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方法:本研究筛选我院一段时间的体检者,选取其中的52例体检者并将其作为临床观察对象。结果:血液样本的存放时间与抗凝剂的使用比例对于血液检测的质量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血液样本中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结论:本研究发现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存放时间和抗凝剂的使用量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都会造成影响。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将收集的血液样本尽快地进行检测,同时需要合理掌握抗凝剂等药物的使用方法,降低对检测结构的影响[1]。

  • 标签: 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测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噬血细胞综合征同基因遗传表现出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10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新生儿作为实验对象;针对所有患儿血液样本实施基因测序,并且对最终结果展开突变位点分析,就结果进行观察。结果对于本次研究收治的12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表现出基因突变的患儿7例,总突变为11个。其中1例患儿突变数≥3个;未表现出基因突变的患儿5例。对于表现出基因突变的7例患儿,均属于杂合突变类型,未表现出纯合突变的现象。其中表现出错义突变的患儿2例,表现出移码突变的患儿1例。4例患儿表现出子突变的现象。其中以UNC13D突变例数最为显著,共包括4个,并且主要呈现出内含子剪切位点突变的现象。此外,呈现出移码突变以及错义突变的现象。对于7例表现出基因突变的患儿以及5例未表现出基因突变的患儿,对应的中位年龄分别为(2.10±0.25)岁以及(2.18±0.33)岁,两组在中位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噬血细胞综合征新生儿,诸多表现出UNC13D突变的现象,基因遗传突变同患儿的年龄以及疾病严重程度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 标签: 新生儿噬血细胞综合征 基因遗传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应用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入我院于 2018 年到 2019年期间进行自愿参与实验的志愿者的血液 40例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液,分别进行不同比例的抗凝剂使用,并对血液进行不同时间的存放, 对比和分析 不同抗凝血剂比例下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不同放置时间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 结果:采用 1:10000对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影响高于 1:5000,组间具有差异( P>0.05);放置半小时的实验准确率高于放置 6小时,组间对比具有差异( P<0.05)。 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进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

  • 标签: 血液细胞检验 质量控制 医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KT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AKT1表达情况予以检测,分析、对比该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间的关系。结果82例患者中AKT1阳性率为58.5%(48/82),低分化、淋巴结转移、Ⅲ+Ⅳ期患者的AKT1阳性率均较高中分化、淋巴结未转移和Ⅰ+Ⅱ期患者高(P<0.05);AKT1阳性组18个月生存率较AKT1阴性组低(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AKT1呈高表达,且其表达与肿瘤进展及预后不良间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AKT1表达 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中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之一的肝细胞癌,其非手术治疗整体效果不佳。CXCL17作为目前最后被发现的 CXC 家族趋化因子,当前随着CXCL17受体以及相关功能的不断研究,发现其在干细胞癌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 标签: CXCL17 肝细胞癌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患者中心制护理模式在非小细胞肺癌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行介入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比不同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癌因疲乏程度和出院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介入治疗患者实施患者中心制护理模式,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介入治疗 患者中心制护理模式 非小细胞肺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Gln)对肝硬化大鼠模型肝细胞线粒体凋亡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70 只,随机分为N组(N)、C组(C)、C组(G),观察各组大鼠生存情况、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肝细胞凋亡情况、 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 结果:G组大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C组;C组大鼠血清 肝功能水平显著高于N大鼠,而G组大鼠肝功能水平较C组降低;G组大鼠肠凋亡较C组减轻;C组大鼠肝组织中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较N组升高,C组肝组织中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低于C组。 结论:Gln可以提高肝硬化大鼠模型的生存率,改善其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Caspase-3途径来实现的。

  • 标签: 肝硬化 大鼠 谷氨酰胺 肝细胞 线粒体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自体造血干细胞基因修复治疗MLD的临床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2018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患儿,通过采集自体造血干细胞进行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后回输患儿体内,对基因修复后患儿进行随访观察,评估运动功能、语言能力和智力的改善情况;头颅MRI脑白质病变变化。结果:4例患者中随时间最长1例为4年9个月,最短1例为 1年2个月,2例语言功能均有改善,语速增快,字句增多,1例运动功能有改善,2例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均较前进展变差; 2例影像学头颅MR显示病变范围变小,所有病例芳基硫酸酯酶均升高,治疗后只出现近期口腔溃疡和骨髓抑制。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基因修复治疗MLD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无严重并发症,相对安全可行,其临床治疗效果仍有待深入研究。

