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综述目的与双绒双胎妊娠相比,绒双胎妊娠有非常高的胎儿丢失率、围产期死亡率和发病率。这是因为双胎间无法预料的血管交通吻合及单个胎盘的不均衡分配。最新发现尽管某些特定的血流动力学因素和激素可能参与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的病理生理过程,但通常认为TTT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以血管构建为基础的。关于减少羊水、胎儿镜下激光凝固术和造口术的大规模随机试验仍无结果。随着胎儿镜激光治疗所需的硬件和仪器进一步完善,绒双胎在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生长不协调问题已得到解决。已提出几个TTTS的发病机制,但对于其发生过程仍知之甚少。而且脐动脉多普勒波形对双胎妊娠并无和胎妊娠同样的预测价值。对双胎间的血管吻合进行预防性激光阻塞可以预防胎胎死宫内这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但这一预防措施至今对改善妊娠结局并无任何益处。最后本文讨论了关于绒双胎妊娠生长不协调和染色体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处理。通过针孔导入的激光和单极凝固术可以用来在妊娠早期进行选择性减胎或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妊娠晚期或血流动力学正常时,双极凝固术似乎更有效。总结近几年来,对绒双胎妊娠合并症的理解已进一步深入。希望这些进步可以指导这类高危妊娠进行更好的检测,最终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单绒双胎妊娠 妊娠结局 双胎输血综合征 生长受限 不协调 胎儿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不同的给途径在人工流产中的临床价值和作用。方法:将患者随机划分为空腹口服、舌下含服和阴道给途径的治疗组,比较不同给途径对人工流产疗效的影响。结果:米索前列醇的舌下含服方法在软化宫颈、扩大张力、减缓疼痛、出血记忆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明显显著的优势作用。结论:舌下含服途径具有较多优点,在临床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作用。

  • 标签: 米索前列醇 人工流产 给药途径
  • 简介:宫颈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失败。近年来以铂类和非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单独或联合方案及分子靶向药物逐渐被用于宫颈癌的同步放化疗。本文对局部晚期宫颈癌不同药物及方案同步放化疗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宫颈癌 局部晚期 同步放化疗 药物 方案
  • 简介: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家族成员ERCC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和新辅助化疗对其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RT—PCR检测56例术前未行治疗的乳腺癌标本和36例术前曾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标本中ERCC1基因的表达。结果未化疗组的乳腺癌中,ERCC1基因阳性表达率为37.5%,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t=0.229,P〉0.05)、肿瘤大小(F=0.586,P〉0.05)、淋巴结转移(t=0.365,P〉0.05)、病理分型(t=0.434,P〉0.05)、组织学分级(F=0.820,P〉0.05)、ER(t=0.523,P〉0.05)、PR(t=0.416,P〉0.05)和HER-2(t=0.847,P〉0.05)均无明显相关性。新辅助化疗组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未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8,P〈0.01)。结论耐药基因ERCC1的表达不受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但新辅助化疗可能上调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术后化疗中应予重视。

  • 标签: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核苷酸切除修复 ERCC1 多药耐药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局部化疗对剖宫产瘢痕妊娠(caesareanscarpregnancy,CSP)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2013年收治的48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24例采用子宫动脉栓塞+局部化疗的患者纳入A组,24例采用子宫切开取胚的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chorionicgonadotropin,HCG)转阴时间、孕酮下降至未孕水平时间以及月经复潮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2±2.3)d]短于B组[(8.9±2.7)d](P〈0.05),术中失血量[(35.8±9.3)mL]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6.7%)优于B组[分别为(317.9±13.7)mL、45.8%](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局部化疗治疗CSP安全性好,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子宫瘢痕妊娠 子宫动脉栓塞 化疗 异位妊娠 腹腔镜
  • 简介:<正>文章发表在2014年3月的《Placenta》杂志上。有研究表明,提高印迹基因PHLDA2的胎盘表达可能对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有潜在的调节作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别研究了印迹基因PHLDA2在患有选择性生长受限的MZT(monozy-gotictwins,MZT)胎盘和正常的MZT胎盘的不同表达水平。研究发现,在选择性生长受限的小胎儿

