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关于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在刑法理论界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对合同诈骗罪的成立没有影响,即以合同签订为参照点确定的“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对合同诈骗罪的成立不具有决定意义.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既可以产生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也可以产生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 标签: 非法占有目的 合同诈骗罪 产生时间 合同签订 合同履行 理论界
  • 简介:硅铁是硅和铁的合金,在运输或震荡过程中可产生粉尘和有毒气体.因硅铁中毒死亡国内少见报道,笔者于1986年至1989年间检验3例,4具尸体及一个活体,报告如下:例1:1986年11月14日停在湘桂线538调车编组站(柳州南站)的1213次列车上有一人钻出盖车蓬布呼喊救命,检车工人询问该人是否有人杀害?该人回答无.待工人把其抬下车厢叫来医务人员时已死亡.后对该车厢检查时又发现一具尸体仰卧于硅铁包装袋上.现场勘查见:装运硅铁的是高边货车厢,顶部用蓬布覆盖,车厢内是用编织袋装的块状硅铁,袋口没有缝合,每袋重50公斤,在硅铁袋上有多处呕吐物及稀便,在尸体旁有数只苹果,现场无搏斗痕.两具无名尸均为男性,一具为20岁左右(编为1号);另一具为23岁左右(编为2号).尸斑均呈暗红色,尸体强硬,眼结膜均无出血点,双侧瞳孔均散,直径均为0.7cm,尸表均无暴力损伤痕,裤裆均有稀便并与现场稀便相同,呕吐物是苹果及胃液,经化验无毒.

  • 标签: 硅铁合金 中毒死 硅铁包 急性磷化氢中毒 呼吸困难 尸体检验
  • 简介:引言:信任与怀疑的背反彭宇案、佘祥林案、药家鑫案、李昌奎案,影响性诉讼层出不穷,法院一次次被卷入舆论漩涡,面对各种各样有根据的或无端的质疑;田凤歧、麦崇楷、吴振汉、黄松有,害群之马前"腐"后继,法院公正司法的能力一次次遭受严峻的拷问,法院、法官、判决常常要针对"有罪推定""自证清白",以至于最高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担忧"部分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感正在逐渐泛化成普遍社会心理”。中国司法似乎正在遭遇信任危机.中国法院对司法公信力的渴求显得前所未有的迫切。

  • 标签: 最高法院 公正司法 信任感 判决 法官 品质
  • 简介:1案例1.1简要案情2015年04月05日15时许,一辆轻型厢式货车(以下称甲车)沿南某路由西向东行驶至与太某路交叉路口时,与一辆二轮摩托车(以下称乙车)发生交通事故。办案单位调取了交通事故现场事发时监控视频和甲车事发前通过现场西侧某小区前监控视频,受监控角度和范围限制,现场事发时监控视频记录了甲乙两车碰撞过程及路口信号灯状况,甲车碰撞前通过停车线过程不在监控范围.

  • 标签: 监控视频 车辆行驶速度 现场实验测量 交通信号灯状态
  • 简介:“史上最毒后妈”、“海运女”艳照门、合肥“艾滋女”……一起起号称“有图有真相”的网络热点,最后被认定为捏造;“群殴”、恶搞、人肉搜索……一桩桩横行的网络暴力,让许多网民无辜遭受伤害。网络时代侵权事件屡屡发生,当事人维权却屡遭困境。

  • 标签: “人肉搜索” 网络暴力 侵权事件 实名制 隐私 委员
  • 简介:<正>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05年5月8日,全国近3000所地方法院有27000名取得资格证书的人民陪审员走上工作岗位。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在学术界有着比较大的争议,有学者把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视为最高人民法院近年来

  • 标签: 司法民主 职业法官 地方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 死刑判决 程序民主
  • 简介: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著作权法的根源在于文化结构。物质文化结构上,封建地主制经济没有为文化生产和知识消费提供便利条件,也就无法形成著作权立法的经济基础;精神文化结构上,儒家文化重伦理轻财产,塑造统一人格,维护等级秩序,压抑个性创新,没有为著作权法建构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同样没有为著作权法奠定系统的哲学基础;制度文化结构上,封建君主专制、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连结成一张严密的思想控制之网,排斥着著作权法所力求保护的自由文学艺术表达。只有尽量消除传统文化结构的不利影响,当代中国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著作权法文化环境。

