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在利用江源地区及邻近区域探空资料对NCEP/NCARI再分析资料进行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1971—2010年再分析资料的逐日风场和比湿数据,分析江源地区水汽输送的变化。结果表明:1971—2010年,向流入江源地区的水汽显著减少,使区域总水汽收支也呈显著减少趋势。水汽通量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变化相对较小,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变化幅度则较大。江源地区总水汽收支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冬季则无明显变化。江源地区水汽输入明显减少,特别是6月和9月显著减少,对该地区降水形成不利。

  • 标签: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三江源地区
  • 简介:宽带干涉仪闪电辐射源维定位系统,是一种全闪电宽频带维定位系统。它能够以微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对闪电击穿过程产生的辐射源实现维定位,描绘云闪和地闪通道发展的详细维结构,可用于区域闪电监测和预警;同时,系统能够同步得到闪电通道发展的宽带频谱以及电场变化信息,结合维定位结果,可以为闪电放电过程物理机制的探讨、雷电物理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 标签: 三维定位系统 宽带干涉仪 闪电通道 辐射源 时间分辨率 击穿过程
  • 简介:利用近54年峡库区6个气象站的逐日雾、相对湿度和能见度的历史资料,对1954年以来峡库区雾的气候变化特征,尤其是近几年峡水库蓄水以后大雾的变化及其产生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954~2007年峡库区雾日数呈弱的增加趋势,而2000年后库区的雾日明显减少。相对湿度与雾日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相对湿度与气温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气温变化影响相对湿度变化,从而影响雾的发生频率是峡库区雾变化的重要原因。2000年以后,在全球变暖大背景及城市化的共同影响下,峡库区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明显减小,是导致雾日大幅减少的直接影响因素。另外,分析还显示,无论是雾日数还是相对湿度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年代际振荡特征,2000年后峡库区相对湿度减小进而雾日减少正是受到了这种年代际背景的影响。就目前的观测表明,峡水库蓄水的小气候效应影响小或还没有明确显现。

  • 标签: 长江三峡库区 气候变化 相对湿度
  • 简介:1引言明市每年从汛期结束后至初夏的7月是夏季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一时期的雨量多寡,特别是有无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丰歉以及水电、水利生产密切相关。关于初夏旱涝的分析研究大多着重于对各自成因的分析,并且更多的是对干旱的分析,对夏涝年份的环流特征分析不多。本文利用月气象资料,分别对初夏旱涝年份同期、前期的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做好初夏异常旱涝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有益的依据。

  • 标签: 旱涝年份 环流特征 三明市 初夏 异常 诊断
  • 简介:1引言在气象数据处理和应用分析中,经常需要绘制大量气象要素图形。由于计算机性能的日益提高,目前已有多种计算机绘图软件系统成为科研人员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并且广泛用于各类气象业务科研及分析处理领域。面对大量的数据,如果每

  • 标签: 制图比较 比较分析 气象绘图
  • 简介:利用CMIP5全球气候模式、RegCM4区域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省162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CMIP5和RegCM4模式对中国东北省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对RCP4.5和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东北省未来降水的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CMIP5和RegCM4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东北省年及四季降水量的变化,可再现东北省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形势,但模拟的降水中心偏北,模拟的降水强度偏强;两个模式对夏季降水的模拟优于冬季,对冬季降水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总体而言,全球气候模式CMIP5对东北省降水的模拟结果较好。对东北省降水量的预估表明,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全球气候模式CMIP5预估东北省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冬季降水量预估的偏差百分率增幅最大。在RCP8.5情景下,东北省降水量增幅显著,预估未来东北省降水增加量基本呈由南向北逐步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在RCP4.5情景下,东北省降水量增幅较小,预估未来东北省降水量总体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向东递减的分布。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 降水 模拟能力 情景预估
  • 简介:随着气象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气象行为文化(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等)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领导体制是指为实现领导意图和部门职能采取的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气象部门领导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进步的产物。

  • 标签: 气象事业 行为文化 领导体制 讲座 中国 表征
  • 简介:正在规划之中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期工程(2000—2005年)其中尺度天气信息通信网,将在一,二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期工程综合大气探测系统新增项目通信要求以及一,二期工程中尺度天气监测信息收集.传输中存在的问题,对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必要的扩充和升级,从而形成一个快速,可靠的中尺度天气信息通信网。

