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器具辅助松解技术(IASTM)联合核心稳定训练(CSE)治疗非特异下背痛(NLB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CSE组、IASTM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CSE组辅以核心稳定训练,包括卷腹训练、侧桥训练、膝位交叉伸展训练等,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3 d;IASTM组辅以IASTM治疗,选用美国产Smart tools辅助筋膜松解器具,治疗区域为后筋膜线腰背段、骶骨、臀大肌和臀中肌、双侧腘绳肌区域,每次治疗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d;观察组则辅以核心稳定训练及IASTM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及疗程同前。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椅子坐-够测试(CSRT)和平板支撑试验(PT)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发现3组患者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均较上一次评定结果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4周后发现观察组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均显著优于CSE组和IASTM组(P<0.05);IASTM组疼痛VAS评分及CSRT亦显著优于CSE组(P<0.05);CSE组PT则明显优于IASTM组(P<0.05)。结论IASTM治疗能显著缓解NLBP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如与CSE训练联用则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康复疗效。

  • 标签: 非特异性下背痛 核心稳定训练 器具辅助松解技术 胸腰筋膜
  • 作者: 张倩 丁缙 任亚楠 文丽 秦雪 朱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贵州大学医学院,贵阳 550025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核医学科、国家药监局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核医学科、国家药监局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100142,贵州大学医学院,贵阳 550025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靶向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新型分子影像探针68G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DX600,并评价其在宫颈癌模型的microPET/CT显像效果。方法对DOTA-DX600在95 ℃下进行68Ga放射性标记,并对该标记化合物进行质量控制、体外稳定性分析及脂水分配系数(log P)测定。利用稳转的ACE2高表达宫颈癌细胞(Hela)构建荷瘤裸鼠模型,利用microPET/CT显像探究68Ga-DOTA-DX600在正常昆明(KM)鼠和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及摄取情况,通过勾画感兴趣区(ROI)的半定量分析,获得主要脏器及肿瘤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68Ga-DOTA-DX600的制备时间约为20 min,探针比活度为(18.74±3.72)×106 GBq/mol,标记率为82.3%,纯化后的放化纯约为99%。室温放置2 h后,探针在生理盐水及质量分数5%人血清白蛋白(HSA)溶液中放化纯>96%;脂水分配系数(log P)为-2.44±0.04(n=3),表明产品具有较好的亲水性。68Ga-DOTA-DX600在正常KM鼠血液中代谢较快,主要分布于肾脏;在荷瘤裸鼠体内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性,注射后30和60 min时肿瘤部位SUVmax分别为0.25±0.01和0.21±0.01,且肿瘤摄取可被DX600抑制。结论68Ga-DOTA-DX600标记方法简单、快速,其对ACE2高表达肿瘤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具有应用于以ACE2为靶点研究的潜在价值。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同位素标记 镓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宫颈肿瘤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系统性探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运动网络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改变,并观察频率特异FC模式。材料与方法经过严格质控,最终前瞻性纳入28例PD患者与34例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整合来自模板的双侧小脑(Ⅳ~Ⅴ、Ⅵ、Ⅷ小叶)、黑质、基底节(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运动皮层(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共计36个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 ROI)组成PD特异运动网络,使用常规低频(0.01~0.1 Hz)以及slow-3(0.073~0.198 Hz)、slow-4(0.027~0.073 Hz)、slow-5(0.01~0.027 Hz)子频段下的FC分别构建连边。经过基于网络的统计分析,探究频率特异FC改变模式。使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观察异常FC与临床运动及认知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D患者在常规低频下展现了广泛的FC减低。在P=0.01的连边阈值与P=0.05的子图阈值下,观察到包含22个ROI和29条连边的子图(P=0.017),其中网络间连接以丘脑-小脑-基底节为著,以及黑质-壳核、中央后回-小脑的连接。网络内连接主要集中于小脑双侧Ⅵ小叶间、双侧壳核间、双侧中央旁小叶与右侧中央后回。在P=0.05的连边与子图阈值下与常规低频对比,slow-4展现了更多的丘脑-基底节的FC改变。slow-5频段的特异连边主要集中在“小脑-黑质-基底节-丘脑”的网络间连接。slow-3频段未发现异常FC。常规低频下,丘脑-苍白球及壳核间FC与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Ⅲ, UPDRS-Ⅲ)呈负相关(Pcorrected=0.04及Pcorrected<0.01)。结论PD患者表现了整合运动网络复杂且广泛的FC受损,并且具有频率特异改变模式。包含“小脑黑质-基底节-丘脑-运动皮层”多环路的脑网络功能异常可能是PD运动障碍的神经病理学机制之一,而纹状体、丘脑等皮层下结构可能具有疾病诊断与监测的潜在生物学价值。

