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查明,太原市范围现存太原文庙、晋源文庙、清源文庙和徐沟文庙共四座文庙。其中以太原文庙规模最大,清源文庙现存建筑年代最前。而文庙建筑的出现与定格,是与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统治阶层最高政治理念密不可分的。但就文庙建筑规制的形成而言,却是以渐进方式逐渐完善的。

  • 标签: 建筑规制 太原地区 文庙 文物普查 政治理念 儒家思想
  • 简介:民族旅游业作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重点,是我省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民族旅游业也得到辽宁省政府的重视。但是,相对于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我省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还相对落后。造成落后的原因,从内部看,是民族旅游地区自身经费和专业人员的不足;从外部看,则是民族旅游地区的特色文化发展相对较弱。这说明辽宁省的民族旅游业需要完善管理体制,整合特色资源,形成自己的独有品牌,使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 标签: 辽宁省民族地区 旅游 发展
  • 简介:一、前言廖伦光研究台湾客家纳骨葬法与坟墓体系,依据葬俗与墓作的差异指出客家坟墓的类型,有初葬的大葬、拾骨后的寄岩半葬、二次葬正式坟墓的吉坟风水及家族墓“阴塔”等4种。除了大葬、寄岩、风水吉坟葬法之外,美浓地区现有坟冢葬法,尚有古老大人墓、打银牌、生基、家冢以及纳骨塔(如表1)。

  • 标签: 台湾地区 风俗 坟墓 二次葬 客家 风水
  • 简介:小河区,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它得名于流经境内的小车河。小河区主次干道大都以中国的著名江河命名。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调整贵阳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小河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花溪区的行政区域。就在这片新的行政区域之上,也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小河区建区历史很短,其建区前的行政隶属关系变迁较为复杂。元朝建金竹府,《长顺县志》记载:“元世祖至元年二十六年(1289年),以金竹寨置金竹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

  • 标签: 金竹府 小河区 明洪武 贵筑县 长顺县 傅友德
  • 简介:独特的客家精神,是鉴别客家人的四要素之一。客家人经过漫长而动荡不安的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条件下,逐渐将中原带来的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文化互相融合。在长期的动荡融合过程中,使这个民系有了别于其他汉族民系的“客家特点”,即产生了独特的客家

  • 标签: 客家地区 人文环境 客家精神 客家文化 商业城市 价值观念
  • 简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安多地区佛法传播史略》,是一部记录藏传佛教尤其是格鲁派在安多藏区传播历史的早期文献,成为后期诸多安多教法史的重要资料来源。作者夏尔·噶丹嘉措是当时安多地区著名高僧,1630年任青海隆务寺住持,对格鲁派在河湟流域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到目前为止,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尚未受到学界的关注,文章首次尝试把这部珍贵的文献译为汉文,并对文中出现的寺院、地名、人名、年份等加注,为考查这段历史的研究者提供较为可靠的文献资料。

  • 标签: 《安多地区佛法传播史略》 夏尔·噶丹嘉措 藏传佛教 格鲁派 传播史 译注
  • 简介:在三穗县圣德山周围的坦洞、绞强、岑坝、等溪、龙脚、拿相、香炉、木良、顺洞和瓦寨部分地区,以及相毗邻的剑河县南明乡的敏寨、缥寨、司头、岑戈寨和平畛、小广、大洋、磻溪等一带侗族地区,解放前大约有五万人之多,直接或间接地信奉圣婆。这种信奉圣婆的活动流传到土地改革时期,也有一些村寨流传到1957年。敬奉圣婆亦称拿(敬)冷神,侗话叫“垒婆扭”或“打扭”。关于信奉圣婆的情况,虽无正史记载,但散见于当地部分侗族家谱、地方志和碑文之

  • 标签: 奉圣 改革时期 剑河县 三穗县 思州府 送圣
  • 简介:<正>蕪湖是长江下游一个較大的商埠,也是皖南的經济中心。清代末年,在此設有“徽、宁、池、太、广兵备道”,統轄皖南各府,所以它又是皖南的政治中心。它位处长江、清弋江、水阳江諸水的会集点,水陆襟带,舟車辐辏,自古以来就是安徽的重镇。19世紀末,芜湖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米市之一,米业盛况空前一时。1876年“烟台条約”規定辟为商埠,第二年就在这里設立了海关,蕪湖附近的江面上出现了各大公司的“躉船”。許多进口的商品,均山这里轉发各地。1902、1903年,市内增辟租界馬路。1904年,“紳商”們为适应商务需要,纠集商股,筹建芜广(蕪湖到广州)鉄路,并着手动工筑好了陶沟至湾沚一段的路基和桥梁。用机

  • 标签: 辛亥革命 皖南地区 安徽 反革命 同盟会 安庆
  • 简介:海陆丰福佬人从他们的故地莆田经过闽南进入粤东的途中,要穿越闽粤境内的丘陵地区,因此,他们与居住在该区的客家人(福建籍或潮州籍的客家人,即所谓的“福佬客”)就发生了很多的接触。另外,在海陆丰落脚的客家人也很多。再有,两县的北部、西部相邻的紫金县、惠阳县(归善县)等也都是客家人的居住区域,所以福佬人如

