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应用该术式38例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病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56~82岁,平均(71±8)岁。术后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并发症以及影像学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8例病例获得了完整随访,都至少随访了24个月(24~36个月)。根据术后JOA评分,术后优良率92.1%(35/38),术后急性期并发症为21%(8/38),远期并发症仅2.6%(1/38),术后颈椎正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良好,对位正常,术后MRI显示脑脊液通畅。结论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能够在一期同时完成脊髓充分减压颈椎稳定性重建,用于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能够收获良好治疗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手术方式。

  • 标签: 重度 脊髓型颈椎病 前后联合入路 减压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影响因素,为临床手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9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interval,CI):4.9~7.1个月]。甲状腺癌术后生存期最长,为43.0个月(95%CI:0~92.2个月);结直肠癌最短,为5.0个月(95%CI:1.6~8.4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比值比(oddratio,OR)=1.439;95%CI:1.003~2.065;P〈0.05]、术后运动功能良好(Frankel分级D、E级;OR=5.397;95%CI:3.560~8.181;P〈0.01)是患者术后生存期独立预测因素;根据术前Tomita评分术后运动功能状态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或术后运动功能良好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术前Tomita评分Frankel分级,术前Tomita评分≤5分者或术后Frankel分级D、E级者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预后;而且术后运动功能较术前身体状态预测效果更好。

  • 标签: 脊椎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多元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瞢密钙片及马鹿角多肽对鼠胚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分化作用及细胞内OPG、RANKLmRNA表达。方法采用MEM(10%FBS)培养液培养细胞,细胞计数法描绘成骨细胞生长曲线;MTT法检测瞢密钙片(0、50、100、500、1000μg/m1)、马鹿角多肽(0、5、50、500μg/m1)钙尔奇D对照组对鼠胚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作用;瞢密钙片(0、50、100、500、1000μg/ml)、马鹿角多肽(0、5、50、500μg/ml)钙尔奇D对照组干预鼠胚成骨细胞MC3T3-E172h后,比色法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含量,RT—PCR法检测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KB激活受体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K-KBligand,RANKL)mRNA表达。结果瞢密钙片及马鹿角多肽作用于MC3T3-El成骨细胞72h后,可促进其增殖,OD值增加(P〈0.05),增加ALP含量,促进OPGmRNA表达,同时抑制RANKLmRNA表达。结论瞢密钙片及马鹿角多肽促进MC3T3-E1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可能与促进成骨细胞OPGmRNA表达、抑制RANKLmRNA表达有关,从而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

  • 标签: 瞢密钙片 马鹿角多肽 MC3T3-E1 OPG/RANKL MRNA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报道采用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治疗药物不敏感型化脓性椎体骨髓炎(PVO)结果。治疗时对颈椎、胸椎腰椎采用前路/后路清创术且使用器械固定融合脊柱。在2003~2005年间,共有14例PVO患者进行了脊柱360°融合,

  • 标签: 脊柱骨髓炎 治疗药物 化脓性 BMP-2 骨形态发生蛋白 病例研究
  • 简介:在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简称马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较常见先天性畸形。根据陆裕朴分析病理解剖及发病学理论,矫形以在尚能耐受全麻手术前提下尽早矫治为佳,手法矫治为辅,手术矫治为主,石膏保持为续,负重受力发育最终矫正畸形。马国首都塔那那利佛地区尚未开展动力肌平衡术来治疗这一畸形。自2004年11月至2007年9月我们应用推广这一术式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87例163足,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平衡术 动力肌 治疗 先天性畸形 手法矫治
  • 简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lowbackpain)这个概念目前正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所接受,具体可描述为以化学介导为主椎间盘源性痛。临床表现为难以定位弥散性腰部钝痛,很少有固定压痛点,类似于内脏痛,可同时伴有腹股沟区,大腿前侧酸胀、麻木、疼痛感。影像学上没有腰椎不稳、脊髓受压等表现。目前临床研究已明确腰椎间盘退变同时可导致纤维环裂隙,通过此裂隙长入血管神经;退变椎间盘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分泌各种炎性细胞因子介质;在应力作用下,这些化学因子刺激腰椎间盘内神经纤维,引起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但令人困惑是其传导解剖通路不沿任何已知周围神经或神经根支配区域分布。

  • 标签: 交感神经系统 腰椎 椎间盘 腰痛 综述文献
  • 简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一个解除根性痛下腰痛术式,但不幸是仍有部分患者在成功手术之后几天内还存在根性痛,原因可能是神经根炎性反应。AminmansourB等对61例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三盲临床实验。伴有单间隙(L4/L,或L5/S,)椎间盘突出患者被随机分成3组,术后分别给予40mg、80mg地塞米松安慰剂:第一组19例患者给予40mg地塞米松静滴,第二组20例患者给予80mg,而第三组为安慰剂组共22例患者。所有患者同时给予50mg雷尼替丁。用可视性评分(visualanalogscoreVAS)评估术前术后根性痛下腰痛程度。吗啡作为唯一止痛剂视患者疼痛情况而给予。结果:所有组术后下腰痛减轻程度相同;第一组根性痛平均下降4.26点,第二组为4.15点,而第三组为2.73点(P=0.006)。而吗啡用量第一组明显比第三组少(5.26vs9mgp=0.012)。结论:在单间隙腰椎间盘摘除术中给予静滴40mg地塞米松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根性腿痛以及麻醉药品应用。

