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语言复杂.民风各异,保留至今的传统剧目有一万七千多个,居全国首位。莆仙戏、梨园有中国宋元南“活化石”的美誉.它们虽然分布在相邻的莆田与泉州地区。但是体现出来的艺术形态大不相同。二者都有一件与鼓有关的特色乐器,其形制和演奏方式都别具一格.在乐理上又有异曲同工之效.向我们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韵味。

  • 标签: 活化石 南戏 鼓文化 地理位置 东南沿海 传统剧目
  • 简介:32年前,1968年4月8日清晨,黄梅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含冤而逝。她还没有度完第三十八个春天,就惨死在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病房里。噩耗传出,即使处在文化大革命的红色恐怖之下,各界人士也都义愤填膺,纷纷以各种方式向高喊“继续革命”的所谓“红色政

  • 标签: 严凤英 黄梅戏 演员 表演艺术家 红色 文化大革命
  • 简介:文明,又谓新剧,那是相对于旧剧而言的。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是新剧的积极倡导者。他曾在南开的《校风》第38、39期上,发表论述新剧在改造人的思想、感化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周恩来在《吾校新剧观》一文中对新剧推崇备至,他说:"今日之中国,欲收语言文字统一普及之效,是非藉通俗教育为之先不为功。而通俗教育最重要之主旨,又

  • 标签:
  • 简介:本文以黄梅经典唱段《谁料皇榜中状元》为切入点,从唱段的曲调来源、出场剧情背景、唱腔归属,以及旋律节拍特点等几个方面阐述归纳了该唱段的典型艺术特征。

  • 标签: 黄梅戏《女驸马》 艺术特征
  • 简介:传记电影《梦人生》(侯孝贤,1993年)讲述了台湾布袋表演艺术家李天禄的前半生(1910-1945)经历,记录了李天禄及其家庭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不仅反映了台湾'日据时代'普通民众的境遇和心理,也通过个人历史经验折射出台湾殖民地时期的历史风貌与社会变迁。影片采用了传记人物口述与戏剧性演绎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虚实相间,实现了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的对望。散文式长镜头的影像特点,诗意的镜头呈现,延续了侯孝贤一贯的纪实风格。

  • 标签: 传记电影 虚实结合 散文式长镜头 日据时代
  • 简介: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中,"逸"与"墨"是两个颇能体现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它们有着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与共同之处,其根本点在于主体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逸"格在画论品评中的定位的变化及"墨"在宋元文人画中举足轻重的分量,都是以画家的主体为其皈依.从"逸"到"墨",创作主体的游戏态度不仅得到认可,而且成为文人画的一种主要的艺术精神.超越庸常的画法蹊径,出乎自然,变化无穷,而又有着源于造化的生命感,这是选格与墨画的共同特质.感兴,是这类作品的创作契机.

  • 标签: 为文 感兴 创作主体 皈依 审美范畴 主体价值
  • 简介:花朝戏是由道教法事“奉朝”演变发展而成的。并在长期演出过程中,不断从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丰富音乐曲谱:舞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碎步、风尘步、叠步……同时提炼了独特的扇子花功。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县级 民间音乐 演变发展 扇子花 演出
  • 简介:赣南采茶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

  • 标签: 赣南采茶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 民间艺术 安远县
  • 简介:越剧是诞生于浙江嵊州、繁荣于大上海十里洋场,最终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行各地的全国性地方大剧种。她从'沿门乞讨'、'落地唱书'的民间说唱小调而来,一路吸收绍兴大班、京剧、昆曲等大戏、文明、话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改良,数度'变身',日趋精致整饬,深刻映射、介入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艺思潮与社会发展历史的嬗变。她鲜明的艺术特点、流行性,尤其是她在近代都市大众文化

