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布尔迪厄的观点,视觉艺术是众多领域中用文化来再现等级结构的领域之一。同在文化中的其他项目一样,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主要例子,通过如何由艺术家、批评家和观众参与而暗示了社会分工。在布尔迪厄主义式框架中,绘画的文化参与被解释为社会地位的指标,因为艺术欣赏源于在家庭和教育系统中的训练有素,因而大部分人只能对其望洋兴叹。这意味着工人阶级喜好的文化种类有别于中上层阶级的选择。更多近期研究则质疑这样的观点,不同阶级的艺术喜好存在着能够重现社会结构的鸿沟。本文认为通俗和正统喜好间的差别变得模糊了,这主要是基于音乐领域的参考经验。本文的探讨基于文化资本和社会排斥项目提供的有关视觉艺术的数据,虽然有些分歧仍是与社会阶层的区别相关,如收入、教育和职业群体划分,但重要的相似之处得以被全面发现,某些重大分歧涉及的因素远在社会阶层以外,如种族、年龄和性别。同样重要的是,一些人与绘画并无关联,且对其不感兴趣。

  • 标签: 视觉艺术 布尔迪厄 文化消费 社会分工
  • 作者: 杨斌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支点”是舞台调度的依着点,它与舞台调度的关系极大。支点安置适当,可以帮助和丰富调度的安排。支点是由舞台布景和大道具相互结构而成的。支点的安排要求有“可变数”和灵活性。否则,调度的组织安排和结构组合就受到限制,所以要求支点的结构单位富于灵活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小成本电影《心迷宫》讲述了一具尸体引发村庄连环效应的故事。该片以其独特的结构主义叙事方式,从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脱颖而出,以略显粗糙的影像,向观众用心讲述了一个充满黑色气息和荒诞色彩的似是而非的故事。故事中隐藏的现实隐喻和精神黑洞让人深思。

  • 标签: 《心迷宫》 结构主义 叙事
  • 简介:喜剧性矛盾最基本的结构特征在于它的自我“背反性”,构成喜剧性矛盾的两种因素相互背离、南辕北辙、恰成反对,因而形成一种自我拆解的离心力。由此出发,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角度,阐明了这种“背反性”矛盾的结构形态及其发展变异:1.由“假象与本质背反”到“自我与本我背反”;2.由“自我言行背反”到“灵与肉的背反”;3.由“行为与目的背反”到“悖论性的生存”;4.由“效果与动机背反”到“历史的嘲讽”。

  • 标签: 喜剧性矛盾 背反性结构形态 变异
  • 作者: 王宏刚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3期
  • 机构:顾仲彝在上海戏剧学院执教期间,先后开设西欧戏剧史、编剧概论、名剧分析、作家作品研究、戏剧概论等课程。1963年完成其一生戏剧理论研究方面归纳性的学术论著《编剧理论与技巧》,这本论著在我国戏剧界广为流传,于1984年获全国戏剧理论优秀著作奖。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曲杰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3期
  • 机构: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21世纪,“知识就是力量”已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同。虽然在艺术创作领域,有一个知识转化为技巧与才能的过程,但是必须承认:知识是基础,离开知识,一切技巧与才能都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淮剧传统戏《牙痕记》,叙述的是顾凤英历经千辛万苦寻子并最终团圆的故事。它由马仲怡、顾鲁竹、李晓民三人根据老艺人叙述的故事情节,整理为上下两集,在1962年首演。1980年,乔谷凡又将两本合成一本,从主题到人物设置、情节编排都做了重新创造。这次在庆祝淮剧进上海百年的纪念演出中,笔者有幸看到了经乔谷凡整理过的这出戏,并深深为其魅力所折服。

  • 标签: 淮剧 故事情节 人物设置 情节编排 纪念演出 《牙痕记》
  • 简介:在创作精神上,伊朗新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脉相承,将纪实风格发展到极致,同时又熟练运用各种叙事手段,把观众从影片虚设的故事中拉回,并随时强调影片的纪录品质,以区别于好莱坞的戏剧化叙事。对故事片与纪录片界限的突破可以说是纪实主义电影的共同之处,而单向线性叙事和“戏中戏”结构却为伊朗新电影烙上了独特的印记。

  • 标签: 伊朗新电影 单线叙事 “戏中戏”结构
  • 简介:关于李翁的“结构第一”———戏曲编剧理论漫笔一峰这是《李笠翁曲话》中的一个命题,影响之大,比“当行”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今,“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等,仍然流传在戏曲界同行之间。笔者曾说,李笠翁(1611—约1679)的“结构第一”等观念...

