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驻内蒙古某团患间歇变应鼻炎(allergicrhinitis,AR)官兵皮肤点刺试验(skinpricktest,SPT)阳性界值对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IgE,sIgE)诊断价值的影响,并评估SPT与血清sIgE测定值的诊断一致。方法对驻内蒙古某团66例间歇AR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官兵进行23种常见的吸入变应原的SPT,选择阳性变应原数量≥4个和SPT阳性结果等级高者31例进行sIgE检测,采用瑞典Pharmacia的UniCAP100系统检测其血清中艾蒿、苦蒿、三裂叶豚草、葎草、榆树、柳树、桦树和蒲公英的血清sIgE,以临床症状、体征和SPT阳性结果作为诊断AR的参考标准,评价SPT阳性界值“+”和“++”对UniCAP100系统检测血清sIgE诊断价值的影响。评价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并评价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结果①蒿属花粉是该驻地官兵间歇AR的最主要变应原,其SPT阳性率在60%以上,其次依次是向日葵、葎草、豚草、白桦、榆树、柳树,SPT阳性率均在30%以上。②以SPT“+”为阳性界值时,血清sIgE的灵敏度为0.500(葎草)~0.982(蒿属),特异度为0.500(豚草、榆树、桦树)~1.000(蒿属),一致率为0.581(葎草)~0.984(蒿属);以SPT“++”为阳性界值时,血清sIgE的灵敏度为0.524(葎草)~0.982(蒿属),特异度为0.462(豚草)~1.000(蒿属),一致率为0.581(豚草、柳树)~0.984(蒿属),诊断指标无明显变化。③两种检测方法诊断一致,经Kappa检验显示,蒿属、豚草、葎草、榆树、柳树、桦树Kappa值分别是0.900(P=0.000)、0.131(P=0.447)、0.214(P=0.155)、0.377(P=0.034)、0.209(P=0.242)、0.158(P=0.373)。结论以蒿属花粉为代表的夏秋季杂草花粉和部分春季树花粉是该驻地官兵间歇AR的主要变应原;SPT阳性界值“+”和“+

  • 标签: 间歇性变应性鼻炎 皮肤点刺试验 特异性IGE 变应原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3.12)、EMbase(1996—2013.12)、CENTRAL(2013.12)、CBM(1978~2013.12)、VIP(1989~2013.12)、CNKI(1980—2013.12)、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2013.12)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2013.12),全面收集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手工检索相关资料及追溯参考文献,并向药厂(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索取资料。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个RCT,共计88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阿加曲班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SMD=0.71,95%CI(0.54,0.89).P〈0.00001]和神经功能改善有效率[总体:OR=2.65,95%CI(1.84,3.80),P〈0.00001;安慰剂对照:OR=2.18.95%CI(1.27,3.72),P=0.004;非安慰剂对照:OR=3.09,95%CI(1.89,5.06),P〈0.00001]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长/短期死亡或依赖率无明显差异,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1.55,95%CI(0.60,4.01),P=0.37]。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阿加曲班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未见严重出血事件或其他不良反应。对于阿加曲班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和残疾的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阿加曲班 脑卒中 脑梗死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膈疝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创伤膈疝患者实施膈肌修补手术并对胸腹受损腔脏器进行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均痊愈,术后死亡3例.结论根据临床征象并经胸腹部X线平片、CT、钡餐等检查,创伤膈疝可及时诊断.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病死率,改善预后.

  • 标签: 创伤性膈疝 诊断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肝破裂的诊断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1例外伤肝破裂的诊治过程中具体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结果保守治疗23例,成功率83.3%(2例中转手术),保守治疗组中无1例死亡,手数组中有7例死亡,(死亡率10%),术后并发症16例(32%)。结论外伤肝破裂诊治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诊断措施,避免拖延及过多搬动,早期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贯彻"损伤控制手术"理念,严密观察积极处理并发症是提高就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外伤 肝破裂 损伤控制
  • 简介:目的回顾性地将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情况下所使用的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与间歇血液透析疗法(IHD)进行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方法以自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104例患者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别归入c组(43例)和I组(61例)中,其中c组患者均采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进行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I组患者均采用间歇血液透析疗法接受治疗。经治疗12个月后,观察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Ccr)等指标以及最终存活率。结果根据各类临床资料显示,c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BUN降至(19.32±4.54)mmol/L,Scr降至(410.37±138.41)μmol/L,Ccr升至(23.78±10.96)μmol/L,P〈0.05;I组患者BUN降至(26.03±3.59)mmol/L,Scr降至(423.41±152.84)μmol/L,Ccr升至(14.82±8.36)vmol/L,P〈0.05;随访调查对象存活率为c组88.4%、I组51.6%。结论治疗重症急性型肾功能衰竭,CRRT不仅效果好,且存活率高,临床效果明显优于IHD。

