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野术前放疗对老年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68例年龄在70岁以上老年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4例,观察组行后野术前放疗同时配合卡培他滨药化疗,DT40-45Gy/20-25f,放疗结束后4-6周手术,对照组则采用一后二侧三野适行放疗,总剂量及同期化疗方案相同。观察肿瘤控制率,保肛率、放疗毒副反应。结果两组肿瘤控制率及保肛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野放疗组放疗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发生放疗中断及放弃治疗几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对老年体弱直肠癌患者,后野术前放疗仍可获得理想的肿瘤控制率及保肛效果,与三野放疗无明显差别,同时其毒副反应明显下降,值得有进一步探讨及个体化推广。

  • 标签: 直肠癌 老年患者,术前放疗
  • 简介:摘要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并且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因。糖尿病肾病具有发病隐匿的特点,易引起肾功能不全与尿毒症等并发症。血液透析属于肾脏代替疗法,是维持糖尿病肾病患者生命可靠安全的关键手段,但具有并发症多,风险大等问题。因糖尿病肾病患者大部分为中老年群体,护理难度较大、合并症过多且病死率高,因此对患者来说,做好临床工作的意义重大,旨在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临床治疗 研究发现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进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针对不同人群探讨干预策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收集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相关资料,对职业暴露发生的科室、职业、类型及操作环节进行统计,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针对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前瞻性的干预策略。以2015年1月至12月医务人员发生的职业暴露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12月为干预组,对全院在岗的所有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措施干预。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干预前后由2.12%下降至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人群的发生率分别是医生由1.66%下降0.41%、护士由3.16%下降至2.98%、实习生由1.11%下降至0%。结论针对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前瞻性的干预策略,可有效防范职业暴露的发生。

  • 标签: 失效模式 效应分析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住院神经症患者伴抑郁的发生率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状的作用及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神经症伴抑郁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62例患者中伴抑郁者21例,占33.87%。这些患者具有年轻、文化程度高、工作或家庭压力大的特点。经过心理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抑郁症状明显减轻(P<0.05)。结论表明精神病患者伴抑郁疾病的病情较普通人为重,且与精神因素有关。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要重视其抑郁疾病的发生,并要加强与相关学科协作,加强心理护理。

  • 标签: 神经症伴抑郁 患者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药交代。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46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的23例患者进行静脉给药,观察组的23例患者进行口服用药,并且对喹诺酮类药物进行药交代,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药交代前与药交代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服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药交代前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药交代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9%明显低于对照组47.83%;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73.91%;观察组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20/23),对照组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91%(17/23),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师对口服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进行药交代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发药交代
  • 简介:摘要目的肌注苯巴比妥预防热性惊厥次热程中再次惊厥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02月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合并热性惊厥的患儿进行分析,其中惊厥发作后予肌肉注射苯巴比妥者48例,为肌注组;惊厥发作后未予肌肉注射苯巴比妥者42例,为非肌注组。两组中出现再次惊厥的人数进行χ2检验。结果两组出现再次惊厥的人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肌注苯巴比妥不能很好地预防次热程中再次惊厥。

  • 标签: 热性惊厥 苯巴比妥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切额开颅手术在前颅底肿瘤中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8年6月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前颅底肿瘤患者随机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使用冠切额开颅手术切除前颅底肿瘤,对照组行经额颞入路开颅手术,手术结束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两组肿瘤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复发率有明显差异,行冠切额开颅手术组复发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般资料术前(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数量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切额开颅手术能够有效切除前颅底肿瘤,且复发率较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开颅手术 颅底肿瘤 疗效对比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探讨改良后的健康教育对小儿急性肾炎遵医依从性的影响。改良后的健康教育图文并茂,数据充分,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本病的客观认识,并能掌握休息、饮食、药物治疗及监测尿液、血压及体重的意义,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照护措施促进患儿病情康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不仅提高护理质量及效果,降低住院费用,还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改良健康教育单 小儿急性肾炎 遵医依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肺部真菌感染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化疗后不同辅助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40例,均对两组患者行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研究组4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中,临床CT检查结果肺炎性浸润实变患者8例,肺梗死患者22例,肺部结节5例,肺肿块3例。对照组CT检测肺炎性浸润实变患者9例,肺梗死患者6例,肺部结节患者11例,肺部肿块4例。临床CT检查结果中准确率为38例(95%),误诊率为2例(5%),其检查结果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发现,行CT检查的实验组患者中有效24例,显效10例,诊断总有效率为34例(85%),诊断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将CT检查应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中,可清晰呈现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变情况,提高临床诊断率,为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继发肺部真菌感染 CT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支气管扩张继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ICU住院的支气管扩张继肺部真菌感染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同期抽取ICU住院的未真菌感染支气管扩张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支气管扩张病程、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等均为支气管扩张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组间数据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支气管扩张患者来说,必须强调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其院内感染风险的发生率,促进其自身免疫力的提高,预防肺部真菌感染。

