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倾斜固体潮波记录曲线的特性及多年工作的经验,对现行观测中,调仪器时间较长或停记时间较长情况下进行校正值的计算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能较好地提高校正值计算的精度,使校正值更为合理。

  • 标签: 固体潮 校正值 SQ-70型倾斜仪 改进方法
  • 简介:本文通过泉州地磁台重建工程中的工作实践,阐述了G856磁力在建筑材料磁性检测、施工过程中磁性跟踪监测的应用与实践。

  • 标签: G856磁力仪 磁性检测 跟踪监测
  • 简介:密集布设的MEMS强震台网获取的准实时强震观测数据,可以为震后灾情快速判断和平时地震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阐述了利用3G/4G无线通信和L2TP(LayerTwoTunnelingProtocol,第二层通道协议)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基于互联网组建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微机电系统)强震监测网络的主要步骤和实现过程,实现了MEMS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组网模式,为建立灵活、实用、覆盖面广,并具有一定安全的密集监测网络提供参考。

  • 标签: MEMS 监测网络 L2TP
  • 简介:通过对我国GM4磁通门磁力使用的各种电源设备所产出的观测数据动态曲线的对比研究,认为电源设备对观测数据的影响不容忽视,市电结合UPS方式是最为合适的供电选择。

  • 标签: 磁通门磁力仪 供电电源 观测资料
  • 简介:通过对银川台形变DSQ浮子水管数字化记录观测资料和模拟记录观测资料的数据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数字化记录资料的观测精度、信息量、异常拾取量均优于模拟观测;数字化记录观测资料和模拟记录观测资料的各项对比分析结果都有很好吻合,但数字化记录资料数据利用率及数据处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记录资料人机结合的处理方式和结果是提高资料精度的关键.

  • 标签: 银川台 形变 数字记录 对比分析
  • 简介:本文根据新一代RZB型分量式钻孔应变的信号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数据采集器.本设计采用了基于32位ARM的工控核心板以及嵌入式WindowsCE操作系统作为软硬件平台,集成了总线数字信号与多通道高精度模拟信号的数据记录单元,实现了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以及远程监控.实际测试表明,本采集系统具有高分辨率、低功耗等特点,主要参数指标达到了新型RZB型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系统信号采集要求.实际台站应用表明,本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和稳定性,可满足实际台站观测要求.

  • 标签: 分量式钻孔应变 数据采集 嵌入式系统
  • 简介:宁波地震台ZK03井分别于2010年12月7日(LN-3A)和2015年3月2日(SWY-II)进行了水位的安装.第-次安装引起的水扰动被该井内2套水温仪记录到,第二次同样安装却未被记录.对观测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了差异原因,认为该观测井需进行改造以保证观测质量,并提出改造方案及今后流体观测井成井的施工建议.

  • 标签: 水温观测 水扰动 成井结构
  • 简介:本文通过泉州地磁台重建工程中的工作实践,阐述了应用G856磁力在建筑材料磁性检测、施工过程中磁性跟踪监测的实践方法。

  • 标签: G856磁力仪 磁性检测 跟踪监测
  • 简介:分析了巴塘国家基本数字地震台2009年1月初至2012年12月底测定的ML≥2.5级的近震544个,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SN)发布的ML震级之间的偏差,计算出了震级偏差程度,本台近三分之一地震震级偏差达0.3级,文章着重从地震发生的方位角不同和地动位移不同,找出了震级相差很大的原因,最后给出了本台的校正值.通过本台校证,震级接近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ML震级,提高了本台地震震级测定的准确.

  • 标签: 数字地震观测 近震 弱S波 震级偏差
  • 简介:本文尝试使用了一种图形编程语言进行数据解码和仿真研究,阐述了用该语言实现EDAS-C24型数字测震实时数据流的解码过程,提出了在G语言下利用数字滤波器逼近模拟积分器及模拟微分器响应实现对解码数据实时仿真的方法,并通过设定频带宽度,比较了设计的补偿滤波响应和实际的幅频响应的一致.结果表明,在设定的频带内,补偿滤波响应和实际的幅频响应是一致的,仿真的精度是理想的,成果已经在广东省地震科普馆的地震互动区部署运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 标签: LABVIEW G编程语言 测震仪 实时数据 解码 仿真
  • 简介:做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关键是对未来可能遭遇地震灾害定量化预测。本文论述地震灾害定量化的三要素:地震危险,地震危害和地震易损,它们概念完全不同,且很容易混淆,但又存在因与果的关系。本文还简要介绍厦门市地震科技工作者开展的“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

