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正>在欧洲文学史上,很难找到一个作家象屠格涅夫这样创造了如此众多而动人的女性形象。几乎在他的每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中,都有女性主人公的形象。人们称她们为“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虽有处境悲惨的农奴,一般的平民,但更多的是上流社会的贵族。贵族自由主义者的屠格涅夫,是那样熟悉本阶级的女性,熟悉她们的风貌,谈吐、教育和情感,在她们身上,他倾注了自己的理想和同情。这些女性形象,有温良敦厚的农妇,也有放荡不羁的贵族太太,而更多的则是渴望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初恋少女。屠格涅夫,作为一个“理想的女性之爱的歌唱家,”是那样深情地描绘了那些初恋少女的动人形象。透过她们,主要是透过她们与男主人公们之间的爱情关

  • 标签: 女性形象 屠格涅夫 爱情观 男主人公 自由主义者 欧洲文学
  • 简介:<正>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讨论会于1984年10月6日—12日在风景秀丽的杭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50多个单位的70名正式代表和20名列席代表,其中有一些是研究印度文学的著名专家、学者。会议收到专题论文30多篇。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亚所所长、著名印度学学者季羡林教授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季羡林教授指出,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通人

  • 标签: 讨论会 季羡林 列席代表 参加会议 北京大学 教授
  • 简介:所谓土族文学是指士族文人所创作的,以反映士族意识为主的,体现士族阶层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以“士族文学”命名的研究专著,但是在本时期学术研究中有很多涉及到与“士族文学”相关的内容。本文尝试综述如下:

  • 标签: 士族文人 文学研究 综述 两晋 文学作品 审美情趣
  • 简介:都赋》作成并献上时间是元和二年或三年:亦或在永平十二年作成,元和二年或三年献上的论断并不可靠。班固《都赋》的创作年代应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其中永平十二年的可能性最大。

  • 标签: 班固 《两都赋》 作年
  • 简介:南宋理宗宝庆年间,江湖诗人刘克庄因《梅花》诗引起了一场诗祸:刊载此诗的陈起的《江湖诗集》版被毁,仕人作诗遭禁,五六位诗人因此事牵连遭严谴。这在南宋一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很典型的。而诗祸的发生,与有人仿拟刘子晕《汴京纪事》二十首之七有极密切的关系。

  • 标签: 诗人 《梅花》 江湖 刘克庄 诗集 中国文学史
  • 简介:唐人传奇开创了中国小说的新纪元,鲁迅所谓“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是也。这以前,汉魏以降虽有大量的志人和志怪的叙事文学短章,但不仅故事仅具梗概没有人情委曲的描叙,而且只是札记性的谈片,创作主体并无蓄意创作小说的自觉,如《搜神记》作者干宝的创作目的,自称只在“证神鬼之不诬”,创作主体尚属于自在状态而非自为状态。因此,我称唐以前叙事艺术的历史为“小说前史”,是合于事实也合于小说发展的文体规律的。

  • 标签: 小说 创作主体 叙事文学 梗概 唐人传奇 志怪
  • 简介:<正>大凡学英国文学的,读过原著再读译文总觉得不太过瘾。我对英国文学虽无研究却十分爱好,兴趣最浓的还在诗歌。对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人的诗尤其推崇,一有闲情就要吟几首,陶醉于崇高的诗境,感到其乐无穷。然而对于翻译过来的诗,却常常抱有“译诗译意不传神”的成见,而不屑一顾.最近自己要译点东西,想先求教于先辈,于是找了莎士比亚商籁诗的个译本——梁宗岱的和屠岸的——与原著对照逐一读来。读了几首便觉有些滋味。位译者虽然译得风格不同,却都忠于原诗的思想,并基本保持了原文的艺术形式。

  • 标签: 商籁诗 译文 译本 原著 莎士比亚 译意
  • 简介:对瑞士法语诗人雅各岱来说,在现代世界,特别是战后的世界,写诗意味着对诗歌的合理性、甚至可能性的深思。通过解读篇写于20世纪70年代的散文,即《看不见的鸟儿》和《穿过果园》,本文旨在探讨诗人在其散文中发展、深化的散步诗学。这种散步诗学既滋养着作者对外在现象透明超然的本质的信仰,也强调着这一本质相对人生体验和诗意表达而言的难以捕捉的特质。

  • 标签: 菲力浦·雅各岱 诗学 散文 散步诗学
  • 简介:由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著《皇帝寻乐》改鳊的京剧《弄臣》12月12日在台北“新舞台”剧场上演。此剧由已故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长女辜怀群编剧.大陆著名京剧作曲家朱绍玉编曲,京剧艺术大师李少春之子李宝喜,上海京剧院的“金嗓青衣”赵群和台湾当红花旦黄宇琳等岸演员联袂演出。