  • 标签:
  • 简介:作为爱情悲剧与喜剧的代表作,《牡丹亭》与《终成眷属》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层面曲折生动,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还在于文本别具一格的形式与结构设计,不管是主题还是写作手法都突显着冲破束缚与思想桎梏的特点。本文以这两部剧作为例,通过分析作品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结合作品结构与主题的关系,总结其叙述结构模式、形式与意义,达到旧文本新理解的效果。

  • 标签: 《牡丹亭》 《终成眷属》 叙述结构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 简介:瑞统把为《泉州戏曲漫笔》作序的任务交给我,他大概知道我作此类文章的难处,所以特地叮嘱:就按你给我的信上说的那个意思,从外宣的角度写几句就可以了,不必太长。去年,收到瑞统的新作《人生如行船》之后,我是给他写过一封信但写了些什么我也记不得

  • 标签: 泉州木偶 戏曲艺术 漫笔 对外宣传 文化交流 对外开放
  • 简介:"国家与社会"作为近年来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表现出自上而下的"控制论"与自下而上的"自治论"的二元对立。然而,对于古代乡村秩序的构建,绝非这种单向度的控制与自治,而是在国家与社会二者的互动与交融中有序建立与推进的。以明清、民国山西民间资筹措为例,因其筹措的多元方式及其筹措过程中所伴随的乡规村约的实施,使其成为"国家与社会"互渗的场域,通过这一特殊场域,在国家与社会互动视野下即可对"国家在场"中的乡村自治及其过程进行有效探讨。

  • 标签: 山西 乡村治理 民间 国家与社会 方志 碑刻
  • 简介:今年是鸡年,101岁的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宋宝罗先生又挥毫画了一幅《公鸡报春》的国画,祝福中国戏剧界的艺术家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欢唱。说起宋老演戏与画鸡,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 标签: 表演艺术家 寿星 丹青 中国戏剧
  • 简介:写作某一艺术样式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具有断代史性质的专门论著,是很有意义的工作.集合若干种这方面的探讨,将有助对这一阶段的若干学科、多种艺术样式,在中国的流传、发展,有切实的理解,勾勒出整体的面貌.

  • 标签: 作读 史开创 地域戏
  • 简介:物换星移,挥手间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观摩演出大会”(以下简称“京剧现代会演”)35年过去了。这次会演不只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京剧现代,而且总结了开国后十几年京剧现代创作、排演实践中非常可贵的经验,肯定了成绩,增强了京剧反映现实生活的信心,闯出了一条京剧反映现实生活的成功道路。这方面的重大成就,我在过去所写的几篇文章中都谈过了,本文从略。现仅就所知所见的几件事简述如下。我本着实事求是,力求忠实于历史而秉笔直书,磕着碰着谁也是在所难免,因为历史是不容改变的。大会组织机构的基本情况这次京剧现代会演总负责人是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他是大会的总指挥,人们都称他为大会秘书长。负责主持召集领导小组会

  • 标签: 京剧现代戏 观摩演出 演出团 文化部 “样板戏” 张春桥
  • 简介:李逵形象从水浒到《水浒传》小说有一个演绎和变迁的过程。急躁莽撞作为李逵形象的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在元杂剧水浒流传的时期就已经定型,这一性格特征延续到了后来出现的《水浒传》小说当中。但是,水浒戏中的李逵和“小说”中的李逵在性格特征上仍然有较大的不同。水浒戏中的李逵在鲁莽之余,保持着自由气质、细心智慧和强烈的正义感;而“小说”中的李逵则具有愚忠宋江、嗜杀成性的恶劣品质。两者之间的较大差异正是读者对“小说”中李逵形象存在争议的原因。本文认为,李逵作为梁山泊的重要成员,始终保持着游民的文化身份,而愚忠首领和嗜杀成性正是古代游民普遍具有的性格特点。因此,《水浒传》作者赋予李逵的这些性格特点,实质上是对其游民品格的一种还原。相比之下,此前水浒戏中的李逵形象是作者理想化的产物。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游民的观点态度从认同到隔膜的变化过程。

  • 标签: 李逵 水浒戏 《水浒传》 游民 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