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4 个结果
  • 简介:<正>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也是中国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尝试。这次运动是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和封建统治阶级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严重分裂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自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希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达到解救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 标签: 资产阶级改良派 康有为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中日甲午战争 民族资本主义
  • 简介:摘要我国近代社会变迁期间比较重大的一个历史事变就是戊戌变法,梁启超作为主要参与人提出的戊戌变法挫败以后,他不断地深刻反省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在1898年逃亡日本流离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对西方近代社会和其政事轨制的接触,使梁启超思维产生了重大转变,思维日渐变得激进,1903年梁启超考察美国以后,又对中国实施民主共和制持反对的态度,继而提出君主立宪,逐步对阵营进行革新、改良,细思梁启超从最开始的激进主义转变为保守主义的演变路径,使其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想受到深刻的熏陶,可想而知其背后的重要内在,不但没有使中国变得落后,而是超前思考了中国的未来。

  • 标签: 梁启超 思想演变 回归
  • 简介:戊戌变法是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结束近六十年之后第一次深刻的、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变革。然而,这场本应是顺乎天意民愿的变法最终以失败而结束。文章通过分析维新变法运动中改良派的分化阐述其失败的原因。

  • 标签: 戊戌变法 改良派 洋务派 帝党
  • 简介:现场导入新课--迪克牛仔曾唱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那往事已成沧海,可不可以从头再来?'这首歌唱出了世事的变幻,人间的沧桑.如果一个民族可以重来,我想我们也许会选择1898年作为重来的起点,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次机遇,然而我们没有好好把握,最终让强国之梦与我们擦肩而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咀嚼这一段历史.

  • 标签: 《戊戌变法》 新课导入 中学 历史教学 教学案例 课堂讨论
  • 简介:摘要19世纪中期,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中日两国的大门先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两国封建统治者相继被迫打开国门,开港通商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1898年中国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中国和日本在相近时期内爆发了两次自救式改革运动,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进行浅析。

  • 标签: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日本
  • 简介:衡最一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本身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就我而言,我觉得必须有两个配方,缺一不可。这两个配方是,一要针对高考,这是目前中学教育现状决定的,否认这点就是幼稚的可怕。另一个配方则是刺激学生探索历史真相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洞察和对社会的透视,具备起码的常识理性,拒绝“义和团式”的简单思维。

  • 标签: 《戊戌变法》 加减法 历史课 中学教育 学生 兴趣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这种观点并不妥当,考察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形势和变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才应当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 标签: 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 失败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中国社会 情况
  • 简介:戊戌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一场变法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试图通过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等措施,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控制,走上富强的道路.戊戌变法的失败留给后人很多思考.本文通过对维新派政治法律思想的述评,进一步分析了他们的这些思想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思想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 标签: 戊戌变法 兴民权 设议院 三权分立 君主立宪制 启示
  • 简介:明治维新的成功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经济、政治、国际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而中日启蒙思想家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康有为虽提倡西学,但他对西学的了解常常通过间接手段,其思想根源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儒学;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三次游历西洋,西学功底深厚,批判日本国内的儒家文化。上述差异造成了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指导思想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决定二者最终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思想根源 梁启超 福泽谕吉
  • 简介: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结果迥然不同,这与领导者在战略部署、策略运用上有很大关系。中国的维新派战略上“躁进”,策略上“轻率”,没有抓住有利的改革时机。相比之下,日本明治维新领导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纲领,“稳扎稳打”地推进改革,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才干。

  • 标签: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领导者 改革 策略
  • 简介:中学历史教学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往往归纳为以下几点: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而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帝国主义列强不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等等。这些分析固然正确,但没有深刻指出

  • 标签: 戊戌变法 封建土地所有制 人民群众 民族资产阶级 封建土地制度 地主
  • 简介:资产阶级维新派"速变"、"全变"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步骤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国失去了近代以来最好的一次赶超世界先进潮流的历史性机遇.政治改革是一项自上而下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对现存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因此如何减少改革的阻力,保持社会稳定,是关系到政治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从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来看,循序渐进是政治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策略,这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 标签: 变法 政治改革 冒进 循序渐进
  • 简介:<正>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①。明治维新成功了,但我国仿效明治维新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长期以来引起了中外学者探索的兴趣,究其原委,诸说纷纭。早在戊戍变法的当时,一些外国人就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国内有的人也觉得维新派“操之不免过急”,②有的人则认为光绪帝没有实权。解放后,对这个问题曾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不少人将其归结为帝国主义的势力太强和资产

  • 标签: 明治维新 戊戍变法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 戊戌变法
  • 简介:戊戌维新110周年之际,为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2008年10月11-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以“戊戌维新与晚清社会变革”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香港等地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提交论文近30篇。历史、政治、新闻学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戊戌维新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和诠释,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戊戌维新的历史内涵。

  • 标签: 戊戌维新 社会变革 学术研究 研讨会综述 戊戌变法 纪念
  •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有“张之洞档案”,共计四百九十二函,二千余册,还有大量的散页。其中一部分关於戊戌变法。笔者阅读後,感受到了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中有一册李景铭收藏的《张文襄公家藏手札·家属类》,其中有张之洞之子张权,之侄张检、张彬由京中发来的密信,揭示出戊戌变法中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核心机密。本文介绍这批密信,并结合“张之洞档案”中的亲笔电报,予以背景的说明。本文是系列“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的第一篇。

  • 标签: 张之洞 张权 张检 张彬 戊戌变法 康有为
  • 简介:很多人知道陈寅恪,知道陈宝箴的人可能要少些。陈宝箴就是陈寅恪的祖父。在晚清的新政史上,陈宝箴是不可忽视的人物。

  • 标签: 陈宝箴 戊戌变法 纪念 陈寅恪 新政 晚清
  • 简介:<正>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发生一百周年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救亡图存和思想启蒙运动。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辟中国社会历史的新纪元之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步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阶段。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在经济上改变落后面貌,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在文化上则是变革传统文化为近代文化,以充当政治经济变革的先导。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上世纪末兴起的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就是试图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进行革新,以挽求民族危亡、振兴民族的一次巨大尝试。这次运动虽然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残酷的扼杀了,但是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其在文化上提倡和推动的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积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本文试图对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在提倡和推动传统道德向近代道德转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谈些粗浅的看法。

  • 标签: 梁启超 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 不良因素 传统道德 近代道德
  • 简介:五地方自治的理论与实践陈宝箴、黄遵宪在湖南新政中的最大贡献,就是具体地实施了他们所构想的“地方自治”理论。关于以湖南为基础实行“地方自治”的理念,陈宝箴似乎萌发得很早。据陈三立《巡抚先府君行状》云:“府君故官湖南久,习知其利病。而功绩声闻昭赫耳间,为士民所倍爱。

  • 标签: 湖南新政 陈宝箴 黄遵宪 戊戌变法 纪念 交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