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现代的理念──哈贝马斯论现代的哲学话语刘锋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围绕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已经发展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后现代主义的修辞策略广泛地渗透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导致深刻而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在这一迭变过程中,诸多传统的意义资...

  • 标签: 现代性批判 哈贝马斯 海德格尔 德里达 主体性原则 文学批评
  • 简介:本文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方法重新解读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通过对情节单元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排列和聚合,揭示了文本表层的"二元对立"关系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社会结构

  • 标签: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 简介:中国古典戏曲和西方戏剧因时间、文化背景及美学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美学风格与艺术特色。中国古典戏曲中有悲剧精神,但不是西方文艺理论意义上的悲剧。中国古典戏曲具有圆形结构的特点。单纯地用西方悲剧或喜剧定义评价中国古典戏曲是不合适的,应该运用中国古典美学观念来评价中国古典戏曲的美学特点及其成因,这对于正确把握中国戏剧及中西方悲、喜剧异同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 标签: 古典戏剧 圆型结构 悲剧 喜剧 文化 比较
  • 简介:拜厄特在小说《占有》中运用了弗莱等人的原型理论,用丰富的原始神话意象,反映当代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使作品获得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原型作为历史在当下再现的一种有效方式,成为人们回归历史的一条通达途径。本文采用原型批评与叙事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占有》一书的情节原型和结构原型进行分析和归纳,抽绎出《占有》与叙事文学的整体经验相吻合的诸多共性,求证《占有》与叙事传统的源流关系及其所体现的承继意识,揭示作品所表现的人类历史的循环和文学传统的延续,以期把握《占有》所承载的历史精神和传统价值。

  • 标签: 拜厄特 《占有》 神话原型 历史循环 小说 文学评论
  • 简介:意识流是诗人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用以展现人物心灵深处,难以把握的非理性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然而在对意识流的探讨和研究中,批评界却往往把非理性化的意识流加以理性化。本文拟以诗人艾略特的诗歌《荒原》和《杰·阿尔弗里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等为例,揭示出意识流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矛盾、对话特征。

  • 标签: 识流 理性 非理性 矛盾性 模糊性 内心独白
  • 简介:《哈姆莱特》中有涉内容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涉内容是如何呈现的,各家不乏语言修辞方面的研究。事实上,莎士比亚的书写是多种多样的,他除了局部地运用隐语、双关语、谐音等语言修辞外,还在整体谋篇布局上巧妙地运用了互文、副线情节设置等更为隐蔽的技法。参透这些技法,可以展现莎士比亚高超的创作艺术,揭示他对自然意志的性爱所持的肯定态度,见出他对人性的宽容与悲悯和对伦理的思考。

  • 标签: 哈姆莱特 奥菲利娅 性书写 伦理
  • 简介:文学,与一门语言,一种文化,一个政治场域相联系,表达的往往是地方、区域、民族,但有时会触及普遍。文学是时代与地域的产物,文学的使命正是在于超越它自身的边界,带给人们批判的财富和生命之活力。文学是个体的、特殊的,甚至是带有偏见的,文学正是在它对局限性的超越中完美地实现其普遍

  • 标签: 文学 普遍性 文化 语境
  • 简介:话剧是一门综合很强的艺术,它关涉“演员-观众”的“表演-观赏”。因此,一部好的话剧作品要求剧作家任创作时要以舞台视野去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老舍的《茶馆》正是以故事与表演,即文学价值与戏剧价值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经久不衰的杰作。本文试从《茶馆》的艺术出发来分析其剧本创作与舞台表演之间的密切关系,旨在探讨话剧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 标签: 《茶馆》 舞台空间 人物展览式 小说化 共鸣
  • 简介:王昌龄七绝使用月亮意象的比例是唐朝诗人之最,所以解读好王昌龄七绝中的月亮意象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孙绍振先生文学文本解读学的解读理论来解读王昌龄七绝中月亮的唯一与特殊,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王昌龄诗歌的特质。

  • 标签: 王昌龄 七绝 月亮 文学文本解读 唯一性与特殊性
  • 简介:六盘山花儿是中国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北"花儿"的一个分支,是流传在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蕴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而衬词及其旋律是六盘山花儿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六盘山花儿中的衬词旋律在花儿的音乐表现中具有引子、连接、结尾、扩充等结构功能,这从另一方面彰显了六盘山花儿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 标签: 六盘山花儿 衬词旋律 结构功能
  • 简介:<正>浪迹风尘二十六年的牧羊女季叶塔,蓦然间衣锦荣归回到乡间,荒凉的海滨小镇阿格列斯捷顿时活跃起来,死寂般的生活中突然掀起层层波涛,涌起阵阵涡旋,由于每一涡旋都萦连着主人公的吉凶难卜的命运,而这主人公的形象又极真切可信,于是读者便不由自主地关切和悬念着小说人物的每一行程,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产生一种一气读完的愿望。这部小说何以具有如此强劲的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是否可归结为,亚马多善于通过生动情节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高尔基把情节称作

