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非手术体位法复位治疗肠扭转,避免腹腔手术创伤,减轻患者伤痛。方法经严格筛选的17例肠扭转患者,采用膝胸摆动臀部使扭转肠袢逆转复位,观察复位情况。结果17例肠扭转病例顺利复位15例,2例乙状结肠扭转因肠袢较大,未成功复位,中转手术治疗。结论经筛选采用膝胸摆动臀部可促使扭转肠袢逆转复位,使部分患者避免腹腔手术创伤和手术伤痛,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 标签: 肠扭转 逆转复位 胸膝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理论在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改良截石中应用。方法将100例宮颈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改良截石,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截石。比较两组患者因体位引起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仅有1例出现肢体麻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达80%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舒适理论应用的改良截石位能减少因手术体位而引起的并发症,增加患者术中体位的舒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截石位 舒适理论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难产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头难产产妇7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9例经阴道助产分娩,35例经剖宫产结束分娩;45例胎头位置异常,12例宫缩乏力,8例骨产道异常,4例巨大儿,3例软产道异常,2例原因不明。方法导致头难产的原因较多,多因各种因素共同所致,在处理时应密切观察产妇情况,合理用药,尽量使其转变为顺产,必要情况下可行剖宫产终止分娩。

  • 标签: 头位难产 发生原因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各项体征,并提出相应的诊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0例腹膜后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给予阑尾炎手术治疗后,全部治愈并顺利出院。结论对腹膜后阑尾炎患者应尽早的采取诊断和治疗措施,特别是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腹膜后位 阑尾炎 20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梗阻性难产的临床原因,为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提供较为可靠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97例头梗阻性难产产妇的临床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头异常因素约占80.41%(78/97);产道异常产妇约为11.34%(11/97);宫缩乏力产妇约为5.15%(5/97);巨大儿因素约占3.09%(3/97)。78例头异常梗阻性难产产妇中,41例为持久性枕横,约为52.56%;32例为持久性枕后,约为41.03%;持久性枕横产妇剖宫产率约为48.78%(20/41);持久性枕后产妇剖宫产率约为84.38%(27/32),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持久性枕横、后为导致头梗阻性难产的主要原因。严密监测产程及胎头降低可以及时对头梗阻性难产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 标签: 头位 梗阻性难产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良肢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中采用良肢摆放,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力分级以及生活自理情况。结果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肢摆放可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加以应用。

  • 标签: 良肢位摆放 脑卒中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徒手旋转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中我院收治120例头难产产妇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自然分娩与常规助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使用徒手旋转胎头助产护理,对比两组产妇分娩结局、胎儿Apgar评分等。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成功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头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徒手旋转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保证母婴安全。

  • 标签: 头位难产 助产护理 徒手旋转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难产产妇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将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头难产产妇98例作对象,选择同期没有发生头难产产妇102例作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产妇发生难产的病因主要有巨大儿、子宫收缩乏力和胎方位异常三种,研究组产妇三种病因发生率分别为10.2%、66.3%、72.5%,对照组分别为3.9%、20.6%和16.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头难产的发生率仍然比较高,在分娩之前诊断并采取合理的剖宫产是治疗的关键,可有效保证产妇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头位难产 产妇 早期诊断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的康复护理观察。方法选取2011—2016年我院接收的患有脑卒中偏瘫的1026例患者,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患者进行早期良肢康复护理,对比护理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后,患者康复人数有801例(78.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19.3±2.5)分,相比于护理前康复人数为496例(48.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30.9±3.3)分差异性较为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良肢的康复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促进患者早日进行正常生活。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早期良肢位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经侧视镜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LEMMEL综合征术后近期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研究EST法治疗十二指肠LEMMEL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收集南医大二附院近4年132例行EST术治疗LEMMEL综合征的患者和随机挑选的132例行EST切开的无十二指肠憩室患者,比较常见并发症发生的概率、研究其危险因素以及目前预防的最新进展。结果LEMMEL术后累计出现并发症21例(18.93%);对照组EST术后累计出现并发症15例(11.36%)。结论EST治疗十二指肠LEMMEL综合征是有效的,但其风险远高于非憩室旁乳头EST治疗患者。

