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适合于腭裂手术评价等相关治疗研究的先天性腭裂动物模型。方法选取10只新西兰母(40周龄,4.5~5.0 kg),与同品系雄交配后次日视为孕1 d。于孕13~16 d,对10只孕每日分别肌肉注射1次1.0 mg地塞米松。于孕31 d对所有孕行剖腹产手术得到初生仔,统计生产仔的存活率及腭裂发生率。将非腭裂仔与腭裂仔分别以阿拉伯数字编号,按随机数表法选取10只非腭裂仔为对照组,10只腭裂仔为实验组,均以标准化的管饲喂养方式进行喂养。每5 天对两组仔进行体重监测,并持续观察其生理行为状态。分别于1、2、4周龄时进行仔外形及口内上颌咬合面拍照观察。按上述编号随机选取两组4周龄仔各3只,进行口内上颌不同层面的局部解剖观察,并拍照对比分析。结果10只孕共产下73只幼仔,生产存活率为66%(48/73),存活仔中腭裂发生率为60%(29/48)。10只对照组与10只实验组仔均可正常存活至少1个月,两组仔的体质量增长稳定,对照组出生时及1月龄时体质量[分别为(52.8±6.6)和(359.8±30.4)g]与腭裂组[分别为(49.5±9.1)和(332.0±33.8)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生理外形方面也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的腭裂类型主要表现为完全性腭裂,其裂隙形态及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特点。口内上颌局部解剖结果显示,两组仔的解剖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实验组仔腭黏膜形态的改变,软腭肌肉的末端分布变化以及上颌中线处骨性结构发育不良和缺失等。结论本研究以地塞米松诱导成功建立了适宜腭裂治疗研究的新西兰先天性腭裂模型。

  • 标签: 地塞米松 先天性腭裂 模型,动物 新西兰兔
  • 简介:摘要目的加替沙星在眼内的药动学研究。方法眼局部给加替沙星,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眼内各组织中药物浓度,用3p97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加替沙星在角膜、房水、虹膜-睫状体、晶状体和玻璃体组织中Cmax分别为(16.49±1.78)μg?g-1、(1.94±0.14)μg?mL-1、(8.57±0.29)μg?g-1、(0.89±0.09)μg?g-1和(0.73±0.03)μg?g-1;各组织中Tmax分别为(0.47±0.05)h、(0.66±0.08)h、(0.61±0.08)h、(1.10±0.09)h和(0.83±0.06)h;AUC0~t分别为(51.31±3.04)μg?h?g-1、(6.55±0.45)μg?h?mL-1、(51.99±25.66)μg?h?g-1、(4.91±0.41)μg?h?g-1、(3.25±0.13)μg?h?g-1。结论加替沙星在眼内各组织中渗透性好,浓度较高,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 标签: 加替沙星 组织分布 药动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动物血压实验是药理生理实验中比较重要的实验,无论教学实验,科研都给采用,长期以来,多采用狗作为血压实验模型,这是因为狗耐受力强,血容量大,能耐受手术损伤,成功率高。但是目前狗来源困难,费用昂贵,使愈来愈多的人愿意改用来源容易的家兔做血压实验,家兔较温顺,可是它们耐受力差血容易相对少,股静脉很细,

