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地表起伏剧烈,施工难度大,地下构造复杂、地震成像精度低。在勘探生产中,三维观测系统的面元尺度、覆盖次数、观测方位宽窄、接收线距等参数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勘探投入及复杂目标成像质量。通过对库车山地二维、三维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正演模拟资料分析,认识到库车坳陷复杂构造叠前偏移成像应该优先选择较小的接收线距,并尽可能达到一定观测宽度,大可获得较为清晰的目标成像效果。

  • 标签: 叠前偏移 观测系统 接收线距 观测宽度 模型正演
  • 简介:在中中新世沉积幕,墨西哥湾中东部大陆棚斜坡至盆地底部形成了区域地层和构造格架。中中新世沉积幕是根据与动物区系项部双盖虫属B(15.5Ma)和串珠虫属W(12.1Ma)相关的两次大范围的海侵沉积物确定的。中中新世沉积幕包括四个成因旋回(每个成因旋回约为1~2Ma),它们以区域最大洪水面和远端凝聚层为界。

  • 标签: 中中新世 墨西哥湾 沉积物 中东部 构造演化 构造格架
  • 简介: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乌伦古坳陷多年来沿用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开始凸显其不适应性。文章对原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根据近年来钻探和地震解释成果提出了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新方案以中生代沉积背景为主要依据,将乌伦古坳陷划分为红岩断阶带、索索泉凹陷和乌伦古南斜坡3个二级构造单元。与原方案相比,新方案中的乌伦古坳陷面积有所扩大,斜坡带的界定使坳陷的形态及含油气差异性更趋合理。

  • 标签: 构造单元 中生代 乌伦古坳陷 准噶尔盆地
  • 简介:酒地红山金矿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其矿质来源于地层,赋矿主岩为变质砂岩、粉砂岩、板岩和灰岩,金矿化受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双重控制。本文论述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其成矿条件和成矿机制,旨在为客观评价矿床,扩大矿床规模,在本区及外围寻找同类型的矿床提供指导。

  • 标签: 构造蚀变岩型 矿床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金矿类型 矿质来源
  • 简介:系统阐述了潮水盆地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构造演化动力学特征、盆地北缘目的层构造特征,综合分析了构造与铀成矿的关系,指出早中侏罗世伸展构造环境下形成找矿目的层,晚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抬升为渗入型自流水盆地形成提供必要条件,多期次构造运动使盆地北缘形成平缓的构造斜坡带,而断块构造运动既有利于层问氧化带的发育。又限制其发展规模。

  • 标签: 潮水盆地北缘 构造演化 断陷湖盆 挤压抬升
  • 简介:30多年来,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一直利用平衡技术规范挤离压缩构造背景中的横剖面的解释。最后得到的解释质量通常直接与数据质量、解释人员的平衡和解释经验以及解释时间有关。为了能快速而有效地检测和预防挤离压缩构造中常见的横剖面平衡错误,我们将平衡技术通俗化并提供一些快速直观的技术。通过对上盘和下盘的断坡和断坪的周密研究,重点突出平衡技术中常见的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分析有助于辨别断坡和断坪数目之间、对应断坡的地层和地层厚度之间以及沿断层位移的不一致性。这些技术在解释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过程的任一阶段中都具有突出优点,并且容易被学生、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管理者所领会;然而,快速直观技术并非是万能技术,它们并不能保证所得出的新是一种唯一的和/或正确的横剖面解释,而是它们可以将解释人员的注意力集中于横剖面中需要解释和/或需要重新解释的可能有疑问的地方。

  • 标签: 快速直观技术 评价 离压缩构造 2-D横剖面 平衡剖面 断坡
  • 简介:86号带是一复杂的控矿断裂构造组带,是希望矿床主要的储矿构造带。文中提出并阐述了86号组带的概念,以及组带沿走向和倾向呈有规律而不均衡的展布特征;矿体产出幅度。密集部位,矿段划分,富铀矿展布特征;铀矿富集的特殊构造组合和变异部位特征;以及以富矿为主的西矿段向西南侧伏部位和构造交接复合夹持部位,是今后深部探查研究重点的看法和建议。

  • 标签: 花岗岩型铀矿床 86号组带 构造夹持部位 构造变异 构造组合
  • 简介:研究区属吐哈盆地艾丁斜坡带西部,其新构造格局表现为东西方向由新构造褶皱造成的隆凹相间,南北方向由新构造断裂造成的三级斜坡相连。据此可进行新构造单元划分。十红滩北矿带受由新构造断裂造成的断裂挠曲控制,南矿带受由新构造褶皱造成的坡中坡转折区域控制,沉积盖层中分布的新构造断裂局部排泄源也参与了对砂岩型铀矿化的控制作用。此三类新构造控制了十红滩矿区及其外围砂岩型铀矿的分布。

