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人情是一个中国文化中使用广泛的概念,其内涵较为复杂,其中有情,但又无情,其中有公正,但也会制造不公正。人情有两面性,需要克服人情的局限性,发展健康的人情关系。

  • 标签: 人情 公平 需求
  • 简介:佛教与科学的对话是现代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当代,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在内容和方式上出现了新的特点,以科学最新成果诠解佛教和对科学范式的批评是同时并存的两个主要方面.通过对于这一现象的透视,对佛教与科学对话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作出了分析和评述.

  • 标签: 佛教 科学 认识论 心理学 认知科学
  • 简介:作为传媒时代新生事物的"虚拟偶像",一出现便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热点。虚拟偶像的主要粉丝群"90后"。网络连接了无限,给了"90后"表现自我的宽广空间,却也使得现实中的他们更加孤独。对他们来说,虚拟才是现实,而现实最好能成为浮云一样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偶像的模仿,正是对自己渴望的表达,在对光与影的诉求中,让自己变成自己的偶像,从而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获得成就感。虚拟偶像是时代的产物,其生命力是旺盛的,未来前景是可以被看好的,而对于它的有效规范和控制仍是应当被重视的议题。

  • 标签: 偶像 虚拟 影像 新生事物 传媒时代 网络连接
  • 简介:<正>主体性问题作为80年代国内学术界研讨的热点课题,是以哲学认识论为先导,相继在哲学、文学、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宇宙学、思维科学、领导学等各种学科领域推开的。由于它涉及面广,研究者多,反响大,并提出某些有关主体性的新理论,

  • 标签: 性问题 心理学方法 理论观点 研究者 美学 客体理论
  • 简介:本文应用现象学的方法紧扣僧肇提出的"即物"和"照"两个范畴,将诸篇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确定的如下顺序:一、般若无知论,二、物不迁论,三、不真空论,四、涅槃无名论.成为一个以般若照真谛从而明了物不迁和名不真之理,进而达涅槃之境的佛教认识论体系.从而为重新树立肇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提供一些启示.

  • 标签: 《肇论》 现象学 佛教 认识论体系 中国哲学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学方法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的一种新形态——现象学儒学。这一现象学儒学的核心是“亲亲现象学”,即对于亲子关系的现象学研究。“亲亲现象学”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的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的思想是现象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学的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学与儒学的会通。由此,张祥龙的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的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学的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学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内部的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
  • 简介:如何评价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一直是学界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现象学中匿名现象的研究出发,以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之本现这一匿名现象为例展开。在作为匿名现象的存在之本现中,自身遮蔽起了重要作用。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三重遮蔽以及作为其来源的相应的作为结构,其中自身遮蔽这一因素成为现象学的现象的必要部分,也导致以自身显示为特征的现象学被放弃。不过由于在存在之本现处,自身遮蔽与自身显示的双重性在起作用,因而尽管海德格尔不再使用现象学一词,但现象学依然起作用。可见,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乃是匿名的现象学。

  • 标签: 匿名性 自身遮蔽 现象学
  • 简介: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落实宗教政策而兴起的第一波——恢复建寺浪潮的余波未平,转瞬之间又泛起了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契机的又一波——“建寺造庙”高潮。一座座寺庙如雨后春笋般耸立起来,举目所及,无论风景名胜的旅游场所、交通闭塞的农村山野,乃至经济发达的高新工业园区,那些扎眼的黄墙绿瓦,飞檐翘角的宫殿式建筑,无不让人们联想到今日佛教之兴旺和影响面之广泛。

  • 标签: 寺庙 商业化 宗教政策 改革开放 风景名胜 中国
  • 简介:兴起于20世纪初的道德现象学主张采用现象学方法分析道德经验。道德现象学涉及两方面的含义:处于现象学传统中的道德哲学和道德经验的现象学研究。道德现象学的研究目的有二:实践研究目标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道德冲突,而哲学目标则是为达成实践目标的成功而提供道德理论的基础。道德现象学研究必须满足四个标准:关于道德经验的、广泛的、独立的和坚定的。其研究方法分为两类:“内容”的方法和“泛型”的方法,具体研究形式是问卷法和内省法。道德现象学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成果,为解决道德研究之争论提供了较为新颖的视角,对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启发。当然,它也存在着现象学与道德研究的关系仍存争议等局限。

