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内蒙古凉城县发现安阳、戈邑铁范张文芳在钱币学和货币史的研究中,钱、钞版等实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历来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1990年2月,内蒙古博物馆收集到一件出于内蒙古中南部凉城县的,并且为安阳、戈邑并存于一的铁范。1989年秋,乌兰察...

  • 标签: 内蒙古 凉城 乌兰察布盟 同范 巴彦淖尔盟 赵武灵王
  • 简介:论齐国钱于中航我国古代金属铸币,从先秦到南北朝,所用都是硬材有陶、石、铜、铁、铅等不同质料。考古发现表明,硬铸币工艺,在战国时代已臻于成熟,其中以齐刀币铜母为代表的叠铸工艺和以齐国化为代表的单主浇道直流分铸顶注工艺,长期影响了两汉至南北...

  • 标签: 齐国 直浇道 顶注工艺 钱范 刀币 浇注孔
  • 简介:我有一位朋友去伊拉克工作,他知道我收集外国硬币,回国时带给我一些伊拉克硬币。除一些常见的流通币外,其中有一套伊拉克发行的巴比遗址流通纪念币,令我惊喜。这套币当前在国内比较少见,现将这套闪烁着历史光芒的硬币介绍给集币的朋友,让大家共享集币的喜悦。

  • 标签: 巴比伦遗址 纪念币 图案设计 形制 市场流通 伊拉克
  • 简介:瑞克(Brunswick),德国下萨克森州东南部城市。于公元861年由布鲁诺(Bruno)伯爵建立。不瑞克之名乃“布鲁诺”加上“开拓地”(wick)而来。

  • 标签: 不伦瑞克马图银币 历史考证 古钱币 图案
  • 简介: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以秦钱重难用为借口,发布了“更令民自铸钱”的法令。此令已出,各级官吏、地方豪绅、懂铸造技术的工匠,都有了自行铸造钱币的权力。铸造钱币权力的扩大,使各地能工巧匠在钱币铸造工艺上尽显其能,产生了一项新的制铸钱工艺,即叠铸钱工艺。这种革新的工艺,历经初期阶段、成熟阶段、鼎盛阶段,最后终由母钱翻砂工艺所取代。

  • 标签: 叠范铸钱 中国 西汉时期 文物考古 钱币学
  • 简介:东周时期,铜铸币开始广泛流通。铸钱工艺脱胎于青铜器铸技术,因此早期的铸钱一般都在青铜器铸造作坊进行。在中国古代存在着石铸造、铜铸造和泥铸造三大铸钱工艺传统。石铸钱工艺的出现和主要使用阶段在东周至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早期石铸钱非常流行,此后该工艺几近消失。本文立足于考古材料,尽可能全面搜集已出土的东周至秦汉时期不同钱币种类的石资料,在此基础上考察石材质选择、刻制工具、制技术;根据背材料、石使用痕迹,探讨石的合浇铸技术,力图对石铸钱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在石铸钱工艺研究基础上,又对中国古代石铸造传统、西汉早期石铸造工艺兴盛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对石铸钱工艺在中国古代铸技术史上的地位做出客观评价。

  • 标签: 东周秦汉 石范 铸钱工艺
  • 简介:中国古代不存在“同镜”。对陶黑灰层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陶在经过高温铜液浇注以后,面会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浇铸前,面的化学成分正常,经铜液浇铸以后,面除含有28%的CuO以外,CaO的含量达到28%,本不存在的PbO也突然在面的黑灰层里占有13%以上,Pb也达到21%;这时的面再不像未曾浇注铜液前那么光滑,而是到处闪烁着Pb的金属光泽,被一层Pb和Ca及S等物质的化合物覆盖。Pb的氧化速度比较快,几天以后,厚薄不匀的黑灰层面有不少部位起皱纹,整块面变得很粗糙。另外,铜液注满腔凝固后,镜体与腔之间产生了负压。负压值的大小与镜体的重量成正比,镜体越大,负压越大。因此,浇铸过的镜一般不会再完整无缺供第二次浇铸。由此可以认定,“同镜”是不存在的。

  • 标签: 阴模 阳模 泥范 陶范 黑灰层
  • 简介:<正>关于“卢氏阴文石”(以下简称卢氏),据王献唐先生的《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以下简称通考)记载:“……至垣釿铁范,罗氏《俑庐日札》谓似伪造。又谓吴有卢氏空首(图一),至精(并见顾起潜所编《愙斋先生所藏古器目》)。与其他各曾归邓氏风雨楼,于沪上见之。卢氏亦载古物图录,不见愙斋集古录,所得时地未详。合上著录,是吴藏共有四。灵鹣阁刻愙斋藏器目,有四。当指此。其目编于光绪十三年六月,知卢氏币,收在其前矣”。又载:“卢氏铲币,罗云石膏

