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藏族母语电影《老狗》不同的观影体验、叙事结构及风格的分析,将其界定为藏族知识分子电影,认为影片以深沉内敛的叙事风格体现了导演的现实关怀,但就电影艺术本身而言,视听语言较缺乏"深描"态度。

  • 标签: 《老狗》 叙事结构 风格 知识分子电影
  • 简介:在香港电影研究中,香港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一直以来,人们喜欢从中国大陆、香港本土和殖民英国构成的三角关系中探询香港的身份和前途问题。在讨论香港和大陆的关系时,后殖民理论曾是一种流行的理论视角。香港回归后的复苏与繁荣,已经彻底粉碎后殖民观察家对香港前途的悲观预测。本文根据“互文性”关系来探讨回归十年来香港电影和文化元素在“华语电影”这一文化场域中的呈现,旨在超越主体和主体权力关系的二元对立视角的局限,并对后殖民理论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 标签: 香港电影 华语电影 后殖民理论
  • 简介:近些年来,国产电影的数量急剧增多,电影票房也在逐年攀升。但是,在国产电影票房整体快速提升的背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相当数量的国产电影由于过分追逐商业利益,不顾内容和质量问题,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理应具有艺术感召力和文化引领作用。因此,在国产电影高票房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应该对中国电影市场的长远发展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思考。

  • 标签: 国产电影 高票房 中国电影产业 发展
  • 简介:日前,有近70年历史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在瑞士揭幕,由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导演的《蜻蜓之眼》入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荣获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奖)一等奖、天主教人道主义奖特别提及奖等多项大奖。该片是一部没有摄影师也没有演员的剧情长片,其将长达1万小时的监控画面剪辑成一部81分钟的具有情节冲击力的影片,讲述女孩蜻蜒与技术男柯凡之间奇异的情感故事,成为今年洛迦诺影评人热议的焦点。

  • 标签: 国际电影节 瑞士 徐冰 中国当代 人道主义 画面剪辑
  • 简介:电影与传统戏剧有着深刻的渊源,戏曲、文明戏差不多成了中国电影的出生元素,也就是说,成了它的“骨血”。有学者就提出过“戏人电影”的概念。当然,电影虽然和传统戏剧是接近的亲属,但是,电影有它的艺术上的特质,电影是独立的,即使是戏曲电影,以舞台艺术为表现对象,也要尽力发展自己的特长。用夏衍的话说,“电影艺术家也应该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使它尽量作正当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戏曲与电影的结合,作为一种艺术创造,需要一种激情,一种含有理性引导和渗入感性知觉的纯真,需要提倡一种包含着纯真之眼的新的电影观念。在数字电影《对花枪》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激情、这种纯真与新的观念。

  • 标签: 数字电影 《对花枪》 传统戏剧 纯真 电影艺术家 戏曲电影
  • 简介:电影海报是随着电影的产生而出现的,它究竟诞生于哪一年恐怕已很难查证。电影海报就像电影的名片,精华了电影的主要思想,通过或抽象或简单的图像传递电影的大致内容,使观众对该影片有大概的了解。最大范围地宣传电影电影海报的功能。电影海报一般张贴在影剧院、广告栏等公共场所。电影海报不仅宣传电影,刺激票房,同时,它也向观众传达美的感受,它本身即具有审美价值以及艺术感染力。

  • 标签: 电影海报 审美分析 艺术感染力 公共场所 审美价值 影剧院
  • 简介:作为新文艺的闯将,鲁迅以为数不多的小说树立了不朽的地位,这关键在于其文艺思想的开放。鲁迅对“电影对于看客的力量的伟大”的认识,使其在作品中自觉化用电影的某些表现手法,为现代小说艺术拓宽了领域。鲁迅小说所具有的画面感和镜头感、构图技巧、剪辑与蒙太奇技巧,都汲取了电影艺术的营养。这些电影化因子帮助鲁迅在小说中实现了无羁的创造。

  • 标签: 鲁迅 小说 电影化
  • 简介:科学技术的介入使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成为可能,并使电影在产生之初就给传统艺术和美学带来了震动,因此,技术革新往往成为电影发展阶段划分的重要标准。如今数字技术的崛起和数字电影的兴起,已经为电影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这种冲击广泛深人到电影的创造、制作、传播发行以至观众的观影体验等各个层面。

  • 标签: 中国电影 数字时代 艺术形式 科学技术 传统艺术 电影发展
  • 简介: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近两年在中国上映的较为火爆的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影片《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与印度阿米尔·汗公司出品的《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中梦想内容的分析,对梦想的本质和全球化语境下女性生存状态及女性在人类梦想实现过程中作用的演变进行了层层递进式的分析,认为,梦想的实质是个体生命的灵性伸张,即使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当代东西方女性仍然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歧视与压迫,苦痛与折磨,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女性的作用在伴着个体生命的灵性伸张与追求自由和尊严的需要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必然会越来越重要。