  • 标签: 兔耳 耐受力 动物模型 耐受手术 股静脉 输液针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价值。方法无菌条件下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观察术前,术后即刻,0.5,1.2h和6周的心电图(ECG)变化特点,并结合心肌酶学及病理检查结果判断AMI模型是否成功。结果术前描记常规导联ECG均正常,术后ECG最显著的变化为;心率减慢,R波振幅降低,T波高耸,胸导联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出现,结论术后心率减慢及R波振幅降低可初步判断AMI,术后ECG动态变化是判断AMI模型是否成功的更精确指标。对诊断AMI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心电图 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 AMI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动物模型,以便后续研究,为临床上耳廓复合组织瓣的应用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选取质量2.5~2.8 kg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由南京鼓楼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在其背部设计软组织缺损创面2.0 cm×2.0 cm,全层切取耳缘近耳根处同等大小组织,形成背侧皮肤-软骨-腹侧皮肤三层结构耳廓复合组织瓣。适当修剪组织瓣腹侧皮肤及软骨,残余的腹侧皮肤予无菌贴膜覆盖。将组织瓣背侧皮肤作为被盖,游离移植至背部创面,打包固定。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无意外死亡,耳廓复合组织瓣均成功游离移植,且形态稳定。取材可解剖出软骨及贴膜。结论利用新西兰大耳白兔可成功建立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模型,且该模型易于建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 标签: 耳廓复合组织瓣 游离移植 模型,动物
  • 简介:目的构建一种实用稳定的CO2人工气腹动物模型,模拟新生儿腹腔镜手术环境。方法32只健康新西兰幼(3周龄,体重0.8~1kg),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单纯腹腔麻醉;开腹组,麻醉后行开腹手术暴露腹腔;低压气腹组,腹腔气腹压力维持于6mmHg;高压气腹组:腹腔气腹压力维持于12mmHg。采用10%水合氯醛3ml/kg腹腔麻醉,追加采用4%水合氯醛1ml/kg。麻醉时间持续4h。气腹组采用精密电子压力计控制CO2输入的方法维持目标气腹压力。结果应用精密电子压力计可以维持理想的气腹压力。各组幼围手术期心率、呼吸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内进食量恢复正常,术后7d切口拆线,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出血及死亡。结论采用幼作为动物模型、精密电子压力计维持CO2气腹压力的方法,可成功建立用于研究新生儿腹腔镜手术的CO2人工气腹模型。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CO2气腹 幼兔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PLGA支架对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制备支架。取新西兰乳骨髓分离BMSCs,传代后接种于支架。5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支架组和支架+BMSCs组。结果光镜示BMSCs在支架内生长良好;膝关节活动度和移植组织的平均厚度与周边正常软骨平均厚度百分比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PLGA支架复合BMSCs提高了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关节软骨 支架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实验 不同负重关节 软骨缺损的 机体自我修复能力 ,探讨力学刺激在软骨自我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膝关节的 股骨髁后部、股骨髁前部、股骨滑车及肩关节的肱骨头等不同负重关节 部位, 深达软骨下骨(未穿透软骨下骨)的全层缺损软骨,并于术后 8周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评价, 比较不同负重关节 区域的自体软骨修复效果。结果 术后 8周取材时均可见缺损部位有透明样组织长入,不同负重部位的自体软骨修复效果有较大差别,从修复效果优到差依次为股骨髁后部、股骨髁前部、股骨滑车和肱骨头处。结论 正常负重状态下的适当压缩载荷对关节软骨修复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 从而造成较大的软骨缺损自体修复效果差异 。

