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2009年我院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237例,分别按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积分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并分为非冠心病组(84例)、心绞痛组(92例),心肌梗死组(61例),人院第二天测定所有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分析各指标与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40.22±3.56)g/L比(39.81±3.56)g/L比(38.68±3.43)g/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临床类型(r=-0.18,P=0.005)、冠脉病变支数(r=-0.195,p=0.003)及冠脉病变积分(r=-0.188,P=0.004)呈显著负相关,而总蛋白、球蛋白及白球比值与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积分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白蛋白偏低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清白蛋白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心力衰竭预后和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124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TnⅠ表达水平分为正常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观察指标的差异性及1年的随访结果。结果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级患者的cTnⅠ为(0.054±0.015)ng/ml、Ⅲ级患者的cTnⅠ为(0.126±0.028)ng/ml、Ⅳ级患者的cTnⅠ为(0.364±0.087)ng/ml;NYHA心功能Ⅱ、Ⅲ及Ⅳ级患者的cTnⅠ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末径(LVDD)、左室缩末径(LVDS)检测值显著大于正常组,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检测值显著小于正常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死亡率、病情恶化率、住院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与cTnⅠ表达水平呈负相关,cTnⅠ可作为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及预后的观察指标,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心力衰竭 血清肌钙蛋白Ⅰ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血红蛋白浓度对急性肺栓塞近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20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轻、中、重度贫血组3组共52例,非贫血组152例。比较4组患者发病因素差异及出现呼吸衰竭、右心衰竭、休克及30d内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非贫血组与轻、中、重度贫血组患者的既往心、脑、肾、免疫系统等疾病病史、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分布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oxygenpartialpressuredifference,P(A-a)O2]、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pressureofoxygen,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pressureofcarbondioxide,PaCO2、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肌钙蛋白I(troponinI,TNI)、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fattyacid-bindingprotein,H-FABP)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随着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其PaO2、PaCO2呈逐渐降低趋势,P(A-a)O2、NT-proBNP、TNI、H-FABP呈逐渐升高趋势。非贫血组与轻、中、重度贫血组中呼吸衰竭、右心衰竭、休克及30d内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血红蛋白浓度对于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判断近期预后有相应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且随着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其低于正常常提示预后不良,是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近期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血红蛋白 近期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术(RFCA)对血凝状态及肌钙蛋白I(cTnI)含量的影响.方法:60例行RFCA的病人分别测定电生理检查术(EPS)术前、后,消融术前,消融术后即刻,4、12、24小时D-二聚体(DD),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cTnI含量.结果:血清DD,GMP-140水平在EPS及RFCA后升高,而cTnI水平仅在RFCA后升高.峰值cTnI与峰值DD,GMP-140呈直线正相关(r=0.48,0.39,P<0.001,<0.005).结论:RFCA可损伤心肌并改变血凝状态,心肌损伤可诱发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血凝状态 肌钙蛋白I 电生理检查 心动过速
  • 简介:研究表明,心肌肌浆网钙泵(SERCA2)的异常任心力衰竭(心衰)的发展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因素町以调节SERCA2的活性,最主要的是受磷蛋白的调节。而受磷蛋白的磷酸化及去磷酸化分别由蛋白激酶A和磷酸酶1α调控。目前国内少见关于心衰蛋白激酶A和磷酸酶1α变化的报道。本实验通过用超容量负荷联合压力负荷制备家兔心衰模型,进而观察心衰时蛋白激酶A和磷酸酶1α的变化,

  • 标签: 蛋白激酶A 心力衰竭 磷酸酶 家兔 心肌肌浆网钙泵 心衰模型
  • 简介:目的以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为金标准评价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对于诊断2型糖尿病的可行性。方法对788名无糖尿病史的糖尿病高危患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检测HbA1c。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HbA1c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OGTT试验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者423例,检出率为54%;而HbA1c≥6.5%者362例(46%)。ROC曲线最佳切点6.35%,此时灵敏度为0.80,特异度0.89。HbA1c≥6.5%时,灵敏度为0.74,特异度0.93,阳性预测值(+PV)93%、阴性预测值(-PV)77%。Kappa检验显示HbA1c≥6.5%与OGTT标准的诊断结果一致性好(Kappa系数为0.68,P〈0.01)。若增加HbA1c≥6.5%这一指标,糖尿病的检出率可增加至57%。结论HbA1c≥6.5%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2型糖尿病的检出率。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高血压1,2,3级患者和52例正常对照者.测定并比较其血清hsCRP浓度。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3级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高血压1,2级患者(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显著增加,且hsCRP浓度可反映其血压水平,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

