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196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东欧国家中只有阿尔巴尼亚选择支持中国,与中国建立了友好深厚的友谊。中国方面,除了对阿尔巴尼亚经济资助、政治支持外,还签订了文化援助合同,派遣优秀文化教育工作者到阿尔巴尼亚进行文化支援。本文是对到阿尔巴尼亚教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蒋祖慧编导、教钢琴的陈比纲教授和教授英语的张载梁教授的口述实录。三位文化教育工作者从工作经历、异国印象、与阿方关系、生活娱乐等方面回忆了文化支援阿尔巴尼亚的历史事实与体会感触,从文化层面展示了特殊历史时期两国的“蜜月”关系。

  • 标签: 文化援助 芭蕾舞剧 友谊
  • 简介:1月20日,延庆团县委书记叶东同志带领团县委机关干部一行5人,到康庄镇看望获得2008年度“北京优秀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的创业青年徐海珠,并为他颁发了获奖证书,赠送了节日慰问品。叶东同志表示,要利用团组织的人才资源优势,和优秀企业家对接,来帮助有创业激情而且需要帮助的青年创业者。

  • 标签: 优秀青年 县委书记 创业致富 优秀企业家 机关干部 荣誉称号
  • 简介:50—70年代:毛泽东研究在日本林晓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东方巨人的崛起震撼世界,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更觉震动,客观上推动了日本国内对中共和毛泽东的研究。编译毛泽东文集编译出版毛泽东著作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1952年,日本“现代中国研究”编译《毛泽东论...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思想 50—70年代 中国革命 研究成果 日本学者
  • 简介:<正>西方大都以下面的情况说明捷克斯洛伐克过去10年的发展状况:社会发展被暴力所中断;政府害怕改革;经济长期处于困难或停滞状态;生态威胁日益严重;由人数少但重要的集团来管理国家这一观念遭到公开指责;居民在政治上消极。社会普遍停滞的原

  • 标签: 捷克斯洛伐克 生态威胁 社会发展 停滞状态 发展状况 80年代
  • 简介:<正>美国共产党成立于1919年。30年代和40年代前期力量发展较快。二战结束时,除拥有约10万党团员外,还直接领导和影响着数百万工会成员和进步群众。战后,美共遭到统治阶级的全面围剿,加之苏共20大和波匈事件的冲击,党的力量和影响急剧下降。50年代末,党员不足1万人,在工会中的基础基本丧失。60年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放松

  • 标签: 80年代 美国共产党 统治阶级 波匈事件 工会 60年代
  • 简介:<正>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匈牙利社会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出现了一些不利的变化,如何提高效率乃是匈牙利工业当前最为突出的重大问题。早在一百五十多年以前,锐意改革的有识之士就认识到匈牙利工业化起步较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照拉约斯·科苏士的说法:“没有

  • 标签: 工业政策 匈牙利 社会经济发展 外部条件 工业化 必要性
  • 简介:<正>探讨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地位问题,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时代背景,包括国际结构的变化;第二,注意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综合国力强者,国际地位自然很高,而综合国力不是很强者,通过实施一些策略意义上的手段,也可以使自己的国际地位有较大的提高;第三,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因素很多,但从根本上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客观的基础因素,如综合国

  • 标签: 国际地位 综合国力 国际结构 基础因素 国际正义 第三世界国家
  • 简介: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中,许多波澜壮阔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载入了共和国的光辉史册,更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青年志愿赴江西垦荒,便是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之一。该运动可分为试点阶段(1955年10月至1956年1月)、巩固阶段(1956年1月至3月)、后续阶段(1956年3月至1959年)等三个阶段,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书写了不同凡响的篇章。

  • 标签: 1950年代 上海青年 江西垦荒
  • 简介:自1991年成立以来的短短10年间,意大利左翼民主党共参加了4次国内议会选举,2次欧洲议会大选,其中在1996年举行的第十三届国内议会选举中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从意共到左翼民主党奋斗了近半个世纪的参政执政目标.从原意大利共产党演变而来的左翼民主党已成为一个新时代的社会民主党,奉行实用主义的政治经济纲领,致力于国内大选和欧洲选举.左翼民主党领导组建的以"橄榄树"为标志的中左联盟已成为意大利两极替代政治格局中必不可少的一极.

