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又译作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它是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健康新概念“人们在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生活中处于一种完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患病和衰弱”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体现。西方发达国家已将此概念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卫生政策制定和卫生资源效益评价等众多领域。生存质量已作为评价肿瘤患者术后状况的首选指标。

  • 标签: 乳腺肿瘤 生活质量
  • 简介: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3%[1]。研究证实人染色体端粒酶(humantelomeraseRNAcomponent,hTERC)基因与宫颈癌的发生和进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宫颈癌 TERC基因 临床筛查
  • 简介:目的评价综合治疗对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况和社会关系改善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北京市第二医院妇科收治的60例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行对症躯体支持治疗+个体化心理抚慰干预综合治疗,采用生存质量量表[EORTCQLQ-C30(V3.0)]、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贝克抑郁问卷(BDI)、贝克焦虑量表(BAI)、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和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情绪等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的评分均有升高(P〈0.05);疲劳、疼痛、恶心呕吐3个主要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6个单一条目中的呼吸困难、失眠、食欲丧失和便秘状况明显改善(P〈0.05);腹泻和经济困难评分虽然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焦虑、抑郁和绝望患者有所减少,接受现状者明显增加(P〈0.05)。治疗后TAS-20、BDI、BAI、IBS和NRS的评分值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疼痛缓解率为84.62%(44/52),治疗后疼痛率(66.67%,38/57)与治疗前(91.23%,52/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治疗可明显减轻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症状,改变患者对死亡的恐惧感和错误认知,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晚期恶性肿瘤 综合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心理抚慰干预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宫颈癌术后患者46例,均给予放射治疗,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采用生存质量量表(QOL)评价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结果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QOL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减有效提高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宫颈癌 生存质量 分析
  • 简介:生育年龄推迟已经是全球趋势,尤其在我国全面推行二孩政策的今天,高龄妇女生育难问题越来越凸显。与其他器官相比,卵巢几乎是受年龄影响最早出现老化的器官之一。

  • 标签: 生长激素 预处理 高龄妇女 卵子质量
  •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QOL)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探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乳腺癌生命质量测评表(FACT—B,包括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绪状况、功能状况和特异因素方面),对155例乳腺癌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和5年的情况进行调查。对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费用支付方式、疾病分期和术后时间6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生活质量的得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0者为自变量(包括年龄、疾病分期、术后时间),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疾病分期、不同术后时间的患者间生活质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疾病分期为中期者得分低于早期者(P=0.014),术后时间为12个月、60个月者得分高于术后时间3个月者(P值均〈0.050)。结论疾病分期、术后时间是QOL的影响因素;应从影响因素出发,积极开展乳腺癌普查、躯体功能锻炼及心理疏导等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肿瘤 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工作压力对北京地区成年女性慢性盆腔痛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月至12月北京所辖主要15个城区居住时间6个月及以上、18~60岁5045例成年工作女性进行横断面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现场一对一调查工作压力程度和慢性盆腔痛情况。结果在5045例被调查者中,60.7%(3061/5045)的女性有工作压力,其中20.3%(621/3061)的女性伴慢性盆腔痛;39.3%(1984/5045)的女性无工作压力,其中17.6%(349/1984)的女性伴慢性盆腔痛。相对于无工作压力,有工作压力引起慢性盆腔痛的OR值为1.202,95%CI为1.031~1.402。结论工作压力是引起慢性盆腔痛发生和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 标签: 慢性盆腔痛 危险因素 工作压力 问卷调查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压力源,并针对性提出减压对策。方法:采用压力源调查量表,将NICU组护理人员与非NICU组护理人员的压力分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NICU组护理人员压力高于非NICU组。②NICU组中,护龄、年龄与压力分数值存在高度负相关。③与NICU岗位技能相关的患者护理压力分数最高。结论:①NICU中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压力较大。②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实行人性化管理、增进沟通是NICU护理人员减压的必要措施。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护理 压力 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宫高腹围法预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准确性及其最佳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11年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符合研究条件的3786例孕妇(新生儿)资料,采用宫高腹围法比较不同宫高腹围、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孕周产妇的新生儿估计体质量与出生实际体质量符合率。结果宫高腹围之和在120~139之间、孕周≥38周者,宫高腹围法新生儿出生估计体质量与出生实际体质量有较好的符合率;孕妇分娩前BMI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预测无影响。结论选择性应用宫高腹围法预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可提高其准确性。

