工智能医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优势和问题.人工智能医学可以利用海量数据,搜集复杂特征信息,发掘并识别多种变量之间相关性,通过机器学习捕获数据中复杂与非线性关系,克服还原主义局限,消除不确定性,提高预测准确性.疾病过程所体现出动态复杂性和过程敏感性,复杂系统不确定性和突现特征,使得人工智能医学对疾病和治疗状态预测和长时段预测难以实现.人工智能利用相关性所做预测,虽然准确,但因为因果解释缺失和路径依赖,不能直接用于临床上医学照料,需要医生具身临床经验和知识辅助判断.治疗临床情境重要性与数据化上困难,也给当前人工智能医学实现从精准预测到有效治疗带来了挑战.

  • 标签: 复杂系统 人工智能医学 生物医学 大数据 机器学习
  • 简介:本体论不仅仅是哲学必须给予回答问题,更是一种哲学解答问题方式。作为哲学所独具思维方式,本体论并没有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立足于实践开拓哲学新视野而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在一般意义上去弘扬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而是攫取了一个独特理论视角,将集中反映了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关系“人”作为理论观照焦点。正是这一理论视角转移,充分展示了新唯物主义既根本区别于唯心主义,又完全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全新致思理路。基于这一全新的人学本体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现实的人活动即实践出发,建构起了新唯物主义理论大厦,在“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层面上更进一步地展现出了深刻的人学意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学 本体论 传统哲学 唯物主义
  • 简介:现象学与生活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是主张现象学脱离生活,另一个则主张现象学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包含调和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现象学是不足。虽然胡塞尔本身哲学最终以彻底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转向可以达到彻底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学和生活之间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学和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关系,还存在非对立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现象学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 简介:与英语和法语science不同,德语Wissenschaft具有更广泛"科学"含义,即包括数学和自然科学(小科学)、社会科学(中间科学)和人文科学(大科学)。不是自然科学为人文科学奠基,而是人文科学为自然科学奠基;人文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领域内运用,相反,自然科学才是人文科学在自然领域中运用。作为大科学文、史、哲经常也要用到小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和中间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方法,但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它们最终都要归属于人学,即人哲学,体现为逻辑和历史相一致哲学方法。

  • 标签: 大科学 中间科学 小科学 人学 逻辑和历史一致
  • 简介:胡塞尔晚年尝试建立生活世界本体论。他把生活世界视为一切意义起源和归宿,把生活世界与科学和哲学相关联,以便阐明知识发生线索和规律。按照胡塞尔看法,在知识构成中存在奠基与被奠基关系,在不同知识形态中存在明证性程度上差等序列。胡塞尔研究生活世界本体论是为了在各种生活形态和知识谱系中发现本质普遍联系和统一性。胡塞尔终其一生反对他那个时代相对主义。我们能从胡塞尔有关生活世界本体论学说中获得启发,找到反驳当今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观点某些理据。

  • 标签: 谱系 本质 生活世界 后现代主义 相对主义
  • 简介:卢卡奇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在美学视阂中,从微观层面对人异化问题探讨。他看到了在发达工业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人赖以存在经验生活层面,而异化深入是由于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非日常生活无法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得日常生活停滞不前造成.他把唯一能使非日常生活回归日常生活希望寄托在艺术身上,因为艺术与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微妙,既从日常生活中分离了出来,也没有丧失掉与日常生活联系。

  • 标签: 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 审美 艺术
  • 简介:自由概念与能动性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在相容论框架下,信念、欲望和行动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自由概念和责任概念。对有约束能动性思想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行动自由概念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二分法”式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人类在自己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政治是人创造,它改变了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中世纪、现代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困惑、焦虑和危机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 标签: 生活世界 共同体 公民身份
  • 简介:自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题后,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问题,拯救哲学危机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化场景。但这是一种哲学转换、转向,作为一种特殊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在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和实践哲学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生活哲学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和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重要趋势。生活哲学与哲学生活关系、生活生活世界关系和生活哲学涵义与特征是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三个具有前提性基础性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发展。

  • 标签: 当代哲学 发展路向 生活哲学
  • 简介:胡塞尔关于“原初生活世界”分析可以依动态构造法则和静态内容而做区分。在他那里,就作为内容面向生活世界而言.有关历史先天和历史目的论现象学分析构成其主要内容。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没有同等公正地对待历史和哲学。利科关于记忆、遗忘和虚构想象研究可以被看作对内容面向生活世界修正和进一步发展,它们分别揭示了人类记忆历史处境、遗忘存在处境和想象“彼在”存在论。据此,生活世界内容可被刻画为作为记忆(遗忘)和希望(失望)生活世界。对这一人类存在论基础内容关注是哲学家使命,依此关怀,哲学家能够在伦理和政治现实层面给予人们振聋发聩提醒。

  • 标签: 生活世界 记忆 历史现象学 遗忘 想象 希望
  • 简介:"哲学与生活世界"国际研讨会于2014年12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联合举办。这是继2013年8月哲学所在希腊雅典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举办同样主题会议基础上,对"哲学与生活世界"这一主题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研讨。

  • 标签: 哲学与生活 主题会议 希腊雅典 上海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 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