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针对淮河水源污染特点,采用木屑,投加量一般在10-20mg/l范围内,可取得明显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在传统的净水工艺条件下投加点的研究中,提出以活性与混凝对有机物的竞争吸附和絮凝体对PAC的包裹降到最低程度为最佳投加点的原则,并且根据絮凝体形成状况决定投加位置,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普遍意义,是选定投加点的科学方法。

  • 标签: 粉末活性炭 吸附技术 污水处理 淮河
  • 简介:生物比重、表面结构及孔隙状况等特征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施用生物对土壤结构、水力特征和热性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全面地总结了生物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总体而言,施用生物可显著降低表层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结构,但对土壤团聚性和水力特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生物可调节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降低土壤热导率和地表反射率,基于目前关于生物对土壤热性质影响的研究较少,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从生物种类、热解条件及土壤类型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生物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今后生物研究的重点。

  • 标签: 生物炭 土壤结构 水力特征 土壤热性质
  • 简介:摘要: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的修复方法往往面临效果不显著、周期较长等问题。本论文旨在探讨一种新型方法,即利用污泥生物固定化微生物,强化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评估了固定化微生物在生物中的稳定性及其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效能。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提高微生物存活率并有效降解了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为土壤修复提供了一种可行、环保的新途径。

  • 标签:     污泥生物炭,微生物固定化,石油污染土壤修复
  • 简介:利用湖泊钻孔的孢粉及屑分析资料,探讨了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一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孢粉一屑记录表明:本区9870—6040cal.aBP,植被是以壳斗科的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的特点;6040—486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由前一阶段的温和略干变为温暖湿润,进入全新世最适宜气候期;4860—217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逐渐降低、湿度下降,气候温和干燥,环境整体向着干旱趋势转化,2170cal.aBP左右出现一次明显的干旱事件;2170—1040cal.aBP,森林退缩,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迅速被破坏,演替成以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气候处于转型时期,总体上温和湿润;1040--200cal.aBP,木本植物仅零星分布,可能存在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其中包括较多的农作物,气候温凉稍湿;200cal.aBP以来,湖区周围零星分布有阔叶乔木,松林在远处可能有分布,植被仍是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也有若干变凉干的波动,湖泊富营养化水平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已经对环境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标签: 安徽 巢湖 湖泊沉积物 全新世 孢粉—炭屑组合 植被演替
  • 简介:选择典型亚热带稻-麦轮作农田,比较不同施加量的玉米芯生物质对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CO2排放的影响,并结合同位素分析研究了生物质的分解程度及其在水作影响下的田间存留量。结果显示,施加生物质显著增加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土壤CO2排放速率。δ^13C数据表明,生物质在施加初期被快速分解,对土壤CO2排放的短期贡献率可达35.95%,但一个生长季后分解微弱;生物质在水田中流失明显,一个轮作周期后的田间存留率为17.33%-36.50%。结果表明,生物质可提升亚热带水一旱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并降低土壤CO2排放速率。

  • 标签: 生物质炭 Δ^13C 土壤碳库 土壤CO2排放 水旱轮作 农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