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报告了一例上颌左侧侧切牙颈部侧穿并伴有根尖病变的病例。根管侧穿的患牙由于其复杂的缺损情况,为治疗带来技术上的困难。此病例选择了牙髓手术治疗,对根尖和根侧的病变进行搔刮,根尖切除后倒预备,使用银汞合金对根尖倒充填及对侧穿位点进行最终的充填。随访10年后该患牙临床无症状,X线检查牙槽骨逐渐愈合。

  • 标签: 根管 银汞合金 牙髓 长期疗效 手术治疗 根尖周炎
  • 简介: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与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定于2009年11月25~30日联合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牙体牙髓疑难病例的显微治疗临床新进展》研修班(继续教育Ⅰ类学分10学分)。理论课程包括难治性根尖周炎的感染控制与显微根管再治疗、镍钛机动预备、热牙胶充填和超声等显微根管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 标签: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根管再治疗 牙体牙髓 临床应用 疑难病例 学习班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程序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伴继发性咬合创伤牙位龈沟液(GC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蛋白(OPG)系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海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合并继发性咬合创伤患者21例纳入研究,分层区组随机分为A、B两组。研究结束时18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A组9例,咬合创伤牙位共计18颗,包括9颗前牙及9颗前磨牙;B组9例,咬合创伤牙位共计18颗,包括7颗前牙及11颗前磨牙。基线时,A组先实施全口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SRP)治疗,B组实施咬合创伤牙位咬合调整治疗;第28天,A组接受咬合创伤牙位咬合调整治疗,B组接受全口SRP治疗。其中,咬合调整治疗在T-ScanⅢ型咬合分析系统指导下完成。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基线、第28天和第56天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RANKL、OPG水平。两组组内SRP治疗前后、咬合调整前后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RANKL、OPG水平变化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在第28、56天时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结果SRP治疗后两组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降低,RANKL/OPG比值升高,与SRP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调整治疗后两组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RANKL/OPG比值降低,与咬合调整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调整治疗可降低慢性牙周炎伴继发性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及RANKL/OPG比值,提示咬合调整治疗可能有助于抑制牙周骨组织破坏。

  • 标签: 牙周炎 牙周基础治疗 咬合创伤 白细胞介素-1β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骨保护蛋白
  • 简介:研究目的:研究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疗(periodontallyacceleratedosteogenicorthodontics,PAOO)技术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完整的牙周检查和CBCT检查。结果: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为608个月.平均牙周探诊深度为2.7mm,未出现牙龈退缩.上颔颊侧骨板厚度为0.48~2.14mm,下颔颊侧骨板厚度为0.2~1.82mm,但有高达40%的前牙出现了骨开窗和骨开裂。结论:尽管临床疗效令人满意,但由于联合治疗完成后出现骨开窗和骨开裂,因此临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 标签: 正畸治疗 牙周检查 临床疗效 骨形态 影像学方法 牙槽
  • 简介:本文提出一种治疗牙体磨损的全面而保守的方法.该方法以微创复合修复术为基础治疗前牙和后牙的龋病。依据组织缺失的严重程度和现存后牙修复体大小.有三种相关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实际上后牙的状况可引导临床医师做出最合适的修复选择。在组织缺失有限和充填体较小的情况下.只须考虑直接修复的方法。对于组织缺失中等和现存的修复体大小中等的病例.建议使用直接和间接复合修复体联合修复。而对于大量组织缺失和修复体较大的病例.通常选择间接修复的方法。通过粘结修复术,主要包括建立直接复合体.可重建以前牙为导向的修复体和正确的笑线;在组织破坏更严重、颊侧形态丧失或牙体变色的情况下.可使用贴面或全冠进行修复。本文的主旨在于.通过使用不破坏牙体硬组织的粘结修复术,从而阻止组织的破坏以及恢复牙齿的正常牙体生物力学性能、功能和美观。