  • 标签: 意大利 左翼民主党 中左联盟
  • 简介:<正>宣嚣一时的"缓和"已经过去,八十年代苏美关系空前恶化。两个超级大国疯狂的扩军备战,激烈的心理宣传战,尖锐的地区爭夺,西方舆论大叫新的冷战又要来临。本文试图就八十年代的苏美关系作一简要的回顾,并就共发展趋势发表一管之见。

  • 标签: 苏联 八十年代 苏美关系 里根政府 军备竞赛 美国政府
  • 简介:<正>"缓和"在战后苏美关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苏美从"冷战"走上"缓和",反映了国际关系以及两个超级大国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虽然苏美"缓和"的高潮已过,但回过头来考查一下"缓和"的由来与发展,在"缓和"中两个超级大国的你争我夺,这对我们分析今天和明天的苏美关系还是有益的。一苏联的"缓和"是它"和平共处"的翻版,是它的政治战略。苏联开始寻求"缓和",可以说是在斯大林逝世后不久。1953年8月8日,马林科夫在讲话中提出要和缓世界紧张局势,他说是为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而斗争。

  • 标签: 苏联外交政策 缓和 苏美关系 勃列日涅夫 和平共处 战略武器
  • 简介:进入90年代瑞典社民党面对严峻挑战:国际上,工人运动陷入低潮,金融投机猖獗;在国内,右翼势力猛烈进攻,福利沉疾加重,瑞典模式失灵。但该党并没有改旗易帜,而是坚持原则,临危不惧,大胆变革,大力削减开支,适度调整福利,改革国有企业,在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同时,努力维护劳动人民的基本利益,从而成功地恢复了其经济发展活力,并击退了新自由主义势力的进攻。瑞典因此成为处于低潮中的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新亮点。

  • 标签: 90年代 瑞典 社民党 政策变革 新自由主义 政党政治
  • 简介:<正>80年代以来,古巴党他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实施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有限度的经济改革。一180年古共二大确定了从80年代至2000年的古巴经济发展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完成社会主义物质和技术基础建设,逐步向经互会欧洲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靠近。其主要经济任务是:(1)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2)逐步使经济结构趋向合理;(3)提高社会生产效益;(4)促进国际和国内经济合作,向一体化和专业化方向发

  • 标签: 经济改革 80年代 经济政策 一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经济发展战略
  • 简介:<正>十年前,乌布利希时代的新经济体制的伟大改革纲领宣布完结了。从这一段的情况来看,我们今天可以说,以控制论为基础的改革纲领的社会效果在经济政策方面并未被掌握。德国的体制斗争有利于联邦德国,因为它成功地把经济政策同社会福利政策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谋求利润的动机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为最终导致“福利国家”的福利补

  • 标签: 经济政策 社会福利政策 民主德国 新经济体制 联邦德国 消极作用
  • 简介:<正>《谈判》是为适应教学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而开设的一门集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课程,是国际政治系本科生的限制性选修课。该课程在遵循学科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其实用性和技巧性。通过课堂讲授、

  • 标签: 谈判学 教学改革 应用型课程 谈判行为 国际政治 全面性原则
  • 简介:2000年代初在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爆发了"颜色革命",青年政治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颜色革命"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影响,俄罗斯青年的政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已经存在的各种反政府青年政治组织开始活跃,以发动"俄罗斯版颜色革命"为己任的新的反政府青年政治组织纷纷成立。这一形势迫使普京政府开始高度关注青年的力量和作用,以支持组建亲政府青年政治组织等方式严密防范在俄罗斯发生"颜色革命"。经过普京政府的周密行动,俄罗斯政局较为稳定,"颜色革命"的影响在俄罗斯渐渐淡去,这其中亲政府青年政治组织功不可没。

  • 标签: 颜色革命 俄罗斯 青年政治组织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西德)和美国在共同抗苏的基础上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但是,两国关系是不平等的主从合作关系,西德扮演的是“伙计”的角色。进入60年代,德美关系起了变化。这种变化对西德来说是痛苦的。一方面是美国不顾西德的利益寻求同苏联合作;另一方面西德与苏联关系的僵局还没打开,而对美国的背弃又无可奈何。西德对外政策已到了非变不可的关头。决定和影响这一时期德美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是以下三种因素:国际形势、实力对比和国家利益。

  • 标签: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联邦德国 美国 苏联 外交关系 国家利益
  • 简介:陆新和:陈老师在我们学报上有篇文章,是关于1968年青年文化的书评。1968年是青年文化的大年,可以说国内外研究青年文化的话题都是从60年代开始的,更离不开1968年。今年年初以来,欧洲、美国都在搞各种50周年的纪念活动,越南也在年初搞了纪念越战春节攻势50周年的活动。我觉得整个60年代,尤其是1968年的青年文化运动,一个重要的源头是来自越战,来自1968年的春节攻势。

  • 标签: 青年文化运动 1968年 60年代 纪念活动 国内外 攻势
  • 简介:建国后,不同于按照苏联模式改造的大学体系,中小学教育体系并没有按苏联模式进行改造,尽管中小学都收归公办,设立了政治课,有些教材采用了苏联教材,也搬用了苏联的部分制度,如五分制等。但苏联模式对中小学教育系统的影响实在有限。总的来说,中小学教育制度是在民国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演变,在六十年代前中期最终形成了'小宝塔'的重点学校体制。

  • 标签: 重点中学 小宝塔 六十年代前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