  • 标签: 中尺度天气 通信网建设 三期工程 天气信息 信息通信网 天气预警系统
  • 简介:自地球形成至寒武纪将近40亿年(距今46亿-5.4亿年,通常称为前寒武纪)的气候演变是一个具有特殊难度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基础和前沿的研究领域。文章选择了前寒武纪气候演化中的个重要科学问题进行综述:大气演化、两次全球性的冰川期以及暗弱太阳问题。关于大气演化,本文首先描述了大气成分的演化历史,然后简述了影响大气成分演化的个基本过程:大气逃逸、两次大气氧含量突然增加、碳酸盐-硅酸盐循环及其对气候系统的负反馈作用。两次全球性的冰川期分别发生在古元古代(距今24亿-21亿年)和新元古代(距今8亿-5.8亿年),文章简述了其成因以及相关的气候模拟结果。暗弱太阳问题是地球历史气候演化的一个经典问题,论文简要地综述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 标签: 大气演化 地球演化 生命演化 冰雪地球 暗弱太阳问题
  • 简介:大气加热率强度与结构是驱动全球大气环流的关键因素,实际加热率分布与云维结构密切相关。作者使用维蒙特卡洛辐射传输模式,模拟计算了云分辨模式所得3个典型维云场的加热率廓线及通量;定义了两个参数来同时描述加热率廓线的垂直分布和强度,通过与独立像素近似算法对比,定量统计分析了高分辨率下云维结构对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分辨率条件下云维结构对加热率廓线和通量影响十分显著,且不同结构云场所体现的影响各具特点,提出需要考察现有大气模式中云维结构对当前所用加热率计算方案的订正方向。

  • 标签: 云三维结构 加热率廓线 辐射传输
  • 简介: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与维辐射雾模式相耦合,分别对重庆和长沙地区的一次冬季辐射雾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中尺度数值模式与维辐射雾模式的单向耦合可以较好地模拟出雾的生消演变过程,以及雾的浓度、地理分布特征、形成和维持。由此可以说,利用耦合模式开展雾的预报是可行的。

  • 标签: 中尺度数值模式 三维辐射雾模式 单向耦合
  • 简介:依据2001—2007年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SO2、NO2和PM10日平均空气质量等级大于或等于级以上的污染日作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污染日3种污染物指数与同期南郊观象台(近郊区)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同时采用Hysplit-4后向轨迹分析方法,对出现四级以上污染的重污染日污染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风向是造成上述3种污染物出现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污染日存在两重或多重逆温层,而且逆温层较低较厚,垂直对流和水平扩散作用较弱,湿沉降作用较小,因此污染物不易扩散和输送,堆积在近地面,造成重污染。北京西南、东南部地区以及沙尘暴过程内蒙古、河北北部是造成重污染天气的主要输送源地。研究结果可为北京重污染过程的预警预测及其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三级污染日 污染物 气象影响因子 Hysplit-4 北京
  • 简介:PM10是大气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与医院就诊率、呼吸器官疾病发病率乃至死亡率等关系密切。PM10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研究气象条件对PM10污染的影响,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条件有重要意义。利用2004—2007年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PM10的监测值及气象因子(气压、风速、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量)的观测资料,以及同期08时850hPa天气图资料,定量分析了PM10的突变特征以及突变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PM10突变事件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冬、春季节发生突变的概率较大;当地面气象要素场出现气压下降、风速减小、相对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小而温度上升、蒸发量加大的配置时PM10易发生正突变,当出现气压上升、风速加大、相对湿度上升、降水量增加而温度下降、蒸发量减小的配置时PM10易发生负突变;当受大陆高压后部、暖区辐合系统影响时,PM10发生正突变的概率较高,受大陆高压前部、切变线系统影响时,PM10发生负突变的概率较高。