  • 标签: 股骨 骨软骨损伤 软骨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高压持续时间不同其腹肌、膈肌的病理改变进程。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22只,体质量2.7~3.2 kg。22只实验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4只;模型1组~3组,每组6只。4组实验制作腹腔高压动物模型,对照组加压水囊不注液;模型1组~3组加压水囊注入含龙胆紫溶液的生理盐水,每注入50 mL生理盐水测量腹腔内压力1次,最终使腹腔内压力达到20 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完成模型制备后24 h进行标本取材,模型1组~3组分别于完成模型制备后24、48、72 h进行标本取材。按实验规划时间点使用空气推注法常规处死实验动物,完整切取实验左侧膈肌和6 cm×4 cm大小前腹壁组织制备病理切片,HE染色,生物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标本的病理学改变。结果22只实验均成功完成模型制备,模型1组~3组腹腔内压力达到20 mmHg时腹腔加压水囊量为260~380 mL。所有实验动物制备模型后活动明显减少,其中对照组实验摄食量轻度下降,模型1组~3组实验摄食量明显减少或不进食。实验过程中模型1组、3组各有1只实验死亡。(1)腹壁组织病理改变:对照组可见腹壁横纹肌脂肪变性;模型1组腹横纹肌间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模型2组腹横纹肌间可见出血,局部可见炎性坏死;模型3组可见横纹肌断裂,伴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坏死。(2)膈肌病理改变:对照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部分萎缩;模型1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部分萎缩,部分肥大;模型2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萎缩,萎缩的细胞核聚集,部分区域可见横纹减少或消失;模型3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部分肥大,部分萎缩,肌束间血管扩张充血。结论腹腔高压可引起腹肌和膈肌出现明显的细胞损害,且随着高腹压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 标签: 腹内高压 腹肌 膈肌 病理过程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深低温冻存自行构建的人工植骨材料多孔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ceramic,HA)/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修复颅骨缺损,探讨深低温冻存(Cryopreservation)方法对保存HA复合植骨材料的可行性,以方便临床使用。方法应用无菌培养法获得BMSCs与羟基磷灰石HA复合培养,获得复合植骨材料培养构成人工植骨材料。应用-80℃保存3个月的HA/BMSCs修复颅骨12mm缺损模型,同时以未行低温冻存的HA/BMSCs及单纯的HA分别为对照组1和2。在术后第12周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和HE染色等组织学观察。结果BMSCs与多孔HA构建出人工植骨材料,BMSCs在HA表面生存良好。三组模型在术后12周实验组和对照1组的骨缺损处愈合大部,有成熟骨小梁通过,有的可见髓腔通畅,塑形较好;对照2组骨痂生成少,骨缺损部分愈合,塑形欠佳,新骨生成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结论低温冻存的复合植骨材料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与新制作的复合材料几乎一致,没有因为冻存而受到影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羟基磷灰石 支架材料复合物 低温冻存 颅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对葡萄膜炎的防治作用与机制。方法40只实验随机均衡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激素治疗组、清开灵治疗组,分5个不同时段检测眼炎症积分及房水和外周血中IL-2、TNF-α含量。结果造模后不同时段各组眼部炎症积分逐渐增加,房水和外周血中IL-2、TNF-α逐渐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清开灵治疗组不同时段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激素治疗组疗效相似(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控制并改善实验性葡萄膜炎临床体征,抑制房水和外周血中IL-2、TNF-α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与激素疗效相近,可作为葡萄膜炎的治疗用药。

  • 标签: 清开灵注射液 实验性葡萄膜炎 细胞因子 体征
  • 简介:所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CD44、CD90,通常105~106个骨髓有核细胞中仅有1个MSC[2],细胞分离培养及传代按文献[3]方法进行

  • 标签: 充质干细胞 兔骨髓 分离培养
  • 简介:目的探寻一种创伤小、对神经功能影响小的验证脑血管痉挛的造影方法。方法将24只新西兰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均建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对照组经股动脉行椎动脉造影,而实验组经左锁骨下动脉行椎动脉造影。比较两组造影前后Endo神经功能分级、造影所需时间、造影剂剂量及基底动脉电镜下结构。结果两组均成功建立脑血管痉挛模型。对照组造影后Endo神经功能分级及所需造影剂剂量较实验组高(P〈0.05);造影剂剂量与造影后Endo分级呈正相关(r=0.913,P〈0.05)。电镜结构显示:对照组基底动脉内膜损伤明显。结论经锁骨下动脉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损伤小,术后神经功能受损轻微,可能成为替代经股动脉方式验证脑血管痉挛的造影方法。

  • 标签: 血管痉挛 颅内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阿霉素抗癌复合物局部注射,阿霉素在体内的释放过程及其抗肿瘤作用。方法在B超引导下向肝左叶内注入羟基磷灰石-阿霉素抗癌复合物。应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注射羟基磷灰石-阿霉素抗癌复合物后,阿霉素在组织及血浆中的浓度,并与无羟基磷灰石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此复合药物可在组织中维持有效治疗浓度1000ng·g^-15d左右,同时与对照组相比注射后即时外周血浆浓度下降的1/2。结论该复合药物局部应用可提高及维持组织有效治疗浓度,减少毒副作用。

  • 标签: 阿霉素 羟基磷灰石 药物浓度 缓释剂
  • 简介:应用小波转换的三维频谱分析技术,对40只心电QRS波进行分析,观察其三维心电频谱的特征。结果显示:正常心电QRS波的三维频谱形态呈双侧对称的山坡状,频谱宽度约为240Hz,高频成分主要分布在QRS波的中部,能幅随频率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100—1000Hz与60—100Hz的能量比约为10,150—250Hz与60—100Hz的能量比约为035,并证明性别和体重对心电QRS波三维频谱各参数不产生严重影响。

