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1 个结果
  • 简介:镰状细胞病(SCD)患者中发生血小板活性增高,但其病因及临床相关性仍不明。SCD的一个重要的合并症是肺动脉高压(PAH),以肺血管增生病变、形成及血管内溶血后血浆内释放的血红蛋白清除一氧化氮(NO)导致的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VillagraJ研究了血小板活性与SCD患者中PAH及NO清除的关系[Blood,2007,110(6):2166~2172]。血小板激活以纤维蛋白原受体激活为标志,与PAH严重程度(r=0.58,P〈0.001)、血管内溶血的试验标志物(如网织红细胞计数)(r=0.44,P=0.02)相关。体内实验中病理浓度的细胞外血红蛋白作用于血小板后提高了基础及激活剂导致的血小板活性,阻断NO受体对血小板活性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血小板活性 镰状细胞病 肺动脉高压 血红蛋白 受体激活 细胞外
  • 简介: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是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细胞的少见良性肿瘤。发生在肾脏的病变非常罕见,国内迄今文献报道不足5例。由于该病例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容易误诊。本文对1例确诊为肾节细胞神经瘤的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节细胞神经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囊性肾癌(cysticrenalcellcarcinoma,CRCC)与肾小细胞癌(smallcellcarcinoma,SCC)两者单独发生较为罕见。但我科近期收治1例更为罕见的术前诊断CRCC而术后病理为肾SCC患者,故结合有关CRCC与肾SCC的文献报告如下。

  • 标签: 肾癌 囊性肾小细胞癌 临床特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本文报告2例肾细胞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长期存活患者(例1存活35年,例2存活36年)的诊治情况。例1,男,42岁,于1975年9月以无痛性、间歇性全血尿1月为主诉入院。入院1个月前无诱因突发血尿,无痛,无发热,1d后自行消失,此后3周内先后发生类似全血尿2次,伴有腰胀痛不适,随即入院诊治。

  • 标签: 肾细胞癌 根治性肾切除术 存活患者 保留肾单位手术 肾肿瘤 转移征象
  • 简介: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因子1(inhibitorofdifferentiation,Id-1)下调对膀胱癌细胞系化疗敏感性及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膀胱上皮癌细胞系MGH-U1,在构建Id-1si-RNA载体后,通过逆转录病毒将其转染至MGH-U1细胞,筛选出稳定低表达Id-1的克隆(si-Id-1)和对照载体克隆(sscon)。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比较sscon细胞和si-Id-1克隆细胞对表柔比星的敏感性;Ⅰ型胶原侵袭实验证明Id-1下调对膀胱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blot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比较凋亡蛋白表达水平,研究Id-1下调对表柔比星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si-Id-1克隆细胞对表柔比星的敏感性显著高于sscon细胞;si-Id-1克隆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低于sscon细胞;Id-1下调会诱导凋亡通路激活因子CleavedPARP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水平增高,从而证明Id-1下调会增加表柔比星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膀胱癌细胞Id-1下调可以增加抗肿瘤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增加肿瘤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 标签: ID-1 化疗敏感性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回输治疗对膀胱癌术后患者CD4、CD8细胞水平的影响,探讨CIK预防膀胱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4例膀胱癌术后患者行CIK回输治疗,监测膀胱肿瘤复发情况、治疗前、治疗1月及治疗1年后的CD4、CD8、CD4/CD8水平、血白细胞、血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结果随访24~36个月,仅1例PT1G3患者肿瘤复发(2.94%),时间为术后第24个月。治疗前CD4、CD8、CD4/CD8分别为25.3±4.1、27.5±3.9、0.92±0.17,治疗1月后和1年后cD4、CD8、CD4/CD8分别为36.3±5.1、22.8±2.6、1.59±0.28和35.6±3.8、21.9±3.1、1.62±0.34,治疗前后CD4、CD8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血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IK细胞回输免疫治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局部复发安全有效。

  • 标签: 膀胱肿瘤 复发 CIK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4.2%。50%以上的肾癌患者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发现时多已进入中晚期,而且约1/3的患者已有转移。转移后肾癌患者预后尤其不佳,5年生存率仅有10%。为了明确肾癌侵袭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我们对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clearcellrenalcaicinoma,ccRCC)患者样本进行了基因芯片筛选,发现一种在人类很多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肿瘤抑制因子——KLF6,其在原发性转移性CCRCC中表达下调。

  • 标签: 癌细胞转移 肾透明细胞癌 KLF6 肾癌 转录抑制 E2F1
  • 简介:目的:观察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慢性肾衰竭大鼠(CRF)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分阶段5/6肾切除制备大鼠CRF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RF模型组、EPO治疗组.从第3周开始,治疗组大鼠每次皮下注射重组人EPO50U/kg,每周3次,共6周.8周时取其外周血分离与培养EPC,并检测EPC的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外周血EPC的Ang-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PO治疗能提高CRF大鼠外周血EPC数量及其增殖、黏附与形成血管腔样结构的能力(均P〈0.05);并可上调外周血EPC的Ang-1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P〈0.05).结论:EPO可动员慢性肾衰竭大鼠外周血EPC,并能增加外周血EPC血管生成素1表达.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红细胞生成素 内皮祖细胞 血管生成素-1
  • 简介:睾丸间质细胞瘤又称Leydig细胞瘤,是睾丸性索/性腺间质肿瘤中的一种单一组织类型的肿瘤,来源于正常发育和演化的成分间质细胞。本病较少见,且该瘤的病因及自然病程尚不十分清楚,对其治疗时手术方式的选择尚存争议。