  • 标签: 著作权法 文化结构 物质文化结构 精神文化结构 制度文化结构
  • 简介:<正>(2006年6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9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生效)鉴于中国气象局制定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作了统一规定,市气象局《关于贯彻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的实施意见》已由市

  • 标签: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中国气象局 灾害性天气 气象灾害预警 试行规定 预警信号
  • 简介:巴克莱诉西姆斯案被誉为不当得利法中的多诺霍诉史蒂文森案,因为在西姆斯案之前,英国不当得利规则只散见于有限的特定情形中;在西姆斯案之后,英国不当得利规则首次被整合出了一般条款,尽管该案只涉及不当原因为错误的类型.具体而言,只要甲基于事实认识错误对乙做出给付,且错误与给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那么甲原则上就可以要求乙返还这份利益.但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乙就可以抗辩甲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第一,甲基于合意或法律的推定,无论相关事实如何,总是希望乙保有这份利益;第二,乙就接收这笔钱已经提供了对价,尤其是这份利益是甲用以偿还先前欠乙的债务;第三,基于事实或法律的推定,乙的得利已经丧失,且得利丧失时乙为善意.

  • 标签: 不当得利 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 得利丧失 支票
  • 简介:依英美法"物上负担"的理论,船员工资优先权产生于"为船舶提供服务"的事实,而依大陆法系"担保物权"的理论,这一权利产生的依据则在于其所担保的工资债权。对此,应从比较法学中的"功能主义"立场出发,界定船员劳动之事实行为的性质,并由此提出补充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30条以确立船员工资优先权产生的法律效果,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船员工资优先权从"物上负担"到"担保物权"的范式转换。

  • 标签: 物上负担 担保物权 船舶优先权 船员工资 范式转移
  • 简介:长期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关于判决效力的研究主要围绕既判力展开,既判力的主观相对性原则也已逐渐得到确认,然而对相对性原则始终造成冲击的既判力主观扩张的范围问题,始终未能在我国实体法的基础上、以司法实践中真正存在的中国问题为导向得到彻底的解决,在学说上也存在'反射效'这样还未得到清晰界定的概念。主流观点坚持认为既判力只是一种程序性效力,然而,它事实上会对实体法律关系产生影响,且由于某些实体法规范的存在,判决会对实体牵连关系第三人产生效力。通过对比较法资料如德国与日本既判力扩张的范围、以及理论中主张的'反射效'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我国涉及判决对第三人效力的法律规范进行梳理,可将判决对第三人发生的效力分为既判力扩张与判决对实体牵连关系第三人效力这两种类型,后者对于解决中国问题与中国困境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因此着重对后者涉及的规范和司法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便确定其应有的效力内容及范围。对这后一种效力不妨使用'反射效'这一概念来表述,但有必要对日本学者提出的反射效理论进行分析和改造,结合我国实体法规范和实践的需要确定其在判决效力体系中的地位。

  • 标签: 判决效力 实体牵连关系第三人 既判力 既判力扩张 反射效
  • 简介:本书原型是李胜利的博士学位论文。我指导的经济法专业博士生大都比较重视对美国的研究,除李胜利博士外,还有以美国罗斯福新政等为研究对象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我和我的博士生们为什么十分重视研究美国?因为我们在经济法研究中,特别是在我二三十年探索和创立'国家调节说'经济法理论体系过程中,深切地认识到,在世界各国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和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他们在存在基本共性基础上分别呈现不同特性,分

  • 标签: 世界性影响 产生发展 代表李
  • 简介:2016年6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指导性案例64号《刘超捷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电信服务合同纠纷案》。为了正确理解和准确参照适用该指导性案例,现对该指导性案例的推选经过、裁判要点、需要说明的问题等予以解释、论证和说明。

  • 标签: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合同纠纷案 电信服务 公司 合同条款 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