  • 标签: 电影主题 梦想 比较研究
  • 简介:第六代导演是中国影坛上备受瞩目的一个群体,娄烨可谓是第六代导演中极具潜力的一位。因其作品题材和内容备受争议以及受严格的审查制度所限,他的许多作品无法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但这并未影响娄烨对电影的热爱以及通过电影途径表达自我。娄烨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所采用的视听修辞也独具特色,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章着重分析娄烨电影中独特的视听修辞,并对其中欲望主题的表达所起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 标签: 娄烨 视听修辞 情感 人性 欲望主题
  • 简介:韩国丧尸电影《釜山行》作为2016年热门的韩国影片之一,在叙事空间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影片运用封闭和半封闭空间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创造出不同于常规“孤岛模式”的新型空间,并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空间的惊悚感。而对于影片的心理空间来说,影片揭示了人类恐惧感的深层来源即人类自身的邪恶与人类“异化”的焦虑以及通过自我拯救的行为达到内心的自我救赎。

  • 标签: 丧尸电影 《釜山行》 叙事空间
  • 简介:文章以跨品类、跨国别的大艺术视野,在东亚美学的宏阔景深里,深入阐析了李沧东作为影像思想者的视觉反思、现实批判、灵魂拷问三个层次;作为影像艺术大师,在细节捕获、日常生活叙事、诗性庄严雕塑三个方面独具一格的艺术优长。又以侯孝贤、小津安二郎、沈从文为东亚美学标高,揭明了李沧东电影艺术对余味余韵的微妙"分寸"把握。

  • 标签: 电影艺术 电影美学 韩国电影 李沧东 视觉反思 诗性庄严
  • 简介:电影是一种带有强烈商业化色彩的艺术,电影诞生之初,它的商业属性较文化属性更为明显,因而世界各国的电影在初创时期都存在着商业性与艺术性,娱乐性与社会教育的矛盾。在中国电影的探索期,电影艺术家自身大多是经营者。作为艺术家,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 标签: 商业电影 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 电影艺术家 社会责任感 文化属性
  • 简介:电影中的DV影像作为一种媒介中的媒介形式,其传播学形态具有完整性,但它的这种寄生关系决定了它在寄主媒介中不可能将其传播特性完全展现出来。电影中的DV影像正在创造着另一种具有表现力的电影修辞格一一电影引用修辞。DV影像与电影的同质性是其可以成为电影引用修辞的基础,它在电影中出现时常通过一个拍摄者引入,纪录性强的DV影像一般被处理成原生内视觉聚焦,抽象性强的DV影像则极具思想性。

  • 标签: DV影像 电影 创作
  • 简介:电影公司近来纷纷与网路公司策略联盟,包括中影、春晖均致力开发线上互动式电影网站,挟其丰沛的影音资源,俨然已是宽频时代下最占优势的网路内容提供者。传统电影工业光靠代理、制片等项目难有突破。在宽频网路的带动下,由于可高速传输影音图档,加上具备互动式功能,随选视讯(VideoOnDemand)也做的到,看电影不用大老远跑到电影院。对于电影工业来说,网路革命并没有造成严重威胁,电影公司所具备的庞大影音资源,在宽频网路时代来临之后,反而成为最可贵、最吸引人的网路内容。愈来愈多网

  • 标签: 电影网站 网站好看
  • 简介:<正>民族题材的电影需要创新,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艺术上的创新,人们曾经提出过许多独特的、新颖的、别具一格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象再也没有什么好谈的了。可是尽管对于电影艺术上的创新千呼万唤,真正具有新意的民族题材的电影作品,仍然显得不那么景气,似乎还有再呼唤的必要。

  • 标签: 新时期 民族题材电影 创新 电影艺术 电影作品 电影创作
  • 简介:本文通过数字电影胶片感的内涵的探讨,阐述了数字电影技术对于胶片电影的影响。从高清摄影机CCD的大小、镜头的不同和对布灯的差异、记录的材质及后期流程的差异来分析了数字电影“胶片感”存在的意义及效果。

  • 标签: 胶片感 高清感 高清摄制前后期控制 传统胶片的意义
  • 简介: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意象,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国产动画电影自20世纪90年代遭受冲击后,一度销声匿迹,直到近几年才重新崭露头角,上映的几部动画电影备受关注。然而现阶段整个动画产业的形势仍然严峻,山寨作品、劣质作品仍在生产。基于此,本文根据国产动画电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把握'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重视情感表现上的真挚,以及对目标受众'全龄化'的准确定位的策略,以期为国产动画电影的长足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国产动画电影 复兴 策略
  • 简介:<正>作为20世纪90年代香港作者电影的代表,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从《旺角卡门》(1988年)、《阿飞正传》(1990年)到《重庆森林》(1994年)、《东邪西毒》(1994年)、《堕落天使》(1995年),再至于《春光乍泄》(1997年)、《花样年华》(1999年),其作品无论是影像语汇、叙事策略还是主题意向,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整合创新才力,具有着极强的抗模拟性,堪称是“个人魅力表达”(托尼·瑞思语)。其影片显然不是一般意

  • 标签: 王家卫 电影作品 香港 审美特征 风格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