  • 标签: 地震灾害 地震危险性 地震危害性 地震易损性
  • 简介:最近局领导向处级干部推荐《林肯寻找格兰特,如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一文,读后深有启示。本文就学习这本书后得到启发性理念:如何培养个人的创造,从而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开拓创新,进而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在如何培养和造就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 标签: 林肯 格兰特 培养 创造性 人才
  • 简介:论述了滑坡危险分析中如何科学地估算地震力的问题。主要思路概括为:将滑坡体视为一个完整体系的结构物(或震动对象),将滑坡场点视为一个工程场点,利用比较成熟的地震危险概率分析方法计算滑坡体未来若干年内可能遭遇的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地震峰值加速度,这种不确定性的地震加速度是由地震预报的不确定性带入的,由此计算地震力和惯性力。最后,对地震触发滑坡的机理展开讨论。

  • 标签: 滑坡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加速度 概率评估
  • 简介:本文采用地震学方法,分析了台湾南投“9·21”地震。结果表明震前存在孕震空区和地震活动参数异常变化

  • 标签: 孕震空区 地震活动性参数
  • 简介:台州市朱溪水库于2011年开始筹备建设,坝高73.5m,总库容1.257亿m3,属于大型水库。水库建成蓄水后是否会诱发地震,一旦诱发地震,可达的最大震级有多大,这一焦点问题备受各方关注。本文通过对库区区域构造背景、主要断层活动、破坏性地震的影响及地震地质条件,结合水库库区的具体情况,采用构造类比分析法和概率预测法,对朱溪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进行了分析,最终给出了相对科学的预测结论,为将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水库诱发地震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朱溪水库 区域构造背景 主要断层活动 诱发地震
  • 简介: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技术探测了云南玉溪盆地的电结构及可能的断裂构造分布。在与地质构造近垂直的方向,布设了两条测线进行大地电磁观测,应用Rebocc二维反演方法获得了玉溪盆地两条测线的视电阻率剖面。结果显示,低阻体厚度的变化趋势与盆地第四系沉积层平均厚度的变化类似,在盆地西侧,厚度较深,高阻和低阻界面变化较陡。自西向东,低阻体厚度逐渐减小,高低阻界面变化趋势趋缓。总体来说,低阻体厚度比已有资料给出的沉积层厚度要深,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盆地沉积层厚度在不同的区域变化较大,另一方面也可能和沉积层下的岩层富含水资源有关。

  • 标签: 玉溪盆地 MT测深 电性结构
  • 简介:西藏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带上,是我国强震多发地区之一。1973年7月14日申扎西北7.3级大震后至今已23年无7级以上大震发生,超过本世纪7级大震的最长间隔时间。另外,结合其它的地震学条件分析,认为西藏的喜马拉雅中南地区,尤其是察隅、桑日—申扎与聂拉木是未来1~3年内发生大震的危险地域。

  • 标签: 强震原地复发 强震活动周期 强震迁移 地震条带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东南沿海地震背景和地震破坏经济损失,结合国内外城市化进程中防震减灾经济对比研究,认为地震破坏的负面效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因而必须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为保障城市化顺利发展服务。

  • 标签: 地震破坏 城市化 防震减灾 经济效益
  • 简介:本文选取华北地震区作为研究区域,尝试利用空间光滑活动模型进行地震危险评估。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网格,依据地震构造和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地震构造模型,确定构造区特征参数(b值、M0、Mu、断层方位角及M—L关系等)。采用考虑了地震构造背景的椭圆光滑过程的地震活动参数模型,计算各网格点的地震发生率。并利用网格源的地震危险概率评价方法,由不同输入地震目录通过综合加权得到该区域50年超越概率10%的加速度峰值区划结果。该方法充分体现了地震活动的空间非均一,尤其适用于发震构造不甚清晰的中强地震可能造成的地震危险,避免了常规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且评价方法简单快捷,为地震区划以及重大工程地震安全评价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 标签: 华北地震区 地震构造背景区 空间光滑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简介:通过对市、县两级防震减灾的工作体会和实践经验,着重论述了市(县)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即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应急救援)建设工作的重要,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就如何做好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

  • 标签: 防震减灾 重要性 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