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音乐会"是冀中地区的民间音乐组织,高洛"音乐会"是他的优秀代表.本文从该"音乐会"的历史源流与文化背景;乐队编制、乐器使用与演奏形式;乐谱、曲目与调高、调式;文坛宣卷与;"音乐会"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音乐会"的经济供养和传承方式;"音乐会"等传统民间乐社的传承保护几个方面对这个民间乐社以及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 标签: 南高洛 “音乐会” 历史源流 音乐特点 文化功能 传承保护
  • 简介:据现有文献资料,清内廷演剧机构府、景山约成立于康熙朝,而终止于道光七年,共约一百四十一、二年的历史,基本上反映了清代“盛世”期间的演剧状况。在府、景山共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内廷所演戏不外昆、弋二种。据现有文献资料,从嘉庆朝开始有极零星的“侉戏”(乱弹)出现在内廷的舞台上,而其时的民间舞台“侉戏”已蓬勃发展,呈现出和“雅部”昆剧平分秋色之势,从这一点上——戏剧声腔的发展流变上说,内廷大大滞后于民间。

  • 标签: 清朝 演剧机构 南府 景山 昆腔 弋腔
  • 简介:<正>《高文举》是明初戏,在民间流传甚广,直至今天,在各地的地方戏中,仍有根据《高文举》改编的剧目,本文即对《高文举》的流变及其改本《高文举珍珠记》作一考论。

  • 标签: 文举 珍珠记 还魂记 曲文 文林阁 戏曲研究
  • 简介:<正>结构是内容的外在形式,任何作品都要通过结构形式来完成,离开了结构的依托,再深邃的思想,再丰富的内容,再高超的技巧,都是无法表现的。音乐,在其诸种型态中曲体结构又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指”,是福建音“指”“谱”“曲”三大部分之一,它叙唱故事情节,由几支曲子联接而成,最早只有三十六套,后增为四十二套,晚近又增加到四十八套。列宁说:”规律,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现就“指”的结构浅析如下。

  • 标签: 故事情节 曲牌联套 板式变化体 元杂剧 节奏 福建南音
  • 简介:一自从王国维开始有关近代意义的研究以来,中国戏曲研究在质量和数量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曲学大辞典》等书,可算是汇集历年来研究成

  • 标签: 北杂剧 南戏 中国戏曲研究 宋杂剧 元杂剧 戏曲文物
  • 简介:<正>一、进侗乡白云象瀑布一般从天际滚泻而下,悬挂在山崖,浓雾从漫山遍野的杉树林里蒸腾升起。侗族的村村寨寨就隐没在这微茫无尽的山峰、丛林和雾霭之中。汽车从贵阳出发,在大山里跑了三天,翻过险峻的雷公山,终于驶入连绵黔桂湘三

  • 标签: 艺术价值 认识价值 侗族大歌 侗族音乐 女英雄 节奏
  • 简介:昆曲念白是研究昆曲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题《昆曲念白声学实验分析》在关注音乐本体的基础上,运用言语声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昆曲念白进行声学实验分析,以期探索研究昆曲艺术的新途径。因此,本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昆曲念白的声调、昆曲念白的时长、昆曲念白的音高。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对昆曲“韵白”声调进行合理拟测,归纳出“韵白”声调特征;在“韵白”与“中州韵”念白时长的比较中归纳出韵白时长与节奏关系;在“韵白”与“中州韵”念白音高的比较中,归纳出“韵白”音高与字声、旋律、曲情的关系等等。

  • 标签: 南昆 念白 声调 韵白 中州韵 构拟
  • 简介:<正>‘音’也称‘南曲’、‘南管’或‘南乐’和‘弦管’,据说是唐代留传下来的一种古老东种。在泉州音研究社,他们的演出队是在一九八○年初恢复的,由于十年浩劫,致使资料散失,人员青黄不接。现在能传授音艺术的不足十人,年龄都在中年以上,带着一

  • 标签: 泉州南音 南曲 昆曲 音乐 梅花 闽南
  • 简介:<正>莆仙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产,已引起许多戏曲史研究者的关注,并多有从剧本、表演等方面探讨与宋元戏关系的论述。现在我们单从唱腔曲牌与伴奏形式等方面来探讨莆仙戏与宋元戏的关系。一、唱腔曲牌:莆仙戏是“联曲体”的剧种,它和宋元戏一样,是通过许多曲牌联缀来演唱戏文的。因

  • 标签: 莆仙戏 宋元南戏 张协状元 唱腔 南北合套 永乐大典
  • 简介:音人是一个另类群体。他们正襟危坐,面无表情闭目养神,手中不慌不忙地奏着不合时宜的、速度慢得惊人的音乐,完全不顾旁人感受。很多人都对“传统音”与当代社会的格格不入感到惊讶:音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风格?音人的内心到底有多么强大,可以无视别人异样的眼光?他们为什么能在这样纷繁急躁的世界中“独善其身”?