  • 标签: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自体造血干细胞 基因修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导致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新发急性白血病初次化疗患者共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  本次研究中50例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其中有2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7例患者发生口腔感染、2例患者发生肛周感染,1例患者发生PICC导管感染,对患者进行全方位个体化护理后症状消失。有2例患者死亡。结论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加强肺部、口腔、肛周、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进行饮食、心理等护理,对降低感染率、减少死亡率、提高化疗疗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化疗 粒细胞缺乏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复方皂矾丸+环孢素应用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方法:于2021年2月-2022年2月的时间区间中摘选46例PRCA患者,以及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A、B两个小组(n=23)。A组予以环孢素A治疗,B组予以环孢素A+复方皂矾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在IL-6与IFN-γ水平方面为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B组指标明显较A组要低(P<0.05)。B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A组要高,B组(86.96%)经过治疗后的疗效要明显高于A组(65.21%)(P<0.05)。结论:将环孢素A+复方皂矾丸治疗的方式应用于PRCA患者的治疗当中,可以发挥出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复方皂矾丸 环孢素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探讨应用全脑放疗与脑转移同步调强放疗两种不同放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分别使用全脑放疗与同步调强放疗等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生存率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53.33%)相比,观察组(90.0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神经系统改善情况明显更好,生存时间明显更长,P<0.05。结论 对于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来说,与全脑放疗治疗方法相比,应用同步调强放疗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更好,神经系统有显著的改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因此在实践应用中该治疗方法值得推荐。

  • 标签: 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同步调强放疗 全脑放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在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随机分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综合护理,观察两组的干预结局。结果:研究组的化疗不良事件率(5.00%)低于对照组(30.00%),P<0.05。研究组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率。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新型冠状病毒突变株假病毒颗粒,研究Beta变异株假病毒对靶细胞感染嗜性的差异。方法:构建新型冠状Beta病毒突变株假病毒颗粒并对其进行验证与包装;比较其对靶细胞感染的细胞嗜性差异。结果:成功构建了Beta变异株S基因的表达载体并验证S蛋白成功表达。结论 Beta变异株比武汉株的感染力更强。

  • 标签: 新冠病毒 假病毒 S蛋白 细胞嗜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抗炎消肿丸在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时间: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对象: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共102例,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甲硝唑治疗)与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抗炎消肿丸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合抗炎消肿丸落实对于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治疗,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浆细胞性乳腺炎 抗炎消肿丸 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过程 中发生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 93例,分为对照组(未发生或发生 1级 中性粒 细胞减少症,62例)和观察组(发生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1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行单 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确立危 险 因素的预测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乳腺癌分子分型、初诊白细胞计数、初诊中性粒细胞绝 对值、化疗期间4级骨髓抑制患者构成比、放疗前白细胞计数、放疗前中性粒绝对值、放疗前血红蛋白、放疗计划靶 区体积(PTV) 等指标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4.511 、9.900 , t=2.286~9.900 , P <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为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独立危险因素(P <0.05) 。 绘制的ROC曲线显示,PTV的 cut-off值为 733.28mL , AUC为 0.664 , 灵敏度 83.9% , 特异度 56.5% ; cut-off值为 2213.5cGy , AUC为 0.749 , 灵敏度 80.6% , 特异度 67.7% ; 两指标联合预测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 减少症 的 AUC为 0.786 , 灵敏度 96.8% , 特异度58.4% 。结论 PTV>733.28 mL和 Dmean>2213.5cGy是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过程中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指标联合可提高该症是否发生的预测效能。

  • 标签: []  乳腺肿瘤 血液检验 中性粒细胞减少 放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尿毒症血透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通过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疗效。 方法 在我院 2019 年 5月至 2020年 5月期间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伴 顽固性皮肤瘙痒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出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盲选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 25例),常规组患者安排进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组患者安排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皮肤瘙痒评分变化。结果 常规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研究组( P< 0.05),同时其治疗前的 皮肤瘙痒评分和研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治疗后的皮肤瘙痒评分显著高于研究组( P< 0.05)。 结论 对于尿毒症伴 顽固性皮肤瘙痒的患者,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还可以显著改善其皮肤瘙痒症状,建议积极推广。

  • 标签: 尿毒症 顽固性皮肤瘙痒 高通量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滤过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变应性鼻炎(AR)治疗中固本祛风汤的疗效及对血清IL-17(白细胞介素-17)和IL-23(白细胞介素-23)水平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控制在60例,都是本门诊收治的AR患者,就诊时间在2020年1月-2020年5月,根据系统抽样法原则分成2组,对照组(30例)患者进行传统西药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再服用固本祛风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血清IL-17、IL-23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比对照组的80%高,3个月复发率为6.67%,比对照组的26.67%低,呈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固本祛风汤 变应性鼻炎 IL-17 白细胞介素-17 IL-23 白细胞介素-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