  • 标签: 道德现象学 现象学 道德经验 道德哲学 内省法
  • 简介:西蒙效应是指被试在做按键反应时,即使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与任务无关,但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出现在同侧比出现在不同侧时反应更快更准确的现象。西蒙效应的反转就是对在不一侧的反应反而快于同一侧的反应。研究发现,在执行西蒙任务之前练习一个不同侧的空间联结,西蒙效应就会消失,甚至发生了西蒙效应的反转现象。之后的研究发现,go/no—go相容性任务中也能调制出来西蒙效应,进一步讨论西蒙效应的理论基础。西蒙效应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 标签: 西蒙效应 Go/no—go 相容性任务
  • 简介:通过对145名4—5岁儿童进行结构式访谈,调查幼儿假装游戏中假想角色现象的概况,包括假想同伴和角色扮演现象。结果如下:42.7%的儿童有假想同伴,绝大多数是玩具形式,女孩更多有假想同伴;男孩倾向于选择动物类型的假想同伴,而女孩倾向于人物类型;假想同伴绝大多为同性别并且比自己年龄小。44.8%的儿童有角色扮演活动,其中男孩倾向于装扮动画中的英雄人物,女孩倾向于装扮现实人物。

  • 标签: 假想角色 假想同伴 角色扮演 想象力
  • 简介:范畴化是心理词典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该文综述了这一现象的主要理论模型和相关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文章对该研究领域的各种争论及各种理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简要分析了范畴化现象的神经解剖学(脑结构基础及其功能)和神经生理学(事件相关电位的各种成分及其时间进程)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心理词典 范畴化脑功能损伤 脑功能成像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今年初,当美国篮球巨星迈克·乔丹向世人宣布正式退出篮坛时,一向以乔丹为自己心中偶像的杭城某校初三学生陈东明,双眼紧紧盯着电视屏幕,心一下子缩紧了。他无法相信这是事实:如日中天的乔丹为何要离去?陈东明看着看着,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这夜他辗转难眠……自从爱好篮球以来,陈东明心中最崇仰的英雄就是迈克·乔丹。在他的书桌上、床四

  • 标签: 偶像崇拜 崇拜青少年 现象探秘
  • 简介:自杀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社会问题,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主要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其中超过1/4为中国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即使在教会中自杀事件也时有耳闻,几年前在参加一个会议期间,一个牧者沉痛地告诉我们:她刚接到一个电话,她教过的一位年轻神学生辍学后自杀去世了;几天后,另外一个牧者也难过地告诉我们:他所在教会诗班负责人将要读大学的儿子自杀了。短短十几天时间,就听到两位信徒自杀的事件,震惊和痛心之余也让人深思。

  • 标签: 基督徒自杀 现象省思 自杀现象
  • 简介: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社会发展,这一特殊群体出现的问题也开始逐渐增多。其中同居现象尤为突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所以本文力图通过对大学生生理及心理的特点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 标签: 心理透视 同居现象 大学生 社会生活 社会发展 人生道路
  • 简介:现象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是主张现象学脱离生活,另一个则主张现象学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包含调和的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的现象学是不足的。虽然胡塞尔本身的哲学最终以彻底的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的转向可以达到彻底的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学和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的关系,还存在非对立的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的现象学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 简介:宗教的发展经历民族或国家的宗教和世界性宗教阶段,“钦定”现象在文本宗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过程中较为普遍,呈现出相似特征。为了争夺翻译垄断权和意识形态控制权,宗教权力机构和统治集团往往组织并资助宗教经典翻译,确立宗教文本的诠释原则和诠释标准,颁发“标准文本”“权威文本”“钦定本”等进而广泛传播。本文拟在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符号暴力的基础上,揭示符号暴力的“误识”效应在宗教“钦定”译本权威建构过程中的运作机制,指出宗教文本翻译的“钦定”现象是通过“误识”效应实现符号权力的合法性和社会秩序的再生产。

  • 标签: 宗教文本 “钦定”现象 符号暴力 “误识”效应 符号权力
  • 简介:由雕塑界现状观之,多元开放的艺术创作环境促进了雕塑艺术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雕塑审美价值的偏离现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雕塑应有其特有的审美特征与学科属性。通过对雕塑审美价值偏离现象的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引人深思,这对雕塑的发展大有裨益。

  • 标签: 当下雕塑 审美价值 偏离
  • 简介:一、止语(亦名忌语)。“佛不许止语”,在四分大律的自恣犍度中,律中佛诃责为“哑羊法”。本外道所行,如“打饿七”,行无益苦行,皆此类也。比丘行此法,罪。以佛法,法法皆合中道,无奇特惑众之法故。愿初出家,曾有老尼教行此法,为慈老①呵责。此或为修行人用功...

  • 标签: “诺” 华严经 止语 无差别 密教 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