  • 标签: 高血压 C-反应蛋白质 炎症
  • 简介:学者们认为隶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protease)的组织蛋白酶(cathepsins)主要作用是在溶酶体酸性条件下,降解不必要的细胞器及蛋白质,使其再被利用.然而最近研究显示,组织蛋白酶家族成员和其他细胞外蛋白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一样,对细胞外基质的重塑、间质基质的降解以及细胞信号传递和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本综述重点叙述组织蛋白酶生物学特征(结构、合成、加工、激活、分泌、活性调控和功能),以及参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尤其是关于循环血中组织蛋白酶水平作为诊断心血管疾病、预后判定和药物靶目标的应用潜能.

  • 标签: 半胱氨酸蛋白酶 组织蛋白酶 细胞外基质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界值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病例一病例研究,3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浆OPN水平,观察6个月时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OPN水平界值,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血浆OPN水平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取403ng/ml,其敏感性78.6%,特异性90.9%。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3例(76.5%),而无事件者为4例(23.5%);低危组中依次分别为5例(22.7%)和17例(77.3%)。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76.5%和22.7%,P=0.001;RR3.365,95%CI1.490-7.597)。结论根据血浆OPN水平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为403ng/ml.是较可靠的生化指标。

  • 标签: 骨桥蛋白 心绞痛 危险性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时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改变特点与临床生理指标、血生化指标、凝血指标之间的关系,了解急性脑卒中对CRP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55例(观察组),进行有关临床指标检查和不同时刻CRP的测定。另选在门诊的非脑血管病患者30例(对照组),测定CRP作为对照。结果观察组患者CRP动态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69~0.0006),发病初期CRP的变化与WBC计数、血糖、胆固醇变化显著相关,随后的增高则与年龄、甘油三酯、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有关,与格拉斯哥意识评分和巴塞尔神经功能评分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CRP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机体损伤的实际状况,可以作为判断急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有效指标.但这种变化会受到血液中多种因素的影响。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甘油三酯类 血细胞
  • 简介: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探索各种新的检测手段和方法,试图阐明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蛋白质的作用机制。目前大多数研究仍依赖于较大样品量的低通量技术,面对庞杂的心血管疾病遗传信息,传统的单蛋白研究已不适用于细胞、组织中单个蛋白的研究,必须借助于高通量的方法对相关基因和蛋白组展开深入研究。

  • 标签: 蛋白质组 心血管疾病 生物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检测肌钙蛋白Ⅰ(cTnI)诊断胸部闭合伤合并心肌钝性伤的价值.方法对行肌钙蛋白Ⅰ检测并有心电图记录的78例胸部闭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60岁年龄组与<59岁组cTnI变化的差异.结果78例患者中,cTnI升高24例,阳性率为29%.36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cTnI升高16例,阳性率为44%;42例心电图正常的患者中,cTnI升高8例,阳性率为1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年龄组cTnI升高平均值高于<59岁年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联合检测肌钙蛋白Ⅰ可有效诊断胸部闭合伤伴心肌钝性损伤.根据心电图变化检测肌钙蛋白Ⅰ既可提高阳性诊断率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

  • 标签: 胸部闭合伤 心肌钝性伤 肌钙蛋白Ⅰ 心电图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的变化,为临床正确选择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确诊为ACS的患者50例,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23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21例和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患者5例,于入院当时或治疗前抽肘静脉血测定GPⅡb/Ⅲa.同时取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三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GPⅡb/Ⅲa分子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各组之间的血小板GPⅡb/Ⅲa分子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PⅡb/Ⅲa受体阻断剂是抗血小板聚集的理想药物.