  • 标签: 宫高 腹围 出生体重 预测 符合率
  • 简介:乳腺癌目前治疗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随着乳腺癌的诊断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已明显延长。因此,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影响乳腺癌术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有:手术方式、外表的改变、疲劳、受教育的程度、疼痛、家庭与配偶、年龄、治疗后3~6个月对未来的担忧等[1-2]。本文主要探讨手术方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对如何评价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探讨。

  • 标签: 乳腺肿瘤 生活质量 乳房切除术 区段 乳房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城镇化建设中疾控的工作方法和措施。方法:分析城镇化建设中疾控存在的问题。结果:努力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做到规范化管理,高效督导整改,联手确保我区的公共卫生安全。结论:保持疾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准确地对突发事件作出预测、预报和预警,及早为领导决策和制定疫情应急处理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

  • 标签: 城镇化建设 疾控 公共卫生
  • 简介:目的比较乳腺癌保留乳房和乳房全切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由同一组手术医师连续完成的保留乳房或乳房切除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按照人组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入组条件患者232例,使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制定的测量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LQ)-C30和QLQ-BR23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于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调查期间,发放并回收生活质量调查问卷207份,分为保留乳房组(101例)和乳房全切组(106例)。两组患者腋窝手术方式、化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文化程度等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肿瘤分期差异采用Z检验,生活质量数据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结果问卷回收率为89%(207/232)。对比两组患者-般资料,结果显示,保留乳房组和乳房全切组在肿瘤分期、腋窝淋巴结手术情况、化疗、内分泌治疗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925,x^2=5.129、0.121、1.943,P均〉0.050),但保留乳房组的放射治疗比例明显高于乳房全切组[91.1%(92/101)比28.3%(30/106),x^2=84.248,P〈0.001],且文化程度高者(高中及以上学历)占80.2%(81/101),显著高于乳房全切组的60.3%(64/106)(x^2=9.684,P=0.017)。QLQ—c30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总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领域及疲乏、恶心与呕吐、疼痛、呼吸困难、睡眠障碍、食欲、便秘、腹泻、经济困难等子量表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56、2.297、2.106、-1.529、-0.400、0.689、-1.050、0.354、-1.219、-0.473、1.027、-0.118、0.623、0.179、-1.066,P均〉0.050)。QLQ-BR23结果显示,保留乳房组患者的体象评分(83.2±19.6)显著高于全切�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区段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对产后出血(postpartumhemorrhage,PPH)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剖宫产产妇中符合PPH诊断标准且需接受输入血液制品的287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限制输液组(148例)和常规输液组(139例),比较两组患者出血量、输入血制品数量及种类、总住院费用及其构成、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家属误工时间等,通过SF-36量表评估患者术后1月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八个维度的差异。结果限制输液组产妇出血总量低于常规输液组(P〈0.05),血液制品的用量和种类少于常规输液组(P〈0.05),从输液总费用、输入血液制品费用、抗生素费用和护理费用等方面降低了住院总费用(P〈0.05),减少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家属误工时间(P〈0.05),增加了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等八个维度的评分(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可减少产后出血患者出血和输血量,减少患者及家庭住院期间人力和物力支出,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限制性输液 产后出血 经济负担 人力成本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以评估心理干预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90例患者分为心理干预组46例,对照组44例.干预组除行腹式子宫全切术外,在围手术期行心理干预,即:支持性心理治疗、健康教育、个别深入的心理治疗、家庭和社会支持治疗等;对照组则仅采取手术治疗.两组患者皆于入院时、术后半年填写WHO-QOL-100,观察两组在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45岁以下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半年时性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明显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提高性生活质量及性生活的满意程度;明显改善自尊、体象感、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总的健康状况等方面的生活质量.结论应重视并了解子宫肌瘤患者对子宫全切术存在的不良心理,积极进行心理干预,重点放在性生活、体象感、自尊、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方面,能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子宫肌瘤 子宫全切术 心理干预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简称GMs)的不安运动对新生儿脑病神经发育结局的早期预测。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在江西省儿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随访,在GMs不安运动阶段(足月后9~22周)至少记录了一次GMs的新生儿脑病患儿为对象,随访至半岁以上采用婴幼儿发育量表或神经系统检查等评估神经发育结局。结果:GMs的不安运动评估结果正常者组的预后正常率明显高于评估结果异常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MS评估中的不安运动能够早期预测新生儿脑病患儿的神经发育结局。