  • 标签: 上海京剧院 名著改编 雨果 演出 两岸 《弄臣》
  • 简介:刘士聪老师提出散文“韵味”一说,可以作为散文翻译“韵味”重建的标准,即在“达意”的基础上,再现原作的声响与节奏,重现原文的意境和氛围以及在译文中体现的译者个人风格等。从这三个方面,对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英译本——朱纯深译文和张培基译文展开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 标签: 散文翻译 韵味 节奏 意境 译者风格
  • 简介:<正>【推荐理由】《车过黄河》一问世,便遭到不少质疑。因为其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现代主义文学一路看好,文学现代性的正面效果受到拥泵,多数人对后现代十分陌生。笔者当时对这样的"非诗"是给予肯定的,是把它当作大陆后现代诗一个重要风信球。后现代诗普遍带着去中心、平面化、反权威、反崇高等特点,在这首诗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价值体系发出叛逆之声,破天荒采用了一个十分轻佻、下贱的手段——一次正常而又蓄谋已久的撒尿动作,从而将国人心目中的历史文化"朝拜仪式",端了个"底朝天"。轻快、率性、反讽,不经意间轻轻一抖,便产生了四拨千斤的颠覆效果,瓦解了多年来天经地义的"本质主义"思维惯性,亵渎了长期以来对"庞然大物"的神话。伊沙将诗歌的文化想象拉回到庸常的俗物俗事上来,恢复了身体的日常性,打开了"另类"的文化想象路径。

  • 标签: 现代诗 文化想象 文学现代性 本质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
  • 简介:关于沈从文和湘西文化的关系,几乎是不证自明的。沈从文整个的文学生命从此出发,并在此完成,者如鬼神纠缠不可拆解。经由沈从文的文学可以纵横观察神秘诡谲的湘西文化,然后更能深一层返观被湘西文化浸润的沈从文文学。

  • 标签: 沈从文 湘西文化 民族重造 两性表达
  • 简介:《死在午后》是海明威于1932年推出的一部非小说,与《老人与海》是部相隔20年之久的作品。表面上,这部作品似乎没有任何联系,其批评声誉也有天壤之别。本质上,"技巧"将《死在午后》与《老人与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部关于技巧的作品中,海明威表面上给读者展示的是如何斗牛和如何捕鱼的技巧,其真实目的却是通过斗牛和捕鱼来讲述创作技巧。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更关心的是他是怎样写出这部作品,发表的是他对其他作家、评论家的看法。虽然"斗牛"与"捕鱼"各不相同,其目的却殊途同归。研究这部作品中对作家、评论家的批判,不仅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海明威的文艺思想,也对重估这部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海明威 《死在午后》 《老人与海》 作家 评论家 批判
  • 简介:2010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台湾秦风老照片馆和东莞展览馆共同主办的“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目前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12帧奥尔末圆明园底片冲洗出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2帧一百多年前的原玻璃底片(早期摄影底片)首次与公众见面。

  • 标签: 圆明园 底片 中华世纪坛 曝光 2010年 艺术馆
  • 简介:定位为音乐之部的奥地利维也纳,常年游客如云。他们寻古探幽、赏山玩水之余,总免不了想去听一场古典音乐会。据笔者观察,中国人来此,常常心怀景仰,走一回金色大厅,找一下贝多芬故居,看一眼施特劳斯和莫扎特的雕像,其中不乏真正仰慕其音乐文化的乐迷。应该说,

  • 标签: 音乐会 古斯塔夫 马勒 金色大厅 施特劳斯 音乐文化
  • 简介:<正>本世纪六十年代,魁北克文学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诗歌、小说、戏剧、影视等等创作,争妍斗艳,各呈异彩。人们常常把这个时期的魁北克文学,誉为“沸腾文学”、“爆炸文学”,这并非夸大其辞。这种“沸腾”景象,首先表现在创作数量的剧增,每年发表的作品平均比往常增加一倍;其次表现在主题的多样性,现实生活的各种社会问题都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的反映,文学创作的“禁区”被彻底打破了;

  • 标签: 魁北克文学 六十年代 文学创作 小说 爆炸文学 争妍斗艳
  • 简介:<正>“优秀文学作品的产生,”女作家张洁说“就象一道佳肴一样:需要甜的和酸的,辣的和不辣的,需要盐、胡椒粉、蒜、姜……以及配量的鉴别力。”这种配量的鉴别力,正如在正常情况下只有必不可少的配料一样,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当代文学来说,还不是理所当然的。在中国大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特别是在文化革命

  • 标签: 正常情况 长篇小说 女作家 工业部 张洁 优秀文学作品
  • 简介:韦斯特娜(1936一)是美国当代自由体诗人,美国密西根大谷州立大学知名教授.曾担任过美国驻中国、印度、老挝等国的高等教育机构顾问.她的诗常见于、、、等学术报刊杂志.近年来,她作为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处与北美英语协会联合项目的官员每年来往于中国各地,考察了中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大专院校,对中国教育和文化的研究可谓广博深入.

  • 标签: 中生诗 喻中生 意喻
  • 简介:<正>一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当中,在我国译作较早,评论较多的是勃朗特姐妹,其次是乔治·艾略特,盖斯凯尔夫人则久居“二流”地位。七十年代末开始了盏斯凯尔夫人的“新时期”,《玛丽·巴顿》、《北与南》、《露丝》等几部描写城市工业题材、以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见长的作品中译本相继问世,让人们领略了这位女作家的才华和创造,充分认识到这

  • 标签: 西尔维亚 乔治·艾略特 女作家 人性弱点 勃朗特姐妹 夏洛蒂·勃朗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