  • 标签: 不稳定心绞痛 心肌梗死 血小板 膜糖蛋白
  • 简介:研究证实,HDL与冠心病风险呈负相关,同时,HDL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AS)功能,使其成为AS性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主要靶向。但是2007年ILLUMINATE研究结果显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抑制剂torcetrapib虽然能大幅增高HDL-C水平,但是torcetrapib组的死亡人数反而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脂蛋白类 HDL 载脂蛋白类
  • 简介: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CRP)对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预后价值的意义.方法:测定65例AMI患者的血清CRP含量,并观察其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CRP≥8mg/L的AMI患者其心力衰竭(17.24%),心律失常(20.69%),心脏事件发生率(40.83%)明显高于CRP<8mg/L的13.89%,5.56%,5.56%(P<0.01).结论:血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是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预测因子.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在华法林抗凝治疗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动态监测6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抗凝治疗病人(实验组)的血浆PIVKA-Ⅱ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比较3者出现明显异常的最早时间,分析PIVKA-Ⅱ与胛及IN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6h,血浆PIVKA-Ⅱ浓度即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60h,PT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24h,INR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浓度与PT呈正相关(r=0.786,P〈0.01);PIVKA-Ⅱ浓度与INR呈正相关(r=0.737,P〈0.01)。结论在抗凝治疗的患者中,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浆PIVKA-Ⅱ浓度可以有效地监测其抗凝程度,联合监测患者的血浆PIVKA-Ⅱ浓度、PT、INR则更能早期、有效的监测患者抗凝程度。

  • 标签: 维生素K拮抗剂诱生蛋白 华法林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值
  • 简介:目的探讨高敏肌钙蛋白T(hsTnT)轻度升高在胸痛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就诊于我院的胸痛患者,hsTnT水平在0.001~0.030ng/mL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hs-TnT检查采用美国罗氏公司的cobase601自动检测仪检测。结果共入选45例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肌酐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hsTnT较非冠心病组升高,分别为(0.014±0.009)ng/mL和(0.007±0.005)ng/mL,P=0.004。冠心病组患者hsTnT与冠脉Gensini积分相关分析:相关系数=0.418,P=0.034。结论对于疑诊冠心病的胸痛患者,低浓度的hsTnT升高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且hsTnT的值可能与冠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有关。

  • 标签: 冠心病 肌钙蛋白 冠脉造影 胸痛 患者年龄 高敏
  • 简介:目的探讨免疫相关蛋白与烟雾病的关系。方法术中留取25例烟雾病患者(烟雾病组)和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对照组)的硬脑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硬脑膜血管壁IgG、IgM、补体c3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采用HE染色观察血管的病理学改变。结果①HE染色显示,两组的硬脑膜血管壁均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外层的周细胞构成,无中膜结构。与对照组比较,烟雾病组有部分内皮细胞核深染,向管腔轻度突起。②烟雾病组硬脑膜血管壁的IgG、IgM、补体c3阳性表达发生率分别为92%(23/25)、84%(21/25)及84%(21/25),对照组分别为20%(1/5)、20%(1/5)及4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对照组硬脑膜血管即使有IgG、IgM、补体c3阳性表达,也均为弱阳性(+)表达。烟雾病组硬脑膜血管VCAM-1阳性表达发生率为14%(3/21),对照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相关蛋白可能参与烟雾病患者的血管损伤。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 补体C3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钙蛋白T(cTnT)对不稳定心绞痛(UAP)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80例UAP患者入院当天、第2天、第3天血浆cTnT水平,据cTnT≥0.1ng/ml或<0.1ng/ml将患者分为cTnT升高组和正常组,观察住院期间UAP胸痛发作时ST-T变化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结果:在80例UAP中cTnT升高者24例(30%);正常者56例(70%);cTnT升高者24例中发生AMI3例(12.5%),其中死亡1例,cTnT正常者无1例发生AMI或死亡;cTnT升高组胸痛发作时的心电图ST-T改变发生率100%(24/24)高于正常组的0%(0/56)(P<0.01).结论:cTnT测定对判断UAP在短期内发生AMI和心性死亡预测价值,可作为UAP危险度分层指标.

  • 标签: 心肌蛋白T 不稳定心绞痛 危险度分层 UAP 酶联免疫法
  • 简介:目的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不同病变程度脑小动脉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表迭变化的对比.方法将10例CAA患者的200支小动脉,依据淀粉样变的严重程度分为无病变组及轻、中、重度病变组,5例正常同龄人的100支脑小动脉设为对照组.对比观察各病变组血管的病理改变以及α-SM-actin表达的变化.结果所有病变组α-SM-actin阳性物质主要位于中膜区靠近内侧部位,阳性单位值均小于对照组,且病变程度越重,阳性单位值越小;无病变组阳性单位值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CAA整个病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因其周围淀粉样物质的毒性作用,由外层向内层逐步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直至最终细胞死亡.

  • 标签: 脑淀粉样血管病 脑动脉 肌动蛋白类 平滑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