  • 标签: 构造运动 砂岩型铀矿 控矿规律 断裂挠曲 局部排泄源
  • 简介:采用规则矩形网格进行地震反射层位解释数据的网格化,运用普通克里金法进行数据场插值,建立起反射层构造起伏的精细模型,然后在BorlandC++Builder6.0集成开发环境中,运用C++语言调用OpenGL图形函数,绘制出描述反射层构造起伏的三维可视化显示图形。在三维可视化显示图形上,不仅可以灵活地指定颜色、切换显示模式、进行垂向夸张等静态显示,而且还可以进行无级缩放、拖动漫游、三维旋转等动态显示。

  • 标签: 地震反射层位 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 OPENGL 地震资料 Kriging法
  • 简介:得克萨斯州南部伊格尔福特(EagleFord)页岩是美国重要的新兴页岩油气区带。这里已完钻的油气井和已获批钻探的油气井,总数已达1510口以上。这个页岩油气区可以划分为三个带,下倾方向是勘探程度比较高的页岩气分布区,中间是湿气分布区,上倾方向是页岩油分布区,后两者的勘探程度比较低。油气区内,很多页岩气井的单井页岩气初始产量都在1700立方英尺/日以上,而很多页岩油井的单井页岩油初始产量也都在1000桶/日以上,在此经营的油气公司都在寻求优化钻井方案的最佳方法。

  • 标签: 页岩气 地震勘探 沉积体系 福特 3D 框架
  • 简介:本文以大芦家地区为例详细介绍了复杂断块精细构造解释的方法和流程。论述了对地震资料的选取、层位标定、断裂系统识别与组合、层位立体解释及构造成图的方法与步骤,重点分析了三维精细构造解释中使用的时变子波标定、分频相干体、井控成图等关键技术。希望为从事复杂断块精细构造解释人员提供借鉴与帮助。

  • 标签: 大芦家 复杂断块 精细构造解释 井控成图技术
  • 简介:运用等厚图、井眼或横剖面资料推导出的深度和时代数据,可重建沉积盆地的时空沉积历史。根据井眼和横剖面可以确定局部的沉积史,而根据等厚图则可确定沉积物的空间分布。设定一些简单的假设条件,如地层的相似性以及局部分析结果的区域适用性等,便可重建固相(或颗粒)体积的平衡图,进而确定古近纪以来若干时间段沉积的沉积物质量。将这种方法用于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中国西北),我们估算出了整个新生代两者的固相体积和蓄积的沉积物质量分别为1358±520×10^3km^3(36.7±14×10^17kg)和172±56×10^3km^3(4.6±1.5×10^17kg)。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沉积作用的两大脉冲期。第一个出现在17Ma左右,只影响天山脚下的塔里木盆地北部(亦称库车坳陷),从而证实了该山脉现今仍活跃的缩短作用当时已开始的现点。第二个发生于5~6Ma期间,影响了该地区大多数沉积区域,而且其地理分布可能更广泛。假定当地处于地壳均衡状态,我们估计由于塔里木地块相对于西伯利亚旋转而产生,且在该山脉和近邻盆地中积蓄的缩短量介于1.15×10^6和4.23×10^6km^3之间。这相当于顺时针旋转了2.5°~8.7°。在与东天山情况大致符合的二个简单的金字塔状地形自相似的生长模型中,我们运用了这些结果。

  • 标签: 东天山 盆地 区域构造 地形 塔里木 沉积物
  • 简介:文中综述了委内瑞拉西部巨型马拉开波盆地的区域地质和构造环境。马拉开波盆地是西半球最高产的含油气盆地,估计最终石油储量在440亿桶以上,自1914年第一口采油井完钻以来,马拉开波盆地已累积生产石油300多亿桶。与分布面积更为广阔的墨西哥湾巨型油气区不同,马拉开渡盆地面积较小(50000km^2),构造和地层比较简单,而且地表和地下资料丰富。这些特点使之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全盆地综合分析的目标。本文的目的是综合利用盆地规模的二维和三雏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来揭示盆地的三维构造和地层。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区域构造重建的结果、区域地质图和盆地的沉降历史,以便更好地认识对该盆地有影响的四个主要构造事件。这些构造事件对于认识主要不整合面和碎屑岩楔体的形成时间与分布、储集岩的分布、老断层复活以及下伏烃源岩的成熟时间至关重要。