  • 标签: LEMMEL综合征 EST并发症 十二指肠憩室 十二指肠乳头
  • 简介:摘要目的拔牙后利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PRF)复合人工骨粉(bio-oss)应用于牙槽窝点保存的临床效果与单纯牙槽窝滞留血凝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患牙不能保留并有种植修复要求的病人22例,实验组利用PRF复合人工骨粉进行点保存;对照组拔牙窝内滞留血凝块,不做其它处理。分别测量患者术后及术后3个月牙槽嵴顶宽度和高度的变化。结果SPSS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异,得到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PRF复合人工骨粉应用于拔牙点保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PRF 人工骨粉 拔牙位点保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产妇第二产程不同分娩体位对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3月足月妊娠的初产妇128例,根据产妇意愿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实验组产妇均采取手膝分娩方式,对照组产妇均采取仰卧分娩方式,观察比较两组产妇分娩结局及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产妇产程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产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产后新生儿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膝分娩有利于胎儿顺利娩出,且对母婴伤害较小,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手膝位分娩 卧位分娩 分娩结局 对新生儿的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良肢摆放在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按人院先后将2013年1月—2O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患者入院后的早期,即重视和加强各种体位的良肢摆放,并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h内和出院时的肢体运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0%(χ2=44.505,P<O.05)。结论重视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各种体位时良肢的摆放,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后遗症,且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良肢位 摆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于2014年1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医的枕后难产患者(88例),通过动态化随机单双号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处理、胎头旋转法治疗,探究2两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相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难产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胎头旋转法 枕后位难产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口腔种植中应用拔牙点保存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两组患者均于牙齿种植修复前进行拔牙,对照组患者成功拔牙后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拔牙之后行即刻点保存。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中共计49例患者种植成功,成功率是98.00%;对照组患者中共计41例患者种植成功,成功率是82.00%;观察组患者的牙槽骨吸收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的牙齿种植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种植中采取拔牙点保存技术有利于提高口腔种植成功率,并提升患者满意度,该治疗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 标签: 口腔种植 拔牙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程护理干预在头难产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的头难产产妇中,随机抽取108例参与本次研究,将108例头难产产妇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产妇54例。给予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产妇产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方法对患者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经过产程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产妇中剖腹产率低于对照组患者、阴道分娩率远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5.6%,远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16.7%,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产程时间长于观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难产产妇分娩中应用产程护理干预有助于缩短产程,增加阴道分娩率,降低新生儿的窒息率,改善头难产产妇的分娩结局,可以广泛应用。

  • 标签: 产程护理 头位难产产妇 分娩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ionplatelet-richfibrin,iPRF)复合Bio-Oss骨粉进行拔牙点保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40只健康大耳白兔,制备,微创拔除其上、下颌双侧第一磨牙,将4个点分为四组,分别为iPRF+Bio-Oss骨组、PRF组、Bio-Oss骨组和空白对照组各10只,分别填入iPRF+Bio-Oss骨粉、PRF、Bio-Oss骨粉和不做处理。随机分别于术后4、12周各处死20只,取牙槽骨标本行形态学测量和组织学观察,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CT,CBCT)测量骨密度评价拔牙窝的愈合情况。结果所有点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4、12周时iPRF+Bio-Oss骨组、PRF组、Bio-Oss骨组和对照组间剩余牙槽嵴相对宽度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PRF+Bio-Oss骨粉组保留牙槽嵴宽度最大;iPRF+Bio-Oss骨组和PRF组、Bio-Oss骨组较对照组的成骨活跃且新生骨成熟度高,实验组CT值均高于对照组,且iPRF+Bio-Oss骨粉组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RF复合Bio-Oss骨粉应用于拔牙点保存中可减缓牙槽嵴吸收,促进新骨形成,其保存拔牙点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PRF和Bio-Oss骨粉。

  • 标签: PRF Bio-Oss骨粉 拔牙位点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