  • 标签: 小波转换 三维频谱 QRS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建立髌骨倾斜的模型并观察髌股关节软骨损害的变化,为临床治疗髌股关节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3组,每组8只,行右膝髌骨内侧支持带松解和外侧支持带紧缩术,术后不固定右膝关节。左膝髌骨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2周、4周、8周处死取材,分别进行髌骨倾斜角CT测量、髌骨关节面软骨大体观察、软骨组织Mankin评分。结果(1)实验侧髌骨倾斜角明显大于对照侧;(2)术后4周可见关节软骨软化,色泽晦暗,裂隙形成;术后8周关节软骨粗糙,有大的裂隙且色泽晦暗;对照组无软骨退变;(3)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关节软骨,术后4周时,关节软骨轻度变性,可见软骨细胞变扁,表面不规则,术后8周时,软骨明显变性,可见软骨细胞增殖,排列紊乱,基质减少,潮线不完整。根据软骨Mankin评分,术后4、8周时右膝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左膝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倾斜后4周,髌骨外侧关节面软骨出现软骨软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软骨退变进一步加重,为治疗髌股关节软骨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髌骨软骨软化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带有孔隙的硅胶假体植入软硬组织之间,观察假体周边包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2018年9月在大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将规则排列微孔的硅胶鼻假体切割成1 cm硅胶段,植入5只1年雌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前额骨膜下。3个月后,将假体及其周边的组织取出行组织病理检查,β-catenin和Vimen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肉眼可见包膜较薄,透过包膜可见白色假体。假体小孔处颜色较深,显示组织较厚,撕脱时有阻力;撕脱包膜内可见规律突起,小于假体表面小孔。组织病理可见实验样本小孔内全部有组织长入,假体周边形成菲薄包膜;包膜在小孔内及小孔间连续;未见异物巨噬细胞。孔内组织有的含有较多纤维,有的为疏松结缔组织,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相延续。β-catenin、Vimen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膜阳性,包膜内组织染色阴性,包膜深面组织散在细胞胞质Vimentin染色阳性。结论带有孔径的硅胶假体植入体后,假体周边形成包膜;包膜对应假体小孔处形成小突起,突起为包膜包裹的正常组织。

  • 标签: 动物实验 硅胶 假体植入 组织学
  • 简介:利用药物加速正畸牙移动以缩短疗程,作者们已另有报导。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如何缩短维持期是缩短正畸疗程的课题之一。本文为探索中药缩短牙维持期的动物实验。选用2kg24只随机分为五组。三组用药,一组用蒸馏水,一组为对照组。当下中切牙在矫治力作用下分开后,分别安装固位装置,并注射药物及蒸馏水隔天一次,持续一周后,去除维持装置,观察其复位情况,结果显示骨碎补注射组,复位距离为,而对照组为。处死动物后,取下颌制成组织切片观察,注射药组,牙槽骨表面新生骨小梁丰富,成骨细胞增生活跃,牙周纤维数目明显增加,排列整齐,血管反应明显,而对照组,新生骨小梁很少或无,成骨细胞增生不明显,牙周数目未见增多,血管反应亦少。

  • 标签: 骨碎补 局部注射 矫治后保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选用30只新西兰健康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干预组。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急性肺栓塞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的浓度变化。结果栓塞后3小时,模型组TNF-α、IL-1β浓度(5.52±0.99ng/ml,183.06±30.43pg/ml)与对照组(2.16±0.63ng/ml,94.26±8.57pg/ml)、辛伐他汀干预组(4.20±0.88ng/ml,146.09±21.07pg/ml)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0.01)。栓塞6小时两者浓度基本达基线水平。结论急性肺血栓栓塞后,血清TNF-α、IL-1β浓度升高;辛伐他汀可降低急性肺血栓性栓塞血清TNF-α、IL-1β水平。

  • 标签: 动物模型 细胞因子 辛伐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