  • 标签: 胎盘 印迹基因 选择性生长 胎儿宫内生长 受限 表达水平
  • 简介:患者,女,30岁,主因"双胎妊娠29周+6,发现双胎生长不一致,血压升高1天"于2015-04-24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4/28d,量中,无痛经,末次月经2014-09-27,自然受孕。基础血压120/80mmHg。孕早期B超提示绒毛膜双胎。妊娠19周+4B超提示两胎儿未见明显畸形,双胎发育均与孕周相符。OGTT正常。患者入院当日2次测量血压均为140/90mmHg,偶有头晕,无头痛、眼花,尿蛋白(+)。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G3P1,5年前剖宫产1次。入院后B超:宫内孕双活胎,大胎儿头位,相当于30周-(+4),估计体质量1533g,RI=0.52,S/D=2.1,膀胱大小2.28cm×1.58cm,羊水最大深度5.1cm,胎儿二尖瓣反流(中度),三尖瓣反流(中度);小胎儿臀位,相当于26周-(+1),估计体质量784g,RI=0.68,S/D=3.11,膀胱大小1.43cm×1.93cm,羊水指数4.3cm,脐绕颈1周。入院诊断:G3P1宫内孕29周+6,双胎妊娠,头臀位;绒毛膜性双胎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I型;轻度子痫前期;瘢痕子宫。

  • 标签: 单绒毛膜性双胎 并发子痫 双胎妊娠 单绒毛膜双胎 轻度子痫前期 内孕
  • 简介:子宫内膜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仍为首选治疗方式,然而中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生存和预后较差。而如今新辅助化疗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新辅助静脉化疗、新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新辅助化疗的适应证等都是目前子宫内膜癌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就以上新辅助化疗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新辅助化疗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46例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之前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46例患者中,临床完全缓解(cCR)17例,部分缓解(PR)21例,无变化(NC)8例,其中病理完全缓解(pCR)9例,总有效率为82.6%,pCR率为19.57%.在受体双阴的22例患者中,20例有效(cCR+PR),总有效率为90.9%,NC2例;pCR6例(27.3%),受体阳或双阳的24例患者中,18例有效(cCR+PR),总有效率为75.0%,NC6例.pCR3例(12.5%).受体双阴组患者的pCR率及总有效率都高于受体阳或双阳组患者,但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受体双阴的患者可能较受体阳或双阳的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更高.

  • 标签: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 简介:目的评价卡铂为基础的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5年4月在我院以卡铂+5氟脲嘧啶(5-Fu)方案进行疗程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患者共32例,观察化疗前后宫颈局部肿瘤病灶大小的变化、症状缓解情况以及化疗的毒副作用。结果32例患者中,临床CR与PR分别是9.4%(3/32)和56.3%(18/32),总有效率是65.6%(21/32),组织学CR1例,占3.1%。症状缓解方面。显效率为56.3%(18/32),有效率为25.0%(8/32)。非参数检验显示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及肿块大小(最大径〉4cm与≤4cm)的化疗疗效差异无显著性,Spearman检验也未发现化疗疗效与上述因素的显著相关性。骨髓抑制是本化疗方案最为显著的毒副作用,主要为Ⅰ~Ⅱ度,分别为31.3%(10/32)、34.4%(11/32),Ⅲ度和Ⅳ度骨髓抑制分别为6.3%(2/32)、3.1%(1/32)。32例患者中,无肝肾功能损害病例。结论卡铂联合5FU作为宫颈癌NACT方案是有效、可行、安全的。但影响疗效的因素、远期疗效及对生存率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病例数以及长期的随访追踪。

  • 标签: 宫颈肿瘤 新辅助化疗 卡铂 疗效 副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合子双胎之一为Turner综合征,另一胎儿核型正常的产前诊断方法及选择性减胎的治疗和监测策略。方法对3例超声发现其中一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的绒毛膜双胎行双羊膜腔穿刺,取双胎羊水细胞分别行原位荧光杂交(FISH)检测13、18、21、X、Y染色体数目、羊水细胞培养核型分析及16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标记(STR)检测确定合子性质。3例病例分别行脐带双极电凝减及超声引导射频消融选择性减灭异常胎儿,术后定期超声监测随访。结果3例患者羊水细胞FISH及核型分析结果均显示为颈部淋巴水囊瘤,胎儿为Turner综合征,其同胞胎儿为正常染色体核型;STR检测显示各对双胎16个位点完全一致,合子几率达到99.99%;选择性减胎术后超声监测保留胎儿情况良好,其中2例已分娩,出生后随访与同龄婴儿无差异。结论双胎尤其是绒毛膜双胎之一颈部淋巴水囊瘤或NT增厚,应警惕合子双胎之一Turner综合征。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核型分析及合子性质鉴定是产前诊断合子双胎核型不一致的方法;对已确诊其中之一为Turner综合征的绒毛膜合子双胎,选择性减灭濒死的异常胎儿为保留正常胎儿提供了可能;超声是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单合子双胎 TURNER综合征 产前诊断 选择性减胎
  • 简介:患者71岁,因"绝经后阴道流血4个月"于2017年1月12日于我院就诊。自然绝经17年,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阴道出血,量如月经,持续1天左右,间隔3-4天一次,未诊治。2016年12月于外院行阴道镜检查,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我院妇科查体:老年外阴,阴道畅,少量流血,穹隆似受侵,宫颈可见菜花样肿物,接触性出血(+),