  • 标签: 马拉开波盆地 大地构造背景 区域地质图 委内瑞拉 巨型 西部
  • 简介:从区域板块构造运动、盆山耦合及与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关系出发,将吐哈盆地南缘构造演化归纳为四个阶段:(1)新疆古陆台发展阶段(An∈);(2)准吐板块南缘被动大陆边缘沉积阶段(∈~C1);(3)岛弧前缘增生推覆体及类前陆盆地发育阶段(C2~T);(4)次造山区-斜坡带发育阶段(J~Q)。第三阶段形成的构造格局为本区中新生代沉积及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来源和长期稳定的斜坡带基础,第四阶段中侏罗世末以后的山间盆地发育期控制了本区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及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出“中新生代次造山区背景上的稳定斜坡带-河流相富还原剂可渗透碎屑岩系平缓单斜层-局部背斜、鼻隆及断层复活”的构造叠加组合为本区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构造位标志。

  • 标签: 吐哈盆地 构造演化 盆山耦合 沉积作用 构造运动 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
  • 简介:作者利用概念推理和由物理模型获得的结果,描述了楔形沉积体在粘滞蒸发岩之上向海扩张的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如果远端沉积的上覆岩层薄而软,或者其由先存的盐体构成,那么就有可能发生扩张。扩张通过近端延展和相邻底辟隆起的抬升,或者通过大陆中坡向海滑移,或者通过远端收缩等作用力调节。由于后来的扩张,快速的沉积前积作用可能导致了远端老褶皱的复活。退积或再生沉积作用之后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可能使老地堑和底辟在收缩的背景中活化。

  • 标签: 盐构造 楔形体 前积 退积 底辟 重力扩张
  • 简介:薄皮冲断带的构造样式主要受地层层序和岩性地层单元(坚硬层和松软层)的相对厚度的控制。相对而言,断层相关褶皱(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和滑脱褶皱)的几何形态是可预测的,而厚的松软层的塑性变形产生的塑性双重构造却使上覆坚硬层抬升并变形。这里将塑性双重构造称为“塑性双重构造”。在亚拉巴马州的阿巴拉契亚冲断带,塑性双重构造集中在以泥岩为主的厚而松软的层序中,而这些层序与区域性滑脱构造之下的基底断层有关。受褶皱和断层的影响,坚硬层顶板发生变形;而塑性双重构造中松软地层的构造增生作用又使之抬升。塑性双重构造的缩短可能使坚硬层顶板发生平移而覆盖在前陆上。其侧向削蚀范围有大有小,大的如覆盖在侧向减薄的塑性双重构造上的坚硬层顶板,小到一个横推断层。阿巴拉契亚冲断带的一些例子表明,其构造样式可能比目前认识的更为丰富。塑性双重构造的几何形态以及变形的坚硬层中可能发育密集分布的裂缝,这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亚拉巴马州 阿巴拉契亚冲断带 塑性双重构造 冲断构造 滑脱褶皱 油气地质
  • 简介:在遥感卫星图像解译、地表露头观测、地质剖面和鳓探测深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断块构造理论和近年来对十红滩地区一系列构造的研究成果,提出吐哈盆地十红滩地区具有断块构造活动的特征,并将该区划分为四个不同特点的断块区,论述了各断块构造的地质特征和对地下水及铀矿化的控制作用,指出了有利的成矿部位及其找矿前景。

  • 标签: 断块构造 地质特征 控矿作用 找矿 铀矿
  • 简介:本文在大量测试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大邑构造须家河组致密砂岩的主要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建立了该区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探讨了该区优质储层的发育模式。研究认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造成该区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有效微裂缝的发育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 标签: 致密砂岩储层 成岩作用 储层形成机理 大邑构造
  • 简介:自从1941年钻探第一口生产井以来,马拉开波盆地的累积石油产量已超过300×10^8bbl,估计最终石油储量超过440×10^8bbl。马拉开波盆地是西半球含油气最丰富的盆地。与墨西哥湾辽阔的含油气省份不同,马拉开波盆地的地域面积相对较小(50000km^2或19305mi^2),它的构造和地层比较简单。地表及地下资源使马拉开波盆地成为盆地综合研究的一个关注目标。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汇总全盆地范围内二维地震资料、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以及野外露头资料,揭示盆地的三维构造和地层特征。此外,文中还介绍了恢复的区域构造、区域地质图以及盆地的沉降史,以更好地卡准四期较大的构造事件。这四期影响着盆地演化的构造事件,对于认识较大的不整合和碎屑岩楔形体的形成时代和分布范围、储集岩的分布、老断层再活化以及下伏烃源岩的成熟时间有关键性作用。

  • 标签: 马拉开波盆地 油气勘探 烃源岩 构造层序 地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