  • 标签: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运动网络 频率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物特异IgG(sIgG)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表型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5家三级甲等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活动期CSU、皮肤划痕症(SD)、急性荨麻疹(AU)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90种食物抗原sIgG抗体和总IgE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20种变应原sIgE抗体,化学微粒子发光法检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IgG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IgG抗体。两组间和多组间正态分布计量数据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非正态分布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纳入CSU患者248例,SD患者22例,AU患者15例,健康对照13例。以sIgG ≥ 100 IU/ml(2+及以上)为阳性标准,CSU组、SD组和AU组的食物sIgG阳性率(176/248,70.97%;15/22,68.18%;11/15)略高于健康对照组(7/13),但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80,P = 0.615)。248例CSU患者中,sIgG阳性组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比例(71/176,40.34%)显著高于sIgG阴性组(19/72,26.39%;χ2 = 4.30,P = 0.042),但两组1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da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18,P = 0.859)。177例CSU患者完成12 ~ 40周的治疗及随访且使用二代抗组胺药物可完全控制病情,sIgG阳性组(128例)与sIgG阴性组(49例)所需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06,P = 0.298)。结论食物sIgG阳性的CSU患者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比例升高,但食物sIgG不能作为反映CSU疾病活动度和治疗反应的指标。

  • 标签: 荨麻疹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皮肤划痕症 急性荨麻疹 食物特异性IgG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 甲状腺球蛋白 总IgE 变应原特异性IgE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髓系细胞特异Clcn7-G763R突变的骨硬化小鼠模型,并进行表型研究。方法构建条件性敲入Clcn7基因p.G763R错义突变小鼠,并与溶菌酶M启动子-重组酶转基因小鼠(LysM cre)交配繁殖,最终获取髓系细胞特异Clcn7-G763R突变的骨硬化小鼠。利用Micro CT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鼠骨微细结构的差异,利用HE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学改变。诱导原代破骨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破骨细胞分化和成熟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利用骨吸收陷窝实验观察破骨细胞功能。结果4周龄时纯合突变小鼠体重较野生型小鼠减轻[(12.000±1.666)g对(15.630±2.314)g,P=0.021],股骨长度较野生型缩短[(1.160±0.096)cm对(1.300±0.082)cm,P=0.037)]。Micro CT发现纯合突变小鼠骨密度在4周龄时较野生型小鼠显著增加[(0.753±0.002)g/cm3对(0.143±0.034)g/cm2,P=0.003],而杂合突变小鼠骨密度在8周龄时增加明显[(0.236±0.021)g/cm3对(0.180±0.020)g/cm3,P=0.030]。HE染色发现纯合突变小鼠骨髓腔消失,松质骨骨小梁数量显著增多,软骨肥大区增宽;杂合突变小鼠骨小梁较野生型小鼠增多。体外实验中,杂合突变小鼠破骨细胞数量较野生型无明显变化(P=0.358),但破骨细胞面积增大[(3.590×106±0.911×106)μm2对(1.352×106±0.260×106)μm2,P=0.043],骨吸收陷窝相关检测结果提示破骨细胞功能降低,而破骨细胞分化和成熟相关基因NFATc1、c-fos、Ctsk和Acp5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髓系细胞特异Clcn7-G763R突变的小鼠,突变型小鼠破骨细胞功能受损,骨量显著增加且股骨变短,为后续机制研究和治疗探索提供工具。

  • 标签: 骨硬化 CLCN7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非特异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及症状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宜春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就诊的非特异慢性咳嗽患儿170例,按《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治指南(2013版)》中的诊断和鉴别流程对患儿进行病因初步诊断,随访15、30、90d最终确诊,分析病因构成情况和症状分布特征。结果非特异慢性咳嗽患儿病因明确诊断率为94.1%,病因不明率为5.9%。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是学龄前儿童非特异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其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上述3种病因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反流性咳嗽和过敏性咳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个月~〈3岁婴幼儿期原因不明的比例明显高于3~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月~〈3岁婴幼儿期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6岁儿童中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率明显高于感染后咳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后加剧、湿性咳嗽、干咳在各病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以活动后加剧、干咳为主,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以湿性咳嗽为主,感染后咳嗽各症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学龄前儿童非特异慢性咳嗽病因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为主,其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性咳嗽;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和咳嗽变异性哮喘均存在对应的主要症状特征,可为早期病因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慢性咳嗽 学龄前儿童 病因构成 症状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灸与物理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下腰背疼痛的效应比较。方法选择并纳入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1月慢性非特异下腰背疼痛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第Ⅱ组(34例)行针灸治疗,第Ⅰ组(34例)行物理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1个月优良率、3个月优良率、6个月复发率、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VAS评分、Oswestry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1个月优良率相似,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第Ⅱ组3个月优良率明显高于第Ⅰ组,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第Ⅰ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swestry评分相似,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第Ⅱ组患者VAS评分、Oswestry评分明显优于第Ⅰ组,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与治疗慢性非特异下腰背疼痛的效果优于物理疗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下腰背疼痛功能障碍,且可预防复发,值得推广。