  • 标签: 新生儿脑病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 不安运动
  • 简介:<正>产前诊断技术分临床和实验室技术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临床方面主要是指各种侵入性产前诊断技术,即在尽可能保证孕妇和胎儿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胎儿的组织,对这些组织进行分析,可以对胎儿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DNA分析和酶学分析,从而对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和先天性代谢病进行产前诊断。比较常见的侵入性产前诊断技术包括早孕期经腹B超引导下绒毛活检技术、羊膜腔穿

  • 标签: 诊断技术 侵入性 产前诊断 胎儿镜检查 细胞遗传学分析 染色体病
  • 简介:目的调查了解不同年龄大学生对捐精的知识、态度、行为现况及其精液质量状况,为在该人群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供精志愿者的招募工作提供初步参考依据。方法对不同年龄大学生发放《捐精行为调查问卷》并作精液质量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67份,采集精液样本82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年龄低于22岁,尤其是20~21岁组对捐精行为及精子库的认知、心理承受能力与〉122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精液质量分析表明20—21岁与≥22岁组的精液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当前国内精源短缺的困难,建议相关职能部门适当放宽对捐精者年龄的限制。

  • 标签: 年龄 捐精 知识 态度 行为调查 精液质量
  • 简介:子宫切除术为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常规的手术方式有全子宫切除术和次全子宫切除术两种,目前临床工作中全子宫切除术占大多数,次全子宫切除术的比例很少,因为认为同时切除宫颈可预防残端癌的发生,但近来有关资料证实宫颈残端癌的发生率及其在宫颈癌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且19世纪80年代早期有研究显示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性功能的恢复更有利。近期又有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两种术式对盆腔器官功能影响并无显著性差异。

  • 标签: 次全子宫切除术 生活质量 盆底功能 宫颈残端癌 子宫良性病变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Avaulta系统盆底重建术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因重度盆腔器官脱垂行Avaulta盆底重建术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POP-Q分期、盆底功能障碍影响问卷(PFDI-20),评价Avaulta系统盆底重建术的解剖疗效与功能疗效。结果83例患者中,3例术后失访,80例纳入研究,其中11例患者有全子宫切除术史。56例患者行前后路Avaulta,17例行单纯前路Avaulta,7例行单纯后路Avaulta,42例保留子宫,27例同时行阴式子宫切除术,中位手术时间100min(80~150min),中位出血量150m(l100~280m1)。术中膀胱、直肠损伤各1例,术后随访24~34个月,中位随访27个月,无Ⅱ度及以上脱垂。与术前PFDI-20评分比较,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结论Avaulta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微创,安全性好,并发症少,近中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盆腔器官脱垂 Avaulta 盆底重建术 生活质量
  • 简介:时间:2015年6月26日地点: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出席:杜贤、段涛、孙路明、范存斌、曲春晓、廖灿、贺晶、周祎、陈欣林、陈倩、陈敏、潘小英、程蔚蔚、章锦曼、朱宇宁、孙瑜、李东至、贺光、戴毅敏、胡芷洋、刘邓浩、宋文颖、牛麒麟、李瑾《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第二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2015年6月26日晚7点在重庆国际会议展中心召开,共有14位编委成员、3位编委代表、2位编辑部工作人员、5位特邀嘉宾参与了此次编委会议。会议在孙路明主任的主持下召开。

  • 标签: 产前诊断 编辑部工作 孙路 陈欣林 朱宇 新一届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