  • 标签: 福佬地区 客家 戏剧传承 “福佬客” 神诞戏剧 祭祀仪式
  • 简介:风水术又称“形家术”、“堪舆”,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占术之一。相较而言.风水说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影响似乎又比我国北方地区更甚.其原因大约是风水术讲究的是地理(山地、平原)、风、水的配置,而北方缺少这些元素。有学者指出.明清以来.风水术在我国南方的流传要比北方更趋泛滥;

  • 标签: 古代 水工程 雷州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风水术
  • 简介:山南地区藏医院是在原山南地区人民医院藏医科基础上于1982年10月1日正式建立的,1985年正式和地区人民医院分开成为独立区级单位,1987年开姑为县级单位。

  • 标签: 藏医 人民医院 医科 山南地区 县级 独立
  • 简介:提起红十五军,党史、军史上记载的都是1930年10月到1931年1月间由蔡申熙、陈奇等人率领的在黄梅、广济、宿松、太湖等县与国民党军作战的那支英雄部队。其实早在1930年7月,徐海蚌地区就存在着一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

  • 标签: 中国工农红军 1931年 国民党军 部队 作战
  • 简介:在欧洲联盟战后5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济一体化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欧盟不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集团组织,同时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国际政治影响力.然而就欧盟内部而言,不同成员国之间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欧盟即将实现东扩,这种地区差距必然会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欧盟的地区问题不但事关各成员国参与一体化的成本利得分配,甚至还可能成为制约一体化不断向前推进的一大障碍.因此,如何消除地区差距以确保各成员国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这已成为欧盟必须正视和对待的现实问题.目前,欧盟正积极将地区政策作为其超国家调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推动成员国的经济趋同和聚合,以进一步增强一体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文主要根据欧洲战后一体化发展进程,对欧盟地区政策的产生、改革及其新变化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和分析.

  • 标签: 欧洲联盟 地区政策 历史演变 政策改革 结构调整
  • 简介:<正>果洛地区,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处黄河源头。解放前,在这一地区居住着五十一个藏族部落,总称“三果洛”。今日果洛的藏族,其形成是与青藏高原广大藏族一道,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的。该地区在历史上的隶属关系大致是:夏代为《禹贡》雍州之发羌地。秦汉时为白狼羌属地。魏晋南北朝时为宕昌羌地。隋唐五代时为党项羌及其分支拓拔氏所据。宋时统称为吐蕃地。元时归设在今四川境内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节制。明时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管辖。清时由四川松潘漳腊营管辖。民国青海建省后,属青海省管。

  • 标签: 部落组织 果洛 藏族部落 吐蕃 赛仓 藏文
  • 简介:<正>朝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具有悠久历史与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在全国有1920597人;在辽宁省有230378人,占全国总数12%;在沈阳市有83329人,占辽宁省总数36%。可见,沈阳市是全国、辽宁省朝鲜族人口较多的城市。

  • 标签: 朝鲜族 沈阳地区 洪区 朝鲜族人口 朝鲜族人民 朝鲜人
  • 简介:<正>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锡伯族有83,629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和辽宁。新疆有27,364人,占锡伯族总人口的32.7%,辽宁有49,398人,占锡伯族总人口的59.1%。在辽宁锡伯族人口中,沈阳锡伯族人口有27.280人,占辽宁锡伯族人口56.6%。沈阳地区是我国锡伯族人口最集聚的地方。

  • 标签: 辽宁锡伯族 盛京 沈阳地区 锡伯族人 姓氏 宗谱
  • 简介:对甘青地区史前礼仪祭祀和丧葬祭祀两方面的梳理,该地区普遍存在着原始崇拜。从埋葬形式可以看出各个文化之间存在着对死亡理解的普遍性。同时又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个地区文化之间产生了差异。

  • 标签: 甘青地区 礼仪 宗教 祭祀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华热地区的藏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婚姻习俗,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华热地区藏族婚姻习俗中蕴含着的区域风土、社会特点、生活情趣、道德意识和民俗特征.

  • 标签: 婚姻习俗 藏族 民俗 述略 独特 民族特色
  • 简介:在山东东部地区,有很多人自称其祖先是来自河北枣强县的移民,且迁徙时间集中于洪武、永乐年间。金、元之际,确有大批河北冀州一带的百姓因为躲避水患和战乱东迁到山东,但明朝初年,冀州一带是移民重点迁入地区,山东人向河北迁徙才是主流。明朝中后期,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冀州一带百姓大量东迁。为避免被政府强制遣返,他们不约而同地宣称是明初移民的后裔。这一权宜之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冀州一带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通过口耳相传,逐渐固化为他们是明初移民山东的枣强人的说法,并随着清朝中叶出现的编撰谱牒之风,进入家史,凝固为共同的历史记忆。

  • 标签: 明代 枣强 移民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