  • 标签: 针灸 物理疗法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 效应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肺炎支原体特异IgG、IgM检测在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呼吸道感染,回顾相关资料,于确诊前均应用定量酶联吸咐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gG、IgM阳性检出率。分析IgG、IgM诊断准确性及敏感度。结果经IgG、IgM检测后,共检出阳性患者有98例,阳性检出率98%(98/100)。IgG、IgM检测在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准性率与确诊率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IgG、IgM检测在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敏感性99%。结论在呼吸道感染中应用肺炎支原体特异IgG、IgM检测诊断,对提高诊断准确性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进而提高诊治效果,促使患者病情尽快康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G IgM检测 呼吸道感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下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观察组同时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及核心肌群训练,筋膜松解组则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核心肌训练组则辅以核心肌群训练,3组患者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观察3组患者远期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70±0.78)分]、ODI指数评分[(17.47±2.75)%]以及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4.28±1.13)分、(22.47±2.69)%]均明显优于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现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后6周、12周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0±0.66)分、(3.50±0.97)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无明显变化(P>0.05),而上述时间点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加(P<0.05)。结论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

  • 标签: 深层肌肉刺激仪 核心肌训练 非特异性下背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作业治疗小组活动对下腰痛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作业治疗小组活动对下腰痛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非特异下腰痛患者1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6例)采取常规康复治疗与传统宣教,观察组(96例)在此基础上辅以作业治疗小组活动治疗,出院后,予以小组活动视频、下腰痛预防手册。两组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回访或家居随访。在患者治疗前后、随访时(出院8个月后)用改良巴氏量表(MBI)和疼痛程度模拟量尺(VAS),进行疗效分析与评估。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2组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1.83±1.07)分和(2.36±1.43)分、MBI评分分别为(91.14±3.72)分和(85.16±4.7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评分(P<0.05);且随访时,观察组下腰痛复发率(13.5%)明显低于对照组(26.0%)。结论(1)作业治疗小组活动能明显降低下腰痛的复发率;(2)作业治疗小组活动的介入不仅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该治疗方法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康复 作业治疗 小组活动 下腰痛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淋巴细胞和特异抗体[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探讨其与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复阳现象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22日至3月3日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确诊并均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出院隔离期内,核酸复检阳性的7例患者作为复阳组,年龄(36.3±5.8)岁;未复阳康复组62例,年龄(44.4±11.5)岁。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出入院时淋巴细胞的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复阳患者病程不同阶段淋巴细胞的变化;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患者核酸检测最终转阴时的抗体IgM和IgG水平。结果患者复阳率为10%(7/69);康复者与复阳者在住院天数、年龄、性别构成比、吸烟/饮酒史、合并感染和基础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康复组出院时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入院时[分别为(1.29±0.33)×109/L和(1.14±0.41)×109/L,t=-2.097, P=0.038];复阳组出院时淋巴细胞与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8±0.51)×109/L和(1.54±0.74)×109/L,t=0.206, P=0.840];复阳组出入院时淋巴细胞均明显高于康复组(t=-2.552, P=0.016;t=-2.023, P=0.048);复阳患者在病程不同阶段(首次核酸检测阳性、连续2次转阴、复阳和再度连续2次转阴)淋巴细胞无显著变化[分别为(1.54±0.74)×109/L、(1.48±0.51)×109/L、(1.64±0.33)×109/L和(1.57±0.31)×109/L,F=0.127,P=0.943]。康复者和复阳者核酸检测最终转阴时的IgM水平[分别为2.65(1.98,3.45)和2.95(1.31,4.51)]和IgG水平[分别为4.61(4.01,5.78)和4.56(2.50,5.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295和-0.319,P均>0.05)。结论2019-nCoV感染后淋巴细胞处于正常参考区间内且病程中无显著变化可能与COVID-19恢复期患者复阳现象的发生有关。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G 核酸检测
  • 简介:为了解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菌丝抗原物质的识别特征及其在菌丝上的分布,利用免疫酶染色法(Immunoenzymeassay,IEA)对两株抗羊肚菌单克隆抗体(W8C9,C6A8)在羊肚菌菌丝上对应的特异结合靶点进行定位研究。初步确定了两株单克隆抗体对应的羊肚菌菌丝抗原在菌丝上的位置,并确定了W8C9、C6A8和兔多克隆抗体稀释后适合工作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0%、4.5%、4.0%。