  • 标签: 李笠翁 结构第一 《西厢记》 编剧理论 戏剧结构 《潘金莲》
  • 简介: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RichardWagner)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歌剧改革家,十九世纪享誉欧洲的最伟大音乐家之一。瓦格纳首次提出了“乐剧”(musicdrama)的概念,其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DerRingDesNibelungen)是划时代的经典乐剧,

  • 标签: 《尼伯龙根的指环》 瓦格纳 戏剧结构 乐剧 浪漫主义时期 十九世纪
  • 简介:提起奥斯卡·汉玛斯坦二世这个名字,了解他的中国观众也许并不多。但是当{DoReMi}这首歌曲的旋律晌起时,你的思绪一定会被带入经典音乐电影《音乐之声》之中。是的,这部经典作品正是出自这位百老汇音乐剧史上的著名编剧和剧诗作家。作为编剧,其一生共创作27部舞台剧作品,并斩获5次托尼奖(TonyAward);而作为一个剧诗作者,他创作的音乐剧歌曲《DoReMi》《孤独的牧羊人》《假如我爱你》成为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心灵的“抚慰剂”。其舞台剧《ShowBoat》《南太平洋》《俄克拉荷马》《天上人间》等也被多次翻拍为音乐歌舞片,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经典。

  • 标签: 奥斯卡 美学特征 剧作结构 《音乐之声》 百老汇音乐剧 《俄克拉荷马》
  • 简介:《答尔丢夫或骗子》是法国十七世纪喜剧家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也许是其在中国最享盛名的一部。有关此剧的论文,其数量在所有关于莫里哀的评论中可谓首屈一指。然而,笔者不无遗憾地发现,评论家的角度与观点竟是惊人的雷同,几乎达到“众口一词”的程度。无论是赞美的还是批评的,其焦点无不集中于该剧的人物塑造、结构的安排以及它与“三一律”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其称赞的对象则主要包括该剧的开场艺术、答尔丢夫出场前的铺垫、伪君子的人物性格刻划等等。

  • 标签: “三一律” 《伪君子》 结构 法则 天才 人物性格刻划
  • 简介:介绍北京电视中心剧场灯栅层的设计概况,包括相关参数的确定、工程实施中的主要技术处理等。

  • 标签: 电视演播室 灯栅 结构 设计
  • 简介:对剧本结构作舞台分析,是导演的基础。导演(Director)一词是西方话剧理论的术语和概念,导演制度则是西方话剧舞台实践的历史产物。中国戏曲导演虽然是受西方话剧影响而引进,但由于戏曲导演是按照戏曲艺术体系的美学原理来进行导演的舞台二度创造,因此而形成了不同于话剧导演的风格特征。即对蓝本(剧本)进行逻辑性的思想分析后,以什么方式和手段将之转化为舞台形象的语言(舞台行动),对中西戏剧导演而言,并不相同。

  • 标签: 话剧舞台 中西戏剧 舞台形象 陈妙常 历史产物 艺术体系
  • 简介:《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冯小刚导演、刘震云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这部影片看似直观简单的线性叙事中却隐含着更深层次的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本文运用结构主义叙事的分析方法以及格雷马斯符号矩阵对影片中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其表达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 标签: 《我不是潘金莲》 结构主义 电影叙事 格雷马斯 符号矩阵
  • 简介:话剧《红星照耀中国》是一个独特的主旋律作品。其独特之处在于,全剧始终借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视角,让观众看到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改变旧中国的思想和行动。基于这个视角,《红星照耀中国》摒弃了传统的幻觉式舞台叙事方法,而是采用叙事体,在叙述者、结构、时空与修辞等各方面作了独到而精心的安排。

  • 标签: 《红星照耀中国》 叙事结构 话剧 中国共产党人 主旋律作品 美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