  • 标签: PM10 浓度突变 影响因子
  • 简介:利用1960~2013年中国东北省76个台站夏季逐日气温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ENSO-Modoki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异常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其与ENSO-Modok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省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波动较为明显,在1980年代初与1990年代中后期有明显峰值,而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呈下降趋势,但在1990年代初有1次明显上升;(2)从空间分布来看,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在东北省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呈上升趋势,而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在辽东半岛以及漠河附近有上升趋势,在长白山以北及松江平原以南地区则有下降趋势;(3)前一年冬季发生ElNio-Modoki或春季发生LaNia-Modoki,对黑龙江省与辽宁省的大部地区夏季出现温度异常事件影响较大。其中,前一年冬季发生ElNio-Modoki,当年夏季这些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可能会减少;春季发生LaNia-Modoki,上述地区夏季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会减少,而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可能会增多。

  • 标签: 东北三省 极端温度事件 夏季 ENSO-Modoki
  • 简介:采用MM5模式及其维变分系统(MM5/3DVAR)对我国夏季降雨进行了一个月的连续预测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估。试验中首先采用“NationalMeteorologicalCenter(NMC)”方法,将2005年8月的MM5模式的预测结果形成与试验区域和水平分辨率相匹配的背景误差场,并将其与全球背景误差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2005年8月MM5模式预报结果生成的背景误差场的基本特征与系统提供的全球背景误差场相似,且长度尺度随着水平分辨率的提高而减小。之后,分别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NCEP试验)、NCEP再分析资料基础上采用CRESSMAN方法分析观测资料(LITT试验)和NCEP再分析资料基础上采用3DVAR系统同化观测资料(3DVAR试验)形成模式预报初始场,再次对2005年8月降雨进行逐日连续预报。逐日降雨预报结果表明,相对NCEP试验,LITT试验中1和10mm的预报评分有明显提高,但25和50mm的预报评分却有所下降,而3DVAR试验的预报评分在10mm以上均有明显提高。对于降雨期间的形势场预报,3个试验中,除温度场和湿度场外,其他变量场的均方根误差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相比而言,3DVAR试验的均方根误差小于其他2个试验。3DVAR试验对降雨的明显改进,可能是因为其对与背景场信息差别比较大的反应中尺度系统的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比较靠近观测资料。

  • 标签: 三维变分同化 背景误差 降雨预测 均方根误差
  • 简介:对于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来说,初始条件的准确与否已成为影响预报技巧的主要因素之一。现有的大气观测资料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以及存在的观测误差,使得我们必须引进资料同化方法,为中尺度数值模式提供最优的初始场。由于传统的维变分同化(3DVar)方法缺乏模式约束以及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B矩阵)不具有流依赖性,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历史样本投影的3DVar(HSP-3DVar)方法,它不仅具有流依赖的B矩阵,而且比传统的3DVar简单易行。为了评价HSP-3DVar的同化性能,我们基于区域暴雨预报模式AREM(AdvancedRegionalEtaModel)对其进行了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结果表明:HSP-3DVar能够有效融合观测信息,模式初值在各层的均方根误差都显著地降低。

  • 标签: HSP-3DVar AREM模式 观测系统模拟实验
  • 简介:8月3日一早,邵武市气象局范明福副局长接到来自大埠岗镇党委书记缪建平的电话,电话那头是掩饰不住的焦虑:“你们今天一定要把增雨车拉来,就算来50个人我们也热烈欢迎!要是半夜才有条件作业,我们书记和乡长也一定全程陪同!”朴实的话语,流露出对人工增雨缓解旱情的热切盼望。缪书记说,由于人夏以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镇里的水库已基本没水,万余亩水稻田受旱,严重点的连秧苗都插不下去了。

  • 标签: 气象局 邵武市 “三农” 服务 人工增雨 党委书记
  • 简介:当前气象行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着“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缺失”、“对系统运行维护工作重视不够”以及“相关管理规范基础不齐备”等大问题;其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尚未完全掌握并运用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同时基础性工作的滞后、固有的不合理体制以及长时间形成的积习也是造成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的根源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继续认真制订并不断完善相关战略规划、调整并改善项目建设的模式及规范、加强并夯实相关管理规范基础、必要的现代管理培训等措施的确定并落实。

  • 标签: 信息系统建设 CMA 现代管理 信息化战略 气象行业 维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