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那个夜晚,雪峰闪着寒光。海拔六千米以上,一只鹰迷失了方向。高远的天空如此迷茫,寂静像一把火,焚烧了整个夜晚。而此刻,风以自己的方式,安抚着所有生灵。远处的塔克拉玛干,热浪刚刚退去。奄奄一息

  • 标签: 塔克拉玛干 焚烧 龟兹 天空 海拔 千米
  • 简介:  阿尔伯特·加缪简历  阿尔伯特·加缪(Albert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为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大师,"荒谬"为其思想的一大重点,在作品中时而可见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冷漠、疏离与对立关系.……

  • 标签: 获得者阿尔伯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阿尔伯特加缪
  • 简介:《杰·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托马斯·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重要作品。本文拟从时间和意识两个哲学范畴分析这首诗歌深刻的哲学内涵及诗歌主题,通过分析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交叉运用、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的并置,管窥艾略特的哲学观对理解其诗歌的作用。

  • 标签: 时间 意识 《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艾略特诗歌研究
  • 简介:<正>来到了株洲的"方欢乐世界",我们怀着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先到了"星际航班"。"哇"!只见四周站满了穿着航天服的守卫战士,于是,我们在他们的目送下进入了"星际航班"的最深处。走入座位,系好安全带,灯光随即熄灭,门窗也自动关闭,不由得给我们的这次太空之旅增加了几分神秘、甚至是恐怖的色彩。随着一声沉闷的汽笛声,"星际航班"便要起航了。顿时,天花板上的星空打开,显示在我们眼前的是长长的立体轨道。我渐渐地忘却了自己的存在,准备好好地体验这次非同寻

  • 标签: 太空之旅 汽笛声 次非 不知道 维苏威火山 小火车
  • 简介:<正>背景缘起背景缘起:奥多·霍夫曼(TheodorHoffmann),退役海军上将,1935年2月27日生于德国古斯泰维的一个农业工人家庭,1952年参加东德人民军海军,先后担任舰队参谋长、司令、海军副参谋长、副司令、司令,1989年11月18日出任莫德罗政府的最后一任军职国防部长,1990年4月起任国家人民军总司令。在两德统一的前三天,即1990年9月30日退出现役。近日,霍夫曼将军来北京出席他的新书《最后一道命令》(中文版)发行式,笔者对其进行长达数小时的访谈,其兴致有三:其一,他是未动一枪一弹将当时华约各国中装备最精良的一支军队下令解散,并且使之和平融入西德联邦军队组成现在的德国国防军,而这种高度理解与完满结果,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鲜见的。其二,柏林墙是上世纪"冷战"的象征,其最终的倒塌又是"冷战"终结的标志。而霍夫曼将军恰是这一记入人类历史史册的大事件的见证人。其三,二战以后世界仅东西德、南北朝鲜和中国存在着分离问题,霍夫曼将军亲历的和平统一将不失为一块可能在将来帮助我们中国人的"他山之石"。在对将军的整个访谈过程中,其对历史和部属的负责着实令人敬重,可其为柏林墙护卫士兵的申辩却显得偏狭。笔者在访谈中,为了说明成年人必须为选择而承担后果与清算,屡屡将其逼进死角,以至白发老人一脸窘相满头虚汗的情形,至今想起仍于心不忍!而将军最后转交的当时在东德来讲绝对是"超级机密"的事关东德军队转型的几份文件,随附访谈之后,可为了解当时东德军队最后处境的不可多得的一份资料。

  • 标签: 霍夫曼 两德统一 国家人民军 德国国防军 莫德罗 海军上将
  • 简介:2011年10月,通过一位意大利研究生的联系,突然接到阔别十余年的意大利罗马大学尼兹教授(ArmandoGnisci)的来信。我认识尼兹教授早在1996年,当年他远道而来,参加在吉林长春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第5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题目是“作为‘非殖民化’学科的比较文学”。我当时感到他看待比较文学的角度很新,许多问题是我从未认真想过的。

  • 标签: 教授 精神世界 殖民主义 中国比较文学 国际学术讨论会 友谊
  • 简介:1898年6月,巴西人丰索·塞勒多拍摄了一部名为《瓜纳巴拉海湾》的短片,巴西从此有了自己的电影。到了1925年,巴西电影业有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批电影制片厂和数百家电影院。性急的爱国者们于是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应该看所有的巴西影片!”但是,没有令人喜闻乐见的、真正站得住脚的影片,仅凭着口号是吸引不来观众的。恰在这个急需优秀国产影片的时候,温托·莫罗进入了巴西影坛。莫罗生于1897年,后来他看了几场电影之后就爱上了这门新兴的艺术,决心献身于电影事业。他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观摩能看到的每一部影片,特别是美国影片,悉心揣摩、刻苦钻研,逐渐掌握了一些导演、摄影、美工的技巧,于1925年拍摄了自己