  • 标签: 牙体磨损 病例报告 基础治疗 临床医师 修复术 保守
  • 简介:目的比较应用全可调铪架与平均值耠架制作的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门诊就诊的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46例,按照随机原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分别应用全可调拾架及平均值铪架制作再定位咬合板。戴用咬合板后按时预约复诊调铪,同时检查患者的关节、肌肉症状,记录复诊调铪次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弹响症状均全部消失。平均值铪架组患者治疗后有16例疼痛症状消失(16/20,占80%),20例开口度有改善(20/20,占100%)。全可调验架组患者治疗后有20例疼痛症状消失(20/21,占95%),18例开口度有改善(18/18,占100%)。两组在治疗关节弹响、疼痛和改善开口度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值铪架组患者平均复诊调袷(8±0.73)次,全可调袷架组患者平均复诊调耠(4±0.67)次,两组在调铪次数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全可调铪架制作再定位咬合板比使用平均值铪架制作,对于治疗关节盘移位的疗效更加确切,复诊调袷次数少,疗程短,患者满意度较好。

  • 标签: 全可调铪架 再定位咬合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可复性盘前移位
  • 简介:本文展示的是一例双侧下颌后牙区局部牙齿缺失.伴重度下颌骨水平吸收和中度垂直吸收的病例.采取了一种新的牙槽嵴劈开术后快速正畸的技术。牙槽嵴劈开术是使用超声骨刀在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区扩宽牙槽嵴,为牙齿移动开辟通路。术后立即开始固定正畸,将第一前磨牙远中移动、第二磨牙近中移动至术区。在刃状牙槽嵴顶进行牙齿移动通常较为困难.通过手术则可以促进并加快牙齿的移动。不仅如此.将邻近缺牙隙的牙齿移动到术区,一方面原有的骨缺损区可以被移入牙齿伴随的牙槽骨充填弥补.同时新开辟的第一前磨牙近中的间隙区也有足够的新生骨量进行种植体的植入,种植体植入后,患者很快进行了永久性修复。

  • 标签: 牙槽嵴顶 正畸治疗 病例报告 种植体 术后 外科
  • 简介:牙种植学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修复上颌骨前部美学区域的2颗相邻牙齿缺失同时伴软硬组织的不足。在本文报道的病例里用牙槽骨牵引技术来增加上颌骨中切牙周围的软组织和硬组织而改善种植区域的初始条件。骨牵引后3个月,拔除2个中切牙的牙根,在拔牙窝里即刻种植上2颗螺纹型的种植体。然后临时即刻修复,在UCLA基台上制作丙烯酸树脂全冠。这样可以提供一个理想的外形来支持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修复全部完成,2个全瓷冠粘接到分别预备的氧化锆基台上。上述的修复方案似乎在美学区域有较大组织缺损的病例恢复牙齿天然美学效果中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即刻牙种植 修复 初始条件 种植体 牙槽骨牵引 美学效果
  • 简介:为了研究含L.reuteri乳酸菌的含片用作早期慢性牙周炎的辅助治疗措施的效果,检测患者的牙周袋内Lreuteri乳酸菌的定殖水平,将40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一个病人都有至少两颗牙齿邻面位点牙周探诊深度(PD)5-7mm,每一个象限的牙龈指数(G1)为2.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辅助治疗 随访调查 微生物学 临床效果 含片
  • 简介:为规范牙体牙髓专业相关从业人员的根管治疗操作、学习现代根管治疗理念和技术、提升牙体牙髓疾病诊疗水平和操作技巧,有效防治牙髓根尖周疾病治疗中的并发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将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现代根管技术在牙髓病治疗并发症防治中的临床应用”培训班批号[2013-08—01-013],培训班拟于2013年12月6日至12月8日在北京举办。