  • 标签: 重症急性型肾功能衰竭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间歇性血液透析疗法 尿素氮 血清肌酐 内生肌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本次研究来探讨外伤前房出血的治疗方法及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到2014年7月在我院治疗过的外伤前房出血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80例前房出血患者全部在2-14天之内吸收。其中I级平均为2天内吸收;II级平均为8天内吸收,继发青光眼6例,经过相应的药物治疗之后,患者眼压恢复正常;III级平均为12天吸收,其中继发青光眼21例,经药物治疗眼压恢复正常。结论早发现以及早期的快速止血、促进出血吸收、降眼压、抗感染等治疗对该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可有效预防继发性出血,并且可以减少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外伤性 前房出血 治疗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61-01
  • 简介:目的探讨婴儿骨纤维结构不良(OFD)的影像学表现,为提高临床对婴儿OFD的诊断水平,为避免临床治疗失误及降低该病变复发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3例OFD患者影像学检查图像,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月龄1-5月,平均3月。3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其中2例做行CT检查。结果X线片显示3例患者病变均累及胫骨前缘,表现为胫骨局部膨大、胫骨弯曲变形及病变区骨皮质变薄,与正常骨组织分界清楚,其中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结论婴儿OFD有典型影像学表现,X线对婴儿骨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诊断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 标签: 婴儿 骨性纤维结构不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酒精肝病(AlcoholicHepatitis)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其主要临床特征是恶心、呕吐、黄疸、可有肝脏肿大和压痛。并可并发肝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酒精肝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本文拟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一种酒精肝病防治结合的新思路。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诊断 治疗 预防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80-0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梗阻黄疸梗阻部位和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梗阻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比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和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结果86例患者中,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证实梗阻部位在肝外胆管者9例,梗阻部位在肝内胆管者57例,梗阻部位在胰头部14例,梗阻部位在十二指肠乳头部者6例。而CT检出结果分别为7例、46例、14例和3例,总准确率86%。梗阻病因中,胆管结石56例,胆管炎性疾病10例,胆管肿瘤4例,乳头部肿瘤5例,胰头癌11例。经CT检出结果分别为48例、6例、2例、4例和11例,总准确率80%。结论多层螺旋CT作为临床常规诊断手段,具备多层面扫描、无需使用造影剂、检查准确率高等优点,而且方便基层医院使用,有利于临床的广泛应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多探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黄疸 梗阻性 诊断
  • 简介:经典的免疫学理论认为,B淋巴细胞对胸腺依赖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的应答必须要有Th细胞的辅助。在B淋巴细胞的活化及分化过程中,Th细胞通过提供第二信号及分泌细胞因子来参与B细胞的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辅助性T细胞 B淋巴细胞 滤泡 分泌细胞因子 TH细胞 免疫应答
  • 简介:目的分析增强CT诊断孤立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的价值。方法分析22例孤立SMA夹层的CT特征,提出新的分型方法,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2例夹层均累及SMA弯曲部前壁,其中21例(21/22,95.45%)经增强CT确诊;夹层近端距SMA开口平均(10.31±8.67)mm(0~32.03mm),夹层长度平均(73.37±42.69)mm(15.96-205.91mm)。按症状分组,无症状组(4例)夹层近端距SMA开口平均距离为(16.21±10.97)mm(1.00~32.03mm),有症状组(18例)平均为(9.17士6.15)mm(0~25.98mm);无症状组夹层长度平均为(34.81±44.01)mm(15.96-73.84mm),有症状组平均为(83.46±41.90)mm(26.40-205.91mm)。无症状组真腔狭窄率平均为44.16%±12.33%,有症状组为74.35%±22.37%(P=0.042)。随着夹层向SMA远、近端延展,保守治疗效果变差。结论增强CT是诊断SMA夹层的有效方法。孤立SMA夹层均累及SMA弯曲部前壁,临床症状及疗效与夹层长度和真腔狭窄度有关。本研究提出的新分型方法有助于全面描述SMA夹层的影像学特征,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大剂量HGG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方法将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所收治的50例先兆流产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取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病例分别为25例,研究组采取大剂量HGG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剂量HGG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患者血清β-HGG、雌二醇和孕酮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临床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就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在先兆流产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大剂量HGG治疗,所获效果良好且显著,在临床中具有应用价值以及推广价值。

  • 标签: HGG 临床 先兆性流产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诊断对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疾病的有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先天性幽门肥厚病患69例为研对象,利用黑白超声诊断仪,对病患进行诊断,令病患摆出仰卧位,观察其胃肠蠕动,排空,幽门舒张以及水肿部位情况,并在能够显示病患幽门部位停桢。将幽门管道的长度以及扩张状态时最大宽度,厚度加以全面测量。在手术进行中,同样测量上述参数。和手术结果比较。结果两种方式在测量病患幽门管长度方面有显出差异存在,(P<0.05)。在幽门厚度,幽门肌厚度无明显差异性存在。(P>0.05)。结论B超是一种诊断CHPS的好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先天性幽门狭窄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总结腹部手术后早期炎肠梗阻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8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3例(82.14%)经保守治疗痊愈,5例(17.85%)保守治疗无效及时实施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腹部手术后早期炎肠梗阻应首先实施保守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解除梗阻,提高治愈率。

  • 标签: 腹部手术 早期炎性肠梗阻 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