  • 标签: 巴西独立运动 桑托斯 电影制片 影片 电影事业 克鲁赛罗
  • 简介:  追不到同班同学的0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追不到昔日同窗的Q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暗恋好友多年而一直没有勇气表白的Q说维持这种关系最明智,若表白了,可能连好朋友也做不成.  ……

  • 标签: 校园语录
  • 简介:从前,有一只小老鼠,我们暂且称他为鼠吧,鼠和他的爸爸妈妈生活在一个两室一厅的小洞里。鼠在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下,逐渐长大,这个春天,到了该自己出去觅食的年纪了,妈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一定要注意安全,别贪图小利,鼠才不会听她哕嗦呢.他径直走出家门。他按照爸爸告诉他的技巧,左嗅嗅,右瞅瞅,不时用小爪子创创地,前转后磨,却一点收获也没有。他已筋疲力尽,只好垂头丧气地往家走。

  • 标签: 阿鼠故事
  • 简介:Q正传》里有一个镜头,革命了的Q,飘飘然地走在未庄街头,一向不把他瞧在眼里的赵太爷,不得不放下身段,“怯怯地迎着低声地叫:‘老Q’。”这有点滑稽,但也是这个世界上常常发生的错位和颠倒的事情。文坛尤其如此,没看上眼的作家,红遍大江南北,觉得不错的希望文星,湮没无闻;绝对不成气候的作品,卖了个好价钱,字字珠玑的杰作,乏人问津。所以,Q当了作家,而有的作家当了Q,都不是没有可能。

  • 标签: 《阿Q正传》 作家 文坛 滑稽 作品 革命
  • 简介:读斯林堡的作品。很难对这位大师的创作得出某种分明的印象。仿佛一切都是不确定性的。芜杂的。朦胧的。所有的小说、戏剧、和书信。所有的,对女人一如既往的爱和恨。因为斯林堡先生本身就是博大而庞杂的。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主张。加之斯林堡先生又是一位极率性抑或被称作为极感性的作家,就如同他总是此起彼伏的激情生活。于是他对他事他物的看法,便也伴随着其生活态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你大可不必和斯林堡先生较真,更不必对他在女性问题上的激进或者保守斤斤计较。

  • 标签: 斯特林堡 先生 辩护 生活态度 不同时期 女性问题
  • 简介:<正>谁吹起了这阵清风1996年春天,中央电视台的专题片《香港百年》建组,地点暂时设在陆军开办的一家宾馆,32岁的忆不幸成为这部片子的总撰稿。此节目长达365集,播出绵延1年,从当年7月1日直至1997年7月1日。由于播出时间安排在每天《新闻联播》之前,可想而知,此节目的撰写曾遭受过怎样大的钳制,以致于拥有独立学术意志的忆苦不堪言。那一年,只要觉得苦,忆就拿起环境主义者痛恨的香烟,抓起遥控器,朝电视机愤怒地狂调。

  • 标签: 阿忆 新闻联播 播出时间 杨澜 北京电视台 许戈辉
  • 简介:我的诗篇啊!对于流过眼泪的世界,你是活生生的见证!你诞生在心灵上暴风雨骤起的不幸时分,你撞击着人的心底,犹如波涛撞击着峭壁。——涅克拉索夫

  • 标签: 索尔仁尼琴 审判 暴风雨 眼泪 心灵
  • 简介:<正>她们或五六人、或上十人走成一列,仿佛经过统一选拔和训练,身材一般高,服饰一个样,一律举着黄伞,腰身挺直,目不斜视,款款而行,矜持、高贵、优雅。每走一步,她们身上的银饰就叮当作响,脚下的百褶裙摆如荷叶般展开,如涟漪般荡开,美感十足,动感十足。

  • 标签: 火把节 凉山彝族 服饰 彝人 黄伞 美感
  • 简介:<正>在差不多的文学批评、文艺理论著作和教科书中,在谈到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总要引用恩格斯的一段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至于什么是黑格所说的“这个”,黑格关于人物性格有些什么样的见解,这些见解又何以值得恩格斯如此的重视,论者一般都不加深究。在有的论著

  • 标签: 人物性格 典型性格 人物形象 黑格尔 美学 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