  • 标签: 腰椎间盘摘除术 术后疼痛 地塞米松 静滴 大剂量 疗效
  • 简介: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spinalepiduralhematomas,SEH)是腰椎后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但绝大多数患者并没有表现出相应临床症状。一旦血肿较大、压力过高,血肿压迫硬膜囊或腰骶神经根就会导致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功能障碍,称为症状性脊柱硬脊膜外血肿(symptomaticspinalepiduralhematomas,SSEH)([1-2])。

  • 标签: 硬脊膜外血肿 腰椎术后 腰椎后路 症状性 脊柱 腰骶神经根
  • 简介:维生素D作为维持机体钙磷代谢平衡重要激素,对机体骨与矿物质盐代谢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Graves病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偏低,这可能预示着Graves病患者机体内将出现一系列骨代谢紊乱发生,测量Graves病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有助于Graves病相关骨质疏松治疗预防.此外,还有研究者发现维生素D缺乏可能参与Graves病发生发展,而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Graves病预防治疗.本文将对维生素D与Graves病相关性及其可能存在机制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维生素D GRAVES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骨质疏松
  • 简介:脊柱侧凸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脊柱三维平面的畸形,该疾病不仅在冠状面表现为脊柱侧向弯曲,而且往往合并矢状面生理曲度异常及横断面上椎体旋转。由于病理解剖特点,脊柱在侧凸后行矫治术后生物力学变化较正常生理曲度脊柱复杂得多。有限元法是继机械法、电测法光弹法等传统实验生物力学测试技术之后一种新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属于计算生物力学测试技术范畴。Brekelmans等学者Rybicki等同时首次将该法用于骨应力分析,Viviani等最早将有限元方法应用在脊柱侧凸领域。这种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方法引入开拓了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研究新思路。

  • 标签: 脊柱侧凸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本文对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胸椎椎弓根螺钉以及钩手术后影像学以及临床疗效进行配对比较研究。椎弓根螺钉用于矫正儿童脊柱畸形疗效已被公认,而用于成人脊柱畸形却少见报道。作者回顾性研究56例(平均年龄为4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58年)采用胸椎椎弓根螺钉或钩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其中冠状面畸形20例,矢状面畸形36例)。

  • 标签: 椎弓根螺钉 脊柱畸形 疗效比较 成人 胸椎 治疗
  • 简介:目的报告使用透视下及无线主动式红外诱导计算机导航引导下进行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手术经验,分析手术成功要素.方法自2001年10月至2002年12月共行颈椎椎弓根螺钉-AXIS钛板内固定29例,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26岁~76岁,平均年龄49.4岁.使用C形臂X线透视下螺钉置入25例,无线主动式红外诱导计算机导航下椎弓根内固定4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74枚.结果174枚螺钉中有155枚(89%)位置正确.19枚螺钉存在不同程度偏差,均为内倾不够,1例出现一过性神经根合并症.计算机导航置入螺钉24枚,位置正确率100%.术前颈椎后凸者固定节段曲度平均-12.1°术后平均-0.6°,明显得到纠正.术后3个月6个月随诊,颈椎曲度固定节段椎体高度均维持,没有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螺钉断裂等情况.结论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是颈椎获得牢周固定方法,为颈椎后路手术提供了更广操作空间,免去部分同时前路手术需要,而且可以用于颈椎后凸矫正.但是结构复杂性变异性及周围神经血管使手术难度加大,在透视下可以比较安全地置入螺钉,更好方法是使用计算机导航技术.这一技术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颈椎 椎弓根螺钉固定 计算机导航
  • 简介:目的明确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螺钉、进钉点植入角度、钉角度螺钉长度.探讨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手术指征效果并发症.方法在20例含有完整寰枕关节干燥骨性标本上,直视下进行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在头尾侧侧位X线片上测量理想钉道角度钉道长度.30例正常成年人寰枕关节进行三维CT重建,同时测量后路寰椎关节经关节螺钉钉道角度可调范围.12例新鲜枕颈部标本进行后路枕颈部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行正、侧位X线片三维CT重建,以验证螺钉位置.结果干燥标本模拟X线片测量,寰枕关节螺钉钉道在矢状面上呈上倾,在冠状面上呈内倾,钉道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内倾角为20.0°±2.6°.螺钉钉道长度为(29.28±2.46)mm.依据三维CT重建后测量,钉道方向与矢状面上倾角存在一个可调范围,一般为49.6°±2.0°,与冠状面的内倾角也存在一个可调范围,一般为40.4°±3.4°.齿突与枕髁前方最高点间距为9.80~17.7mm,平均(13.43±1.93)mm.寰枕关节关节螺钉内固定,影像学检查显示,螺钉钉道均经过寰枕关节,未进入神经管.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方向性,钉道长度钉道角度允许有一定可调范围.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视为一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理想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式.在具体临床应用时,强调掌握合适手术适应证,并配以较高手术技能.