  • 标签: 支气管扩张 继发肺部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加速康复外科在减少普外科常见病种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胆结石、阑尾炎、腹股沟疝三种病种疾病患者252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120例,采用快速康复手段处理;对照组132例,给予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比较两组费用超支率、住院总费用、肠道排气时间、术后呕吐及误吸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及再入院率的区别。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费用超支率明显减少,住院总费用显著降低,肠道排气时间缩短,两组患者术后呕吐及误吸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入院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普外科常见病种疾病可降低费用超支率,减少医保开支,加快患者康复,且安全可行。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 单病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入路双重建钢板钳夹式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肱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全部72例患者分成各自36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入路双重建钢板钳夹式固定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3.7±32.8)min、术中出血量(108.5±44.8)min、住院时间(20.5±2.8)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5.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0%(P<0.05);骨性愈合时间(11.8±2.0)周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2%,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肱骨干骨折患者,以入路双重建钢板钳夹式固定给予治疗,手术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并且患者恢复更快,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单入路双重建钢板钳夹式固定 肱骨干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2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其收治时间均在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期间,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其基础上开展加味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分析其幽门螺杆菌转阴概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候积分比较未有明显差异存在,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症候积分明显较对照组低,其幽门螺杆菌转阴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常规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 加味半夏泻心汤 症候积分
  • 简介:摘要目的将侧PVP实行于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中,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文实验资料是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入并开展PVP治疗的60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依据患者采取侧或是双侧PVP治疗予以分组,双侧PVP治疗用于参照组(30例),侧PVP治疗用于实验组(30例),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时、骨水泥用量、有效总计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耗时、骨水泥用量比较参照组患者统计数值,P<0.05,表明计算值研究的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有效总计率比较参照组患者统计数值,P>0.05,未表明计算值研究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开展侧PVP治疗能获得和双侧PVP治疗基本相同的效果,且其将手术耗时、骨水泥用量明显降低,展示出更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单侧PVP 高龄 骨质疏松 胸腰椎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在采血小板输注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017年度收治的32例在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择同期的32例在采血小板输注中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其中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相关因素无关,可能与患者有无输血史、药物史及血小板回收率有关,有助于指导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采取洗涤血小板治疗。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分别应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6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从我院选取10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分析,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将外侧解剖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应用到对照组中,将内外双侧钢板内固定术应用到观察组中,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优良率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和观察组相比较,对照组患者明显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应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单侧钢板内固定术 双侧钢板内固定术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视力提高情况优于对照组,视野改善率高对照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数据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青光眼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视力状态,降低眼压,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疗法在颅底骨折继颅内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本院于2014年10月到2017年10月期间收入的80例颅底骨折继颅内感染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并为其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与单纯西医疗法,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及体温变化的对比。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7.5%(27/4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体温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体温均有所变化但是研究组的体温降低幅度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颅底骨折继颅内感染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使其体温降低,获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颅底骨折 继发 颅内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切实有效的控制护理环节质量,保证护理安全,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有价值的、整体的、连续性的进行记录。方法研制使用心血管内科心电监护仪监测巡视,按照心电监护仪使用病人的护理管理要求,简洁明了地记录患者在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的整个服务过程。结果心电监护仪监测巡视书写简洁明了,具有动态连贯性,可以使医疗护理连接更加紧密,提高护士护理预见性和主动性,保证护士为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的连续的优质护理服务,并为护理科研积累资料。结论通过此表单信息反馈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可靠信息,使用过程及早发现安全隐患,保证护理安全,达到持续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 标签: 心电监护 监测巡视单 优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