  • 标签: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并发症防治 根管治疗 临床应用 根管技术 学习班
  • 简介:本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关于粘结性嵌体及高嵌体的窝洞预备和修复体选择的最新循证临床指南及操作步骤。当前的牙体预备更加推崇牙体保存的原则.但所有的修复材料仍不得不考虑修复体的最小厚度。在重度磨牙症或隐裂牙中,通常推荐选用CAD/CAM复合树脂或CAD/CAM二硅酸锂压铸玻璃陶瓷。由于这方面的中长期临床研究并不多,这种推荐主要基于为数不多的一些体外研究。是否需要做牙尖覆盖.应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包括窝洞的大小、牙体组织生物力学状态、咬合以及美观因素。现代治疗理念的临床意义已在第一部分的文章中予以阐述——双重粘结/即刻牙本质封闭,最优化窝洞设计,龈壁提升。在本文中将进一步围绕这些治疗理念.根据现有的临床及实验证据进行深入讨论,以得到更简洁、预测性更高以及更可靠的临床结论。尽管修复材料的种类选择多样(复合树脂或全瓷),以及修复技术也有多种选择(传统方法或CAD/CAM),但对于间接修复的窝洞,在取模前必须要满足五条客观标准。

  • 标签: 循证临床指南 窝洞预备 现代治疗 粘结修复 修复体 高嵌体
  • 简介:该文旨在评估内镜辅助下经口咽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中的应用。6例年龄小于16岁的患者(男1例,女例;年龄7-15岁,平均13.4岁1共有9侧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骨折断端移位均大于45°。骨折分类根据常规X线片、CBCT或CT影像。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颌骨髁突 经口咽入路 骨折断端 青少年儿童 治疗方法
  • 简介: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与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定于2010年11月24~29日联合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显微根管治疗新进展”研修班(继续教育Ⅰ类学分10学分)。理论课程包括:难治性根尖周炎的感染控制与显微根管再治疗、镍钛机动预备、热牙胶充填和超声等显微根管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牙髓疑难病例的展示和讨论、

  • 标签: 口腔医学院 根管治疗 香港大学 中山大学 牙学院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 简介:目的评价关节盘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14例(28侧关节),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颞下颌关节MRI和头颅侧位片,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髁突高度及相关头影指标进行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I测量显示:术后随访髁突高度比术前平均增加(1.74±0.98)mm(P〈0.001)。28侧髁突均有新骨形成,主要位于髁突的顶端和前后缘(占84.61%)。头影指标测量显示: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A角)、软组织鼻根点到经额点且垂直于前颅底平面直线的垂直距离(Sn-G)、Y轴角(Y-Axis)、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及上下中切牙角(U1-L1)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角)比术前增加(1.83±1.56)°(P〈0.001),下颌颏前点(Gn)术后前移(2.18±3.13)mm(P=0.028),前牙覆盖(overjet)比术前平均缩小(3.55±1.86)mm(P〈0.001)。结论关节盘锚固联合术后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可以促进其髁突生长,减轻牙颌面畸形的程度。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前移位 骨性Ⅱ类错畸形 青少年 关节盘锚固术 正畸功能性矫治器
  • 简介: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二极管激光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同时评估临床指标(例如有牙周袋的牙齿的临床附着水平)以及血液中活性氧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和材料:本研究选取3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82岁。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人。对照组仅接受传统SRP,而试验组接受传统SRP并辅助使用二极管激光(GaAIAs)做牙周袋清创。基线时、治疗后60d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I)、探诊出血指数(BOP)、牙周袋探诊深度(PPD)和临床附着水平(CAL)】.同时在基线时、治疗后30d和治疗后60d时.检测血清活性氧代谢产物的水平。结果:各组组内比较,两组从基线到治疗后60d的PLI、BOP、PPD和CAL均显著改善(P〈0001):两组从基线到治疗后30d和治疗后60d血清活性氧代谢产物显著降低(P〈0001)。但组问比较时,从基线到治疗后60d的临床指标和血清活性氧代谢产物的变化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就临床牙周指标和血清活性氧代谢产物指标的改善方面.使用二极管激光辅助SRP和传统SRP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 标签: 牙周病 活性氧代谢产物 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