  • 标签: 免疫酶染色法(IEA) 抗原靶位 羊肚菌 菌丝抗原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基因转染载体的选择非常重要.在现有的病毒载体中,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edadeno-associatedvirus,rAAV)安全性好,无致突变性和免疫原性,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同腺病毒相比,rAAV的弥散性更强;同单纯疱疹病毒相比,rAAV无神经毒性;rAAV既可转染分裂期细胞,又可转染静止期细胞,可长期稳定表达目的基因.因此,被誉为"最可能成为第一个安全的基因药物载体".rAAV对CNS的特异高效转染受到rAAV的类型,转染基因的调控序列以及转染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重组腺相关病毒 中枢神经系统 基因治疗 基因转染载体
  • 简介:厌氧菌感染是一大类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尤其是以脆弱类杆菌为代表的类杆菌属细菌感染涉及到内科、外科、耳鼻喉、妇产科、口腔等临床各科,由于培养困难、阳性率低、常漏诊,漏治。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脆弱类杆菌染色体部分基因库、克隆并筛选到可作为DNA探针的不同特异的DNA片断,为厌氧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先进手段提供物质基础。我们抽提纯化了脆弱类杆菌(B.fragilisATCC25285)染色体DNA,用四核苷

  • 标签: 脆弱类杆菌 DNA 类杆菌属 厌氧菌感染 特异性 重组质粒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非特异下腰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门诊的非特异下腰痛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射频康复组和康复训练组,每组40例。康复训练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射频康复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康复训练前行1次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治疗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治疗结束后6、12周时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VAS、ODI及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射频康复组患者VAS、ODI及JOA评分分别为(2.9±0.6)、(16.85±4.75)、(19.63±4.24)分,康复训练组分别为(4.3±0.7)、(19.06±3.89)、(17.13±5.02)分;射频康复组VAS、ODI明显低于康复训练组,JOA明显高于康复训练组(P均<0.05)。随访结果显示,射频康复组在治疗结束后6、12周时其VAS评分明显低于康复训练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非特异下腰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障碍。

  • 标签: 射频治疗 康复 教育 腰痛 腰神经后支
  • 简介:以草鱼、鳙和尼罗非鲫互为供体和受体,研究其特异代谢物对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草鱼“代谢水”中,草鱼耗氧率显著下降(P<0.001),鳙和尼罗非鲫耗氧率均显著上升(P<0.001);②鳙“代谢水”中,鳙耗氧率显著下降(P<0.001),草鱼耗氧率无显著变动(P>0.05);③在尼罗非鲫“代谢水”中,3种鱼的耗氧率均无显著变动(P>0.05)。实验揭示了鱼类特异代谢物对代谢影响的存在,且这种影响因种而异。

  • 标签: 特异性谢物 草鱼 尼罗非鲫 耗氧率
  • 简介:摘要HIV/AIDS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尚无法彻底根除HIV感染,开发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仍然至关重要。不断分离到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在抗HIV-1感染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日益突出,也为新疫苗的设计带来曙光。本文对近年来bnAb的分离鉴定的技术及中和表位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单克隆抗体 中和 表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手足口病特异微小RNA-143(miR-143)潜在靶基因预测及生物学分析,探究其在手足口病发生中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多个的靶基因预测软件搜集miR-143潜在靶基因,取预测结果的交集进一步进行基因功能注释(Geneontology,GO)和生物通路富集分析(Pathwayenrichment)。结果miRBase、miRDB、RNA22、Targetscan、miRNA.org、TarBase、Targetminer、miRTarBase共7个靶基因预测软件中取1160个交集后的基因,GO分析及KEGG分析发现miR-143靶基因功能主要富集于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转导通路、癌症相关的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中及在调节细胞进程、蛋白装配、核酸结合等生物学功能中发挥作用。结论miR-143可能通过调节不同的靶基因及信号通路在手足口病中发挥作用,具体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 标签: 手足口病 miR-143 miRNA 靶基因 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