  • 标签: 南音 礼乐 不合时宜 独善其身 音乐
  • 简介:<正>署名徐渭的《词叙录》是迄今所见唯一一部研究戏的古代著作,它对于戏的研究、对于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其价值不言而喻。《词叙录》现在最通行的版本是《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所收本,但是比堪《词叙录》存世的各

  • 标签: 《南词叙录》 读曲丛刊 今乐考证 南词叙录 中国戏曲史 戏曲研究
  • 简介:松阳高腔是至今还流传于浙江西南部别具一格的剧种.此高腔由于流传于封闭山区,受外界其它声腔影响较少,但承接古代戏曲音乐较多.从现有的各种信息考查可知,松阳高腔与古代产生在这一地区的"戏"有着渊源关系.

  • 标签: 南戏 松阳高腔 古代戏曲音乐 民族音乐 艺术特征 渊源关系
  • 简介:戏形成于民间,戏的演员与戏的作家一样,主要也是民间艺人,时称“路歧人”“戾家子弟”,他们多以家庭成员组成戏班,以演戏作为谋生的手段。戏艺人无固定的演出场所,冲州撞府,游走江湖,除了在城市的瓦舍勾栏和乡村的广场地头演出外,还要被官府“唤官身”,为官员及家眷单独演出。

  • 标签: 南戏艺人 身份特征 生态 演出场所
  • 简介:音"中和"之美的形成有其社会、文化根源,深受儒家礼乐思想影响。福建由于朱熹及其门人的影响,至今儒学底子深厚。礼乐思想首先从思想观念上对弦友产生影响,而后通过日复一日的中和礼乐之浸润,培养中和之礼节、中和之性情,从而完成儒家一再强调的对"人"的塑造。传统音的学习是伴随着音文化的学习和浸润而逐渐养成的,与传统音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音人,从思想到性情到美感都稳固不易变易,能够自觉地维护音传统的中和风格和地位。

  • 标签: 南音 中和美感 礼乐思想
  • 简介:《韩朋十义记》,明初改本戏文,演韩朋拒黄巢而罹难,男女十人仗义救之,故名。《徐氏家藏书目》著录,未题撰者。《远山堂曲品》标作《韩朋》,注日“即《十义》”,列入“杂调”。《祁氏读书楼目录》、《鸣野山房书目》亦著录。《重订曲海目》、《曲录》均误人清佚名目。《曲海总目提要》称为“明时旧本,不知何人所作”。日本《泊载书目》有《新刊韩朋十义记》一本,称“明武夷景山乐天安云宾考释”。现存明万历十四年(1586)新安余氏自新斋刻本,凡二卷,题’《韩朋十义记》;明万历间金陵富春堂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题《新刊音注出像韩朋十义记》。《曲海总目提要》叙其事日:“古有韩朋,又名韩凭,世所传青陵台事,夫妇化为蝶者,即其人也。剧以韩、李夫妇笃于义烈,宁死不忍离析,故借用其名耳。黄巢、李存孝,亦不过随意点入,非必其时其事也。”《远山堂曲品》评云:“李、郑救韩朋父子,程婴、公孙之后,千古一人而已,惜传之尚未尽致。中唯《父子相认》一出,弋优演之,能令观者出涕。”可见为弋阳腔的本子。

  • 标签: 《远山堂曲品》 南戏 总目提要 弋阳腔 著录 刻本
  • 简介:随着文化与时代的变迁,音固有的自发性的民间生存状态,已经很难使其传统重新焕发生机.地方政府的扶植,便凸显其重要意义,成为音继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以泉州为个案,通过对音的民间文化属性的论述以及相应生存状态的描述,阐述地方文化政策对音的传承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进而认为,强调文化多元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与地方文化政策的制定,是传统音乐品种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和进入良性发展的保证.

  • 标签: 地方文化政策 南音 音乐传承 民间文化 文化属性 音乐文化形态
  • 简介:在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作为“世遗”的泉州音应如何结合自身的艺术特点、历史沉淀及区域文化生态制定科学可行的传承与发展方案,是音学者、传承人、政府文化教育机构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但因为音研究涉及多学科,单一学科、个别单位、民间团体各自为战的研究已不适应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当代需求,通过协同创新是推进音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将通过音保护方式研究与数据库建设、音传承研究、音交叉学科研究、音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研究、音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等五大研究平台助推泉州音传承发展。

  • 标签: 协同创新 泉州南音 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