  • 标签: 钉道 关节 后路 螺钉内固定 三维CT重建 矢状面
  • 简介:维生素K_2是一种与骨形成骨吸收有关药物,具有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双重作用。本文着重论述维生素K_2对骨代谢影响维生素K_2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 标签: 维生素K_2 骨质疏松症
  • 简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由雌激素减少所致骨质疏松,是危及中老年妇女健康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骨质疏松一种常见类型。PMOP是以绝经早期高骨转换为特征,表现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小梁骨大量丢失。其结果是骨密度减低,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雌激素替代疗法(ERT)被认为是治疗PMOP有效方法,但ERT长期应用依从性较差,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对PMOP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先将中药防治PMOP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中医药防治 实验研究 雌激素替代疗法 PMOP 雌激素减少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微骨折"技术微创修复膝关节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手术效果。方法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病例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作关节清理后应用"微骨折"技术进行修复(实验组),另一组仅作关节清理(对照组)。结果本组6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6个月。按Lysholm评分标准,对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术后近期随访,Lysholm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微骨折"技术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经近期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

  • 标签: 关节镜 “微骨折”技术 关节软骨缺损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4~67岁,平均57岁。单节段病变15例,多节段病变8例。椎板减压后根据退变程度选择椎间盘部分切除或椎体融合器进行融合方法,采用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稳定脊柱后路,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脊柱节段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9)个月。统计显示术前VAS评分为(7.2±1.7)分,末次随访为(2.6±1.1)分;术前ODI为(71.4±17)%,末次随访为(21.3±11)%。非融合节段ROM术前为(8.1±1.9)°,末次随访为(2.8±1.1)°;邻近上位椎体ROM术前为(7.9±1.7)°,末次随访为(7.2±1.8)°;邻近下位椎体ROM术前为(8.4±2.1)°,末次随访为(7.9±1.9)°。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VAS、OD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非融合节段腰椎活动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一种安全、有效方法,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Bioflex系统 经椎弓根动态固定 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脊柱非融合术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n,RFP)联合应用对大鼠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增殖、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I型胶原蛋白表达成骨细胞成熟与矿化能力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乳鼠颅骨OB,分别采用CCK-8法、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ALP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法茜素红染色法检测,观察不同浓度INH+RFP[(10+3)μg/mL、(20+6)μg/mL、(30+12)μg/mL、(40+24)μg/mL、(50+48)μg/mL]对成骨细胞增殖、ALP活性、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以及矿化能力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当INH+RFP浓度在(20+6)μg/mL及以上时,抑制大鼠OB增殖、I型胶原合成、使ALP活性及矿化能力显著下降(P<0.05),且均随着浓度增加而加强抑制作用。结论INH、RFP联合用药较低浓度对成骨细胞有抑制作用,因此,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局部用药应该严格控制药物浓度。

  • 标签: 异烟肼 利福平 成骨细胞 碱性磷酸酶 Ⅰ型胶原
  • 简介:目的探讨腓骨近端切除术后重建膝关节外侧稳定性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腓骨近端切除3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共28例,腓骨近端切除后行外侧副韧带股二头肌腱止点骨性重建;对照组8例,不行韧带重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行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X线片测量膝关节外侧间隙,与健侧对比并分级。参照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标准对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52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试验组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关节间隙增大分级为A级;对照组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关节间隙增大分级为D级。试验组评分为(97.5±3.2)分,对照组为(86.5±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P=0.01)。结论腓骨近端切除后重建外侧副韧带及股二头肌腱止点,操作简单,可恢复膝关节外侧稳定性,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腓骨近端切除 膝关节稳定性 韧带止点重建
  • 简介:目的对自行设计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测量稳定性进行评估。方法由A、B医师分别对30名健康受试者颈椎屈伸、侧屈、旋转活动度进行2次重复测量,得出本组受试者颈椎三维活动度平均值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得出A医师重复测量组间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ICC)95%CI,得出A医师与B医师间重复测量ICC95%CI。结果本组受试者颈椎活动度均值为:屈伸123.0°±8.3°,侧屈86.3°±8.9°,旋转135.1°±8.3°。观察者内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2),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4);观察者间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0),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1)。结论本实验证实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具有良好观察者内信度观察者间信度,是一种简单实用、稳定精确颈椎活动度测量工具,适合临床科研使用。

  • 标签: 颈椎 头部运动 活动范围 关节 可重复性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