  • 标签: 低分化腺癌 子宫颈 绝经后阴道流血 肾积水 放化疗 黏液性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引起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大、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纤维蛋白原增高、穿刺部位有感染、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不适当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头端位置、锁骨下穿刺人路、含长春瑞滨化疗方案对血栓形成有影响(P〈0.050);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合并糖尿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穿刺部位有感染、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不适当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头端位置及含长春瑞滨化疗方案是影响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P〈0.050)。结论乳腺癌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时形成血栓的风险增大,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血栓发生率,最大限度发挥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优势。

  • 标签: 乳腺肿瘤 锁骨下静脉置管 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hinreleasinghormoneagonist,GnRH-a)长方案中垂体降调节剂量与体外受精(in-vitrofertilization,IVF)/卵胞浆内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sperminjection,ICSI)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同济医院生殖中心行IVF/ICSI治疗并进行移植的129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降调节剂量分为A组和B组。A组62个周期,采用达菲林1.25mg(1/3剂量)降调节;B组67个周期,采用达菲林0.94mg(1/4剂量)降调节。分析两种不同剂量降调节与IVF/ICSI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A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oin,Gn)量[(2530.04±782.04)IU]大于B组[(2231.03±759.79)IU](P〈0.05);而两组Gn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获卵数、成熟卵细胞个数、卵子受精数、卵子受精率、卵裂个数、卵裂率、优质胚胎数、优胚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胚胎移植个数、胚胎种植数、胚胎种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hyper-stimulationsyndrome,OHSS)发生率及异位妊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效达菲林1.25mg相对于0.94mg降调节导致Gn的剂量增加,但Gn使用时间并不延长,因此,对于垂体降调节GnRH-a的用量可根据患者的基础情况来制定方案。

  • 标签: 垂体降调节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长方案 降调节剂量 妊娠结局
  • 简介:<正>本文发表在2012年的《ClinicalChemistry》上。目前,通过对母体血浆DNA的深度测序可以确定胎儿的遗传基因组和突变基因组,这项技术在许多基因遗传疾病的无创性产前诊断(NIPD)中有重要应用。在此过程中,相关单倍体剂量(RHDO)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即通过父母的SNP深度测序数据推断出母体外周血中胎儿的倍型。临床上筛选致病基因位点时,RHDO的靶向应用可能会减少数据分析的成本及复杂性。因此,

  • 标签: 产前诊断 无创性 测序 单基因遗传病 单倍型 遗传疾病
  • 简介:治疗相关性白血病(therapy-relatedleukemia,TRL)是指原发恶性肿瘤或非恶性疾病因接受化疗和(或)放射治疗所致的白血病。该病常因原发肿瘤的诊治而被忽视。临床常见为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的发生比较少见[1]。乳腺癌治疗后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并发生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ymphomacellleukemia,LCL)者罕见。现将本院收治的乳腺癌化疗后继发淋巴瘤细胞白血病1例报道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瘤 白血病
  • 简介:乳腺癌术前化疗正在广泛地用于临床。研究表明行术前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其存活率与行术后化疗的相同。但是手术前化疗有其优势:它可以在体内评估肿瘤对化疗的反应,提高保乳术率且不增加局部复发的危险。尽管术前化疗可增加保乳术率,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第一,术前化疗对乳腺组织切除范围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假如术前化疗能提高局部切除率,对于肿瘤大小相同的患者,

  • 标签: 手术前化疗 乳腺癌患者 试验研究 手术次数 手术前后 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间隔减瘤术(neoadjuvantchemotherapyfollowedbyintervaldebulkingsurgery,NACT/IDS)在晚期卵巢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2000年6月至2013年1月109例IIIc和IV期晚期卵巢癌患者资料,将53例直接行肿瘤减灭术(primarydebulkingsurgery,PDS)患者纳入PDS组,将56例行NACT/IDS患者纳入NACT/IDS组,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及围手术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和无病进展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T/IDS组手术切除率(53.6%)明显高于PDS组(43.4%)(P〈0.05);NACT/IDS组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优于PDS组(P〈0.05)。结论NACT/IDS增加了手术切除率,减少了手术创伤,术后生存率与PDS无明显差异。在Ⅲc期和Ⅳ期卵巢癌患者,并非强调直接行PDS,NACT/IDS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 间隔减瘤术 新辅助化疗 直接肿瘤减灭术