  • 标签: 人物形象 情节结构 艺术魅力 长篇小说 小说人物 故事情节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中的数字人文与媒介间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的论文集。该书所收录的论文,在比较文化的语境中,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和数字人文的概念,分析了媒介间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中的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的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现实往往被解构成为反讽的对象。当代著名苏格兰作家阿拉斯代尔·格雷的代表作《兰纳克:生活四部书》就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特征。这部小说以现实生活中的格拉斯哥为背景,将现实与虚幻混淆,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以独特的方式解构了现实。它在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创作种种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某种统一。本文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具体分析,揭示其在时空结构上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进而探讨它为文学创作所带来的启示。

  • 标签: 阿拉斯代尔·格雷 《兰纳克:生活四部书》 后现代主义 时空结构
  • 简介:本文讨论洛夫近晚期的作品,以转喻的接续作为论述的焦点。洛夫作品中,一方面,意象的诞生似乎有雅克慎选择轴与接续轴的影子,但另一方面,诗性的浓郁却超乎这种理论术语的界域。与众多诗人不同的是,洛夫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些理论,但却与这些理论似有似无地呼应,因此也完全摆脱了这些理论可能产生的框架。洛夫如此的诗作因此既有现当代精神,又能让意象悠游自在且富于生命感。本文将讨论他意象中,时间接续的诗性,空间接续的诗性,逻辑接续的诗性,对比接续的诗性,接续与选择互动时的诗性,接续与选择的融合。本文的结论是:洛夫近晚期作品中,接续意象浓郁的诗性,在于诗作中自然、动人、深邃的生命感。

  • 标签: 接续性 选择性 雅克慎 诗性 似有似无的技巧
  • 简介:穆旦1940年代的许多诗篇充满相互矛盾、冲突的情感、经验,这些"戏剧"诗思是成就了穆旦作为中国杰出现代主义诗人的"丰富",是诗人综合现实、自我、存在等多个层面的矛盾体验的结果,也是他对"尖锐"、"刺人"等审美效应的自觉追求使然。在他"反讽"的戏剧表现方式中,有反话正说,有悖论修辞,也有结构的异质并置情境图示。

  • 标签: 穆旦 “戏剧性” 反讽
  • 简介:本文从西方社会历史的视角,提出了全球的概念.作者认为,这个概念贯穿于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整个欧洲历史."全球化时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常见的、对于人类当前状况的特征表述.我们也不可能忽视与全球有关的本土性问题.针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作者提出了一种积极的策略:"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从本土角度来行动".

  • 标签: 作者 视角 本土性 文艺复兴 全球性 西方社会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对于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较多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于小说叙事范式的研究很少。而探讨小说叙事范式的变化,不仅能够揭示文学观念的变化,而且还能了解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德语现代主义文学从传统的以时间为基本线索的线性叙事向空间叙事的转变,分析了空间叙事的具体手段。最后,文章还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转变。

  • 标签: 叙事研究 德语现代主义文学 线性叙事 空间叙事
  • 简介:20世纪初叶,翻译文学风起云涌,一度受到高度重视.我们走进这一特定的历史场域,解读翻译文学中晚清翻译小说的繁荣、民初通俗小说的流行、文学翻译的实践和"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多元选择等现象,并梳理中国翻译文学的变迁与社会文化思潮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就不难看出,中国翻译文学在当时所承担的是启蒙救亡和文化建构等的社会使命.

  • 标签: 中国翻译 变迁刍议 现代性变迁
  • 简介:美国越战叙事文学大多属于巴赫金所说的独白小说,作者没有跳出自我意识,与小说人物之间缺少对话,小说人物的意识被纳入了作者意识的框架,作者意识决定了笔下越南人的言行举止。这种独白使得美国作家难以全面、清晰地认识自己和美国文化。作家与小说人物的高度一致也使这些越战叙事作品在艺术上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然而,还有一些美国越战作家虽然对越南人仍然不甚了解,却表达了与之对话的愿望,在努力了解越南人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标签: 美国越战叙事文学 复调理论 独白小说 越南人
  • 简介:历代爱情小说层出不穷,源远流长,辐射着中国人在大文化传统下的爱情生活,反映着和影响着中国人的爱情观。李渔的爱情小说,涉猎广泛,手法新奇,充分反映了李渔对爱情自由的肯定和对封建家庭伦理认同的矛盾思想,从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这种叛逆与认同、进步与落后并举的调和

  • 标签: 爱情小说 李渔 封建家庭 广泛 新奇 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