  • 标签: 睾丸间质细胞瘤 LEYDIG细胞瘤 诊治 间质肿瘤 组织类型 正常发育
  • 简介:目的:探讨用尿红细胞激光参数测定来辅助鉴别血尿来源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UF-100流式尿沉渣分析仪对79例肾性血尿(经肾活检证实)标本和128例非肾性血尿标本进行尿红细胞各项激光参数的测定,并将仪器红细胞信息与普通光镜红细胞形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标本的70%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RBC-P70Fsc)分别为(58.5±11.5)ch和(113.3±9.3)ch(P<0.01)、未溶解的红细胞比例(Non-LysedRBC%)分别为(65.7±26.8)%和(85.6±10.6)%(P<0.01)、红细胞平均散射光强度(RBC-MFsc)分别为(56.1±13.9)ch和(92.8±6.3)ch(P<0.01)、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分布宽度(RBC-Fsc-DW)分别为(30.7±9.1)ch和(19.6±6.8)ch(P<0.05);仪器提示红细胞信息与普通光镜红细胞形态检查结果判断肾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分别为91.1%和81.0%,特异性分别为83.6%和85.2%.结论:流式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激光参数敏感准确、客观可靠,是一种有价值的鉴别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过筛试验.

  • 标签: 尿红细胞 RBC 非肾性血尿 鉴别 红细胞形态 尿标本
  • 简介: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是终末期肾脏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其病因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两大类。其中特发性膜性肾病现已占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5%~9.9%。一直以来,对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及蛋白尿的产生认识主要来源于动物模型——Heymann肾炎的研究。

  • 标签: 膜性肾病 足细胞损伤 终末期肾脏病 MEMBRANOUS NEPHRITIS 肾小球上皮
  • 简介:传统而言,肥大细胞(mastcell,MC)是Ⅰ型超敏反应的重要效应细胞。但近年来发现,MC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促进炎症的形成和基质成分的产生与降解,在病原清除、修复病变、血管增生、组织的重塑和纤维化的形成中起有重要作用[1],还可通过促炎及促纤维化等作用参与慢性肾脏疾病进程[2]。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肥大细胞在肾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肥大细胞 肾脏疾病 Ⅰ型超敏反应 病理生理过程 cell 效应细胞
  • 简介:目的提高对膀胱小细胞癌的认识水平。方法对4例膀胱小细胞癌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69.5。其中3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加化疗,1例行姑息性膀胱全切。3例死于肿瘤复发,平均生存20个月,1例存活7年。结论原发性膀胱细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根治性膀胱全切加联合化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膀胱肿瘤 小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的临床诊断、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综合分析膀胱小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状况.结果该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嗜铬颗粒蛋白A(CgA).术后接受了4个疗程的化疗,死于癌复发和肺转移,术后生存时间为13个月.结论膀胱小细胞癌罕见,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转移,预后差,行根治性切除术加联合化疗或放疗可提高治愈率.

  • 标签: 膀胱小细胞癌 病理学 治疗 预后
  • 简介:在西方国家,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PCa)是影响男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预计在2014年,PCa将占到男性新发病例的首位(27%,233000例)及死亡率的第二位(10%,29480例)[1]。目前,PCa发生、发展的病因学以及其向雄激素非依赖阶段进展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许多实体肿瘤研究系统显示出的证据表明恶性肿瘤中存在一类特殊的亚群,即类干细胞样癌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cancerstemcells,CSCs)。CSCs假说认为一个单一的类干细胞样癌细胞能够产生出肿瘤中所有表型的癌细胞,因此它可能是肿瘤发生、进展、远处转移和治疗抵抗的根源并导致了肿瘤细胞的异质性。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可以用两种模型来解释,即克隆演变(随机)模型和CSCs(分层)模型,这两种模型可能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克隆演变随机模型假说认为,在一些癌细胞中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赋予占主导地位的克隆以生存优势,并且所有肿瘤细胞中的克隆具有相似的肿瘤起始能力[2-4]。与克隆演变随机模型不同,CSCs理论提出许多人类肿瘤的癌细胞在组织学上是分层的,只有极少数的细胞处于“干性层次树”的顶部并启动肿瘤的发生、驱动肿瘤的发展,为肿瘤起始细胞。这些肿瘤起始细胞拥有与正常干细胞相同的细胞表型和相关的功能特性,故被称为CSCs。尽管PCa的诊断及治疗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目前仍有几个主要的临床疑问困惑着我们,如无法精准地从活跃的PCa细胞中分离出惰性细胞;对于激素难治性PCa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PCa定向骨转移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更好地研究PCa进展过程中潜在的分子机制将带来新的诊断工具和新的治疗策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PCa干细胞在PCa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靶�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前列腺癌 雄激素非依赖 恶性肿瘤 随机模型 治疗抵抗
  • 简介:肾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3%[1]。约1/3的肾癌患者在初诊时就已经发生转移,40%的局限性肾癌最终也会出现远处转移[2]。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renalcellcarcinoma,mRCC)的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不到10%[3]。肾癌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所以外科手术一直是肾癌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肾细胞癌 免疫治疗 METASTATIC 肿瘤抗原肽 肿瘤细胞疫苗 过继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病例.结果B超、CT检查均提示肾上腺区肿瘤并破裂、肾周血肿.保守治疗后择期手术切除肿瘤,清除血肿.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能会发生自发破裂而出血,B超、CT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常需手术切除肿瘤、清除血肿.

  • 标签: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 临床特点 B超检查 CT检查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是一种生理状态下由间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以激活其受体Met的酪氨酸激酶为介导参与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浸润.研究发现许多肿瘤细胞有HGF/SF及受体Met的高表达,激活HGF/SF-Met信号通路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血管生成和扩散转移[1].本文就HGF/SF-Met的生物学特性及它与泌尿系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生长因子 泌尿系肿瘤 分子生物学特征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