  • 标签: 卢氏 空首 中国古代货币 阴文 十三年 王献唐
  • 简介:2010年5月,配合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雁塔南路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了一座北宋墓葬,出土天祜墓志一合。墓主天祜官至普州安居县(今四川遂宁)知县,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正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墓主先后经历了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最终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安葬于永兴军万年县洪固乡。本文对墓志进行了录文、标点,并对墓主的家族世系、仕宦经历及北宋的职官制度等进行了简要考证。天裙的为官经历,为了解北宋基层官员的宦迹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从其家族世系的发展脉络中可管窥当时门阀制度消亡的史实。

  • 标签: 北宋 范天祐 墓志 知县
  • 简介:1975年春,喀喇沁旗上瓦房乡大西沟门村修水渠时,在距地表2米深的土层中发现一块燕国“一化”圜钱的铅质母。该出土后被群众砸碎。1981年春,民工薛振芳同志将其保存的残块送交旗文化馆文物组,此现藏喀喇沁旗文物管理所(见彩插图3)。

  • 标签: 母范 钱模 上瓦房 文物管理所 西沟门 钱范
  • 简介:本文是张颔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上提出的论文,他对我国币文字“(?)”进行了详实的考证,从而对(?)字的断代及其国别归属和铸造地点提出了新的见解。

  • 标签: 布币 货币文 空首布 张颔 古泉 一刀平五千
  • 简介:最近,笔者收集到一枚银票,该银票为兰灰色绸色质地,背有衬纸,颜色古旧,长22cm,宽12cm。银票上方印有黑色“银票”二字,右边竖印“柏馨号银庄”,中间竖印有“甫号转富现银玖百两(玖百为手写体)凭票转银暂可通用”。右边竖印“大清咸丰二年八月四日置(二、八、四为手写体)”。银票上盖有“大德”、“柏馨行”、“树字”、“庆甫号”、“三行一”、“吴亦信”、“汪柏馨”等红色印鉴。还有骑缝印、押款印、八角印多方。该票经上海高建兴、南京杨勇伟、杨军、徐州王宣瑞等诸多钱币收藏家鉴定为真品无疑。(见彩图)

  • 标签: 咸丰 杨军 杨勇 钱币收藏 徐州 印鉴
  • 简介:“货”铜钱的铸行,史籍有明确记载。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从居摄二年至天凤元年(公元7~14年)8年之间,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变革,铸币6种28品。《汉书·食货志》载:天凤元年罢大小钱,改作货、货泉。王莽乱改币制,种类复杂,换

  • 标签: 鎏金货布 唐代 钱文 莽钱
  • 简介:币是一种用白布做料,用木板或铅板将墨色印在白布上(有的油帖还印有图案),再用桐油浸渍而成的币。这样在流通过程中,字迹不易脱落,比纸币结实.不易撕破,经久耐用,便于流通,民间称其为油布帖。

  • 标签: 布币 新疆 货币种类 古钱币
  • 简介:三孔是先秦货币中颇为罕见的珍品,自发现以来,倍受研究者的重视学者为之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完年代问题,还是一个难解之谜,未能达成共识^⑴。笔者不揣浅陋,现就这一问题,试图在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测其中的奥秘^⑵。

  • 标签: 三孔布 先秦货币 中国 发行流通 铸币年代
  • 简介:是古人制作钱币时所使用的“模具”,是研究古钱币型制、真伪及制作工艺的有力佐证之一。据《汉书·武帝纪》记载,五铢钱为汉武帝刘彻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元狩五年,罢半两,行五铢钱。”五铢钱诞生前夕,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间私铸盛行。

  • 标签: 五铢钱 钱范 制作工艺 古钱币 各级政府 通货膨胀
  • 简介:201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雁塔南路发掘了—座北宋墓葬(M3)。墓主天祜,官至普州安居县(今四川遂宁)知县,皇裙元年(1049年)去世,熙宁八年(1075年)安葬于宋永兴军万年县洪固乡。墓中不仅出土了铜镜、金饰、玉梳等妆饰用品,还出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酒器、文房用具,反映了北宋官僚士大夫的生活意趣。出土的32件黑色生漆薄片,是我国北宋漆器的重要发现,为研究当时漆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出土铜钱将近300枚,有北朝、唐代、五代南唐、北宋时期铜钱多种。该墓结构较为完整,随葬器物种类丰富多样,是一座典型的北宋纪年墓,为宋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北宋 范天祐 墓葬 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