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的本质?说实话,我几乎没去想过这样的问题。原因一是我自己可能回答不上来(至少回答不周全吧),二是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好说这样的发问到底有无意义,就像有人向一个画家提出类似的问题:“什么是绘画?”

  • 标签: 文学的本质 哈姆雷特 无意义
  • 简介:山是绿的,水是绿的。如果还要往人的内心窥视,我敢说,西吉人今年的心情也一定是绿的……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数十年来,非常少有地享受着以绿色为主题的好日子。好像是,地球人都知道,西海固的自然条件不好,年降雨量极少,十年九旱。从联合国而来的专家,对这个地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后,给出的结论,让人真是丧气,他们以

  • 标签: 马铃薯 西吉县 西海固地区 文学梦想 西红柿 西芹
  • 简介:<正>香港回归已进入倒计时,香港作为殖民地的历史将被永远地掀翻过去,《南京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奇耻大辱将受到彻底的洗刷.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一天将是全中国人民盛大的节日,是炎黄子孙期盼多年的光辉时刻,香港人民正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纪元的开始.

  • 标签: 香港文学 文学作品 香港人民 香港作家 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
  • 简介: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文学给当代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民音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之的搜集、整理与改编以及文人吸取其营养的创作中。前一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共名”的制约,显示出多民族民间文学尤其是非汉民族文学的边缘化地位,后一类作品中较优秀的部分则显示出另一条道路:即知识分子与民间结合的道路。

  • 标签: 多民族文学 民间精神 中国 民间文学 文学创作
  • 简介:导读:有人曾评论,胡学文的小说题材,绝大部分取自他所熟知的坝上草原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他的小说写作深深扎根于这个时代,他着力表达的乃是人的无奈、无助与软弱。他不喜欢大团圆,从不生硬地给底层的艰辛涂抹亮色;他也不喜欢哭天抹泪,从不无节制地夸张煽情。面对生活,面对被日子消磨、损毁、强暴的人性,胡学文能做的,就是让这日子呈现并且推进着自己的逻辑

  • 标签: 文学世界 小说题材 地域文化 胡学 先锋文学 乡村小说
  • 简介:我一直认为,彝族的妇女地位要比其他民族的高,在没有进行妇女运动之前。这个,所有彝族人都应该清楚:只要是舅舅那方的人,我们是把他(她)尊敬得犹如尊敬"灵竹"一样地尊敬,天底下正是"灵竹"为大。而在彝族人的生活中,正所谓谚语里说的一样:"天上雷公大,地上舅母大"。而灵竹是什么呢?彝族有个规矩,就是:"父欠儿的债,结婚和安家;儿欠父的债,老死之时超度。"父亲及母亲老了受人尊敬、尊敬至死,儿女还要举行一个超度仪式——送祖灵,以得到身心的慰藉。祖宗的灵位就是一根小小的灵竹身上,

  • 标签: 妇女文学 祖灵 妇女地位 彝语 二字 诗述
  • 简介:在华语语系文学中,马华文学与中华性(广义的,包括政治、文化、美学、习俗等)的纠葛相信是历史最悠久而又极端的个案。马华文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中国性经营,大致上可分成政治中华、文化中华与美学中华这三个重要取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殊的形成背景与变化过程。主观与客观因素经常制约着马华族裔的文学书写与文化观念,主观上要建构文学的自主性/独特性,以及客观上又面对来自官方的文化霸权与同质化压抑,使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的心态与认同总是欲理还乱、若即若离,不时在依附/拥抱与稀释/离弃中摆荡。本文尝试从历史的宏观视角,运用具体的文学文本与论述作为例证,探讨马华族裔在文学的建构上与中华性的微妙互动以及这种互动中所孕育的积极意义。

  • 标签: 马华文学 文学史 政治中华 文化中华 美学中华
  • 简介: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举办,这是举国欢庆的庆典,为迎接这一盛事,进一步体现"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奥运精神,《人民文学》与《民族文学》、浙江

  • 标签: 举办象山 人民文学 奥运有奖
  • 简介:一19世纪上半叶,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文学思潮相继突奔涌动于欧洲文坛的时候,远在东方处于相对隔绝地理环境中的中国文学对欧罗巴土地上的喧闹浑然不觉。它依然我行我素地在传统艺术的矩阵中高蹈徜徉,孤立孑行。此时,清王朝乾嘉盛世的釉彩正一块块脱落,从浩如烟海的经史书卷中熟谙盛衰之机的封建士人,在山雨欲来风声鹤唳之中,嗅到了变局在即的气息。

  • 标签: 文学思潮 文学世界 中国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 文学走向 乾嘉
  • 简介:<正>颁奖词:"赫塔·米勒的作品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赫塔·米勒简介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是德国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1976年,米勒开始在一家工程公司担任翻译,由于她拒绝和国家安全部门合作,1979年失去工作。随后,她通过在幼稚园教书以及做德语家教谋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词 安全部门 工程公司 边缘人 下层人民
  • 简介:<正>《四川文学·校园版》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品质校园文学月刊。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旨在发现、培养校园作家诗人,深度探讨校园文学创作以及现代教育相关问题,全面展示和服务四川校园文学事业,为校园作家诗人提供成长平台。《四川文学·校园版》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 标签: 四川文学 四川省作家协会 征订启事 课余文化生活 深度探讨 文艺作品
  • 简介:通过“直谏”风波起家的李建军博士近几年来频频对当代文坛提出严厉的批评,除了他密集出现在各种期刊杂志的评论文章及其结集《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还有专门的理论著作《小说修辞研究》。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把向粗制滥造的文学作品发出质疑、为颓靡文坛呼唤“伟大的文学”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建军博士的尖锐和勇气着实令人钦佩,这在普遍“失语”的批评界,无异于一股清新空气,一时间好评不绝。但是人们往往忙于惊叹博士拿文坛一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开刀的勇气,而不去质疑这种批评所持的“武器”是否正当合理,更不思考以他的尺度来“规范”创作是否就真能如愿把当代文坛引向积极向上的道路。虽然已有批评者以更尖锐的笔力著文质疑其借“酷评”出名或者“矫枉过正”,直言博士“直谏”的不足之处,但笔者认为博士的主要问题不在于他动机是否纯正、是否过于较真,而在于他的批评观和批评方法的不合时宜。因而,在肯定他的批评能够取得一定时段的警醒效果之后,我们必须审视这一“另类”批评的真正有效性和长久生命力。本文即就李建军博士批评的根本立足点,探讨他这种批评所存在的一些症结性问题。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李建军 《小说修辞研究》 当代文坛 传统 文学作品
  • 简介:上午议题:文学评论的时代使命[主持人]李骏虎(省作协副主席、创研部主任):今天,咱们山西评论界老中青三代同堂,是山西评论界的一次盛会.开这个会,是鉴于我们山西近几年以来,老一辈评论家们还有中青年的评论家走向全国之后,新一代的评论家在全国影响力不断加强,成绩同样有目共睹.

  • 标签: 使命繁荣 促进会纪要 山西文学评论
  • 简介:198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上,北京大学的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提出了整合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观念“20世纪中国文学”,以后他们又以《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为题在北京发表(1),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主流话语”。

  • 标签: 中国 当代文学 文学研究 20世纪 文学史
  • 简介:文学报》是全国率先创刊的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性文学报纸,由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出版,发行全国及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文学报》迅速报道中外文坛新闻,追踪文坛焦点热点话题;刊登名作经典,讲究品位;联系文学社团,推介文学新人;介绍作家生

  • 标签: 学报 微型小说 手机 报业集团 发行 报纸
  • 简介:近几年来,世界华文文学界的修史热情持续高涨。尽管有人对此持更谨慎的态度,但这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如中国现代文学史界的“重写文学史”一样,从总体上应予肯定。不过仔细考量下来,可以发现人们的热情更多地集中在台湾、香港等地,上述地区文学通史便不止一部,此外还有文类史、批评史等等,至于占这门学科半壁江山的海外华文文学部分,则只有陈贤茂、吴奕锊、陈剑晖、赵顺宏于1993年底推出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一书(赖伯疆的《海外华文文学概观》尽管有史的意念但没